星期五, 5月 30, 2014

數學教育的罪與罰

http://scimonth.blogspot.tw/2014/03/blog-post_3583.html

數學教育的罪與罰

本文作者/單維彰(作者任教於中央大學數學系)

數學的教學內容經常偏頗而且看不到實用價值,考試經常太刁難而且缺乏意義,這些都是我們知道而且必須承認的現象。數學教育確實有錯,很多關心人士以及教師學者都知道,也都身體力行地改革。國家課程的總綱因此持續刪減數學課程的授課時數。這裡要論述的是,刪減時數並不會刪減社會上(包括產業以及升學)對數學的重視與需求,刪減時數並不是懲罰數學教育,而是懲罰學生,特別是家庭社經地位稍弱的學生。

今年一月,本欄已經闡述了我國15 歲少年在2012 年PISA 國際數學評量,呈現世界第一高的學習成效分散度。更具體地看各段成就分佈可以發現,我國被評定為數學能力落後的15 歲少年比例過高。影響數學能力的因素當然很多,可能是興趣、天分、用功程度、學校課程的效率等等,而PISA 特別調查了學生的家庭社經地位,並用統計方法評估PISA 數學成績的變異性,被家庭社經地位「解釋」的程度,並以百分比呈現。用更淺白(但不盡正確)的話來說,該「解釋度」為0.15 的意思是,學生的PISA 數學成績有15%是由家庭背景決定的。

PISA 官方報告中,特別有一節的標題是「公平性」(Equity),裡面提供一幅散佈圖,如圖。參與PISA 2012 測驗的每個國家或地區,被賦予兩筆數據x 和y,其中x 是家庭社經地位對該地學生成績變異性之解釋度,y是該地學生的平均成績。這兩個數據決定坐標平面上一點(x, y),PISA 用一個菱形表示該點的位置。圖裡還有鉛直和水平的參考線,分別代表全體的平均成績(水平線)和平均社經解釋度(鉛直線)。

圖:各國PISA 數學成績的變異性,對照家庭社經地位的「解釋程度」散布圖。
(圖片來源: PISA 官方報告)


如果家庭比較有錢,孩子的成績就比較好,比較貧困,成績就比較差,這就是教育機會不公平的現象。注意x 坐標的方向朝左遞增,也就是越靠右側表示教育機會的公平性越高,而越靠左邊就越不公平。

在上圖中,臺灣頗顯著地座落於第二象限(左上區)。我們的成績頗不錯(高於水平線),但是社經解釋度也偏高(在鉛直線左邊)。因此,PISA 將臺灣歸納為「學習機會不公平」的地區。看看我們的社經解釋度,不但高於世界平均,甚至高於美國(在兩線交點的下方)、英國(在兩線交點的右側),更遠遠高於韓國、日本、香港。

我還要特別提醒一件事。在2006 年的PISA 測驗報告中,我們的「不公平」指標和英國還是接近的(參閱民國97 年2 月本欄,當時本欄就已經關切此事),兩地都在國際平均附近(那一年,我國的成績分佈標準差是世界第三高)。六年之間,我們「進步」了很多,而英國的解釋度則略微下降,擴大了彼此間的差距。

或許,以上的數據陳述,並不讓讀者太過意外;這個現象與趨勢,基本上就是我們許多人的共同生活經驗。當自己的人生被濃縮在一張統計圖表上,感覺並不太好。對照自己的生活經驗,怎能不體會統計的威力?

造成臺灣數學教育機會不公平的原因當然也有很多可能,讓我舉出一項給各位評評理。我認為,「減少數學課程時數」就是最主要的原因。剝奪了全體國民都能公平獲得教育機會的時間,按邏輯推論就應該明白,若不是縮減整體的「法定」學習內容,就必須縮短學習的時間,也就是縮短練習與「熟成」的時間。但是,在國小和國中階段,數學內容已經減無可減,所以縮短的就是學習時間。

按邏輯推論,缺乏熟成時間應該會使全體學生的學習成效都略微下滑才對。但是PISA 評量的結果顯示,「平均」而言臺灣學生的數學能力並沒有下降,在「該降」與「不降」之間,必然注入了其他的資源。什麼資源呢?既然課內不足,注入的當然就是課外學習,包括補習、家教、家學淵源、私立學校無止境的加課等等;不論哪一種,都須要錢和閒(學生在課後有充足的自主時間)。「家庭社經地位」就在這個時候介入,自然而然地發揮了作用。

在我國,自有「國民教育」以來,數學就和語文一樣屬於工具型學科,被賦予較大比例的授課時數,因為它們是一切其他學習的基礎,不先學好數學和語文,根本無法開始學習其他學科。但是,自從民國89 年的「九年一貫課程」開始,維持語文學習領域占20~30%學習時數的保障,卻刻意貶低了數學,讓它跟其他五個學習領域「平分」學習時數(各占10~15%)。

當時,乃至於一直到現在的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刻意想要刪減數學時數的主流「論述」就是:數學課的教學與評量內容不當,造成太多學生的痛苦。面對這個指控,我們也只能「部分」認罪;即使最激動的控訴者,應該也同意,不是「全體」數學老師都屬於被指控的那一群吧?

因為數學課程與評量的實施偏差,而要刪減數學授課時數,就好像有老人家吃湯圓不幸噎死了,就要全國禁賣湯圓,有小孩不小心吃軟糖噎死了,也要全國禁賣軟糖一樣。這種謬誤稱為「因噎廢食」,出自《左傳》的原文只有五個字:「因噎廢食悖」,就是「因噎廢食,錯」的意思。

讓我打賭,任何一位讀過大學的五、六年級家長,現在翻開國中小的數學課本看看,都會驚覺怎麼「這麼簡單?」都會發現很多您以前學過的內容不見了。而任何一位還在「知識經濟」領域內工作的家長,比對一下民國100 年和您當年的指考(聯考)數學考卷,都會同意現在的簡單多了。所以,問題絕不在課綱、教材和國家級的考試,而在教學現場。那是另一個場域,另外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但是,拜託,那不是數學課程時數的問題,不要刪減時數,不要因噎廢食,不要用數學教育的罪來懲罰學生!

星期三, 7月 17, 2013

教科書的國際知識 夠嗎?正確嗎?

教科書的國際知識 夠嗎?正確嗎?


由於長期關注兩岸中學文史教科書的比較,從十年前接受日本交流協會資助到名古屋大學擔任訪問學者,開啟了研究國際教科書對兩岸的介紹,先後研讀了日本、加拿大、印度、美國等主要國家幾個版本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對台灣的介紹,此刻筆者再度接受日本資助到日本廣島大學展開新的主題「台灣教科書所不知道的廣島」。
有感於十年來歷經政黨輪替,兩黨各有五年執政,但是教科書內容對於國際知識的介紹,卻沒有得到重視。
對於教科書的國際知識該有的重視,可以有兩個途徑來檢驗。
首先是我國駐外使領館有沒有經常性的將收集各國教科書對於兩岸的介紹列為重要工作項目之一,而且閱讀本國教科書對於各駐在國家的介紹是否有失真,或者是更新的必要,主動向政府提供最新的資訊,以利教育部隨時補充或修改教科書之重要根據。
如果我國的教科書沒有介紹或者是對於國際局勢的掌握不夠精準,甚至失真,那麼極有可能耽誤的不僅是外交關係,而是會造成中學教育記憶斷代的嚴重影響。不久前發生的菲律賓槍擊我國漁船的國際糾紛,筆者仔細閱讀國中社會科教科書二年級對於東南亞的國際地理知識,內容貧乏令人咋舌。如果再聯想到引進的外籍勞工,與我們朝夕相處十年以上了,我們的教科書對於各主要外勞來源國的介紹是否足夠?應該有官員關心才是。
第二個檢驗的途徑是國際社會對於該國在我國中學教科書內容的呈現,是否重視?可以看出各國對於與台灣的關係重視的程度。舉例而言,早在上一個世紀末國立編譯館出版的「認識台灣」歷史篇、地理篇與社會篇,指定各國中一年級必讀,日本就非常重視,而且有書商將其中的「歷史篇」翻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世界上還找不到第二個例子。
反之,如果世界各國對於台灣的中學教科書是如何描述他們的國家,內容夠不夠?正確與否?根本不在乎,那就非常值得政府警惕。舉例而言,近在咫尺的韓國,出現在中學教科書的內容很少,根本無法真正呈現韓國今天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但是顯然台灣不在意教科書的內容,韓國政府也無所謂,以至於台韓關係大不如前,令人惋惜。
總之,政府應重視教科書的國際知識,與國際關係與世界局勢緊密結合,既可收到教育效果,亦可以改善外交關係,何難之有?

【2013/07/16 聯合報】http://udn.com/

星期三, 12月 12, 2012

小四閱讀力 躍進全球第9前進13名 但科學數學退步了



小四閱讀力 躍進全球第9

前進13名 但科學數學退步了




根據最新調查,我小四生閱讀素養全球排名大躍進,但數學和科學成就排名均退步。沈君帆攝

【楊惠琪╱台北報導】教育部昨公布,我學生去年參加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及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全球排名,其中台灣小四生閱讀素養從前次調查的二十二名大幅升至第九名,進步十三名,幅度居各國之冠,但科學成就從第二跌至第六名、數學成就從第三跌至第四名。




昨公布的TIMSS(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調查小四與國二生在數學與科學領域的學習成就,每四年辦一次,去年全球有六十三國和地區參與評比,台灣除小四生在兩項評比均退步,國二生數學排名也從前次的第一跌到第三名,科學排名維持第二名。韓國去年首次參加就在國二數學、小四科學項目奪下第一。

台灣有城鄉差距

PIRLS(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評比小四生閱讀素養能力,每五年辦一次,去年四十九國接受評比,台灣小四生從第二十二進步到第九,但仍輸第一的香港及第四的新加坡。
TIMSS、PIRLS調查均顯示,學生對數學、科學與閱讀興趣不高,且有城鄉差距。教育部長蔣偉寧昨說,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可把學習樂趣還給學生,另透過補救教學等縮減城鄉差距。

會解題無法理解

台師大生科系教授林陳涌說,我學生在數學和科學領域名次下降,可能是受學生能力較強的韓國、芬蘭首次參加評比影響。
北市興雅國中數學老師林壽福說,現在教學仍以考試為主,學生只會解題卻無理解能力。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說,台灣四年前推動閱讀教學策略師培研習,已明顯提高學生閱讀素養。  

星期二, 5月 15, 2012

2012博士班招生 減為6908人


博士班招生 減為6908人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教育部核定101年大學碩博班招生人數,碩士日間部較去年增加100多人,有4萬1千多人,但在職專班減了100多人,博士班則持續減少,減為6908人。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指出,受少子化等因素影響,教育部現在對各學制招生員額都嚴格控制,博士還有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問題,因此要從嚴審查。
101年博士班招生人數有6908人,較100年的6949人及99年的7007人逐年遞減,今年減招的有10所大學,中山大學減25人最多,交大和中央各減6人和7人。交大指出,管院為申請國際認證需降低師生比,減招6名博士生。
碩士班方面,101年日間部核定人數41551人,較100年的41439人及41109人稍增;夜間及在職專班則逐年遞減,99年17482人,100年減為17377人,101年再減為17264人。
也就是101年碩士班日間部比去年增加112人,但夜間及在職班專班減少113人,因此較去年少了1人,總額為5萬8815人。
林聰明說,在職專班要因應產業需求,近年不少偏遠大學找不到人,加上博士畢業後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有的系所招生不易,如果大學連3年註冊率達不到7成,就會被減招,因此今年部分系所自行減招。
不過,林聰明指出,雖然不少大學系所在職專班因招不到人而減招,因業界有需求,希望員工提升競爭能力,技職校院在職班及在職專班有增加的趨勢。

名校招博士 報名人數比招生少


名校招博士 報名人數比招生少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沈育如、薛荷玉/台北報導】
圖片來源/聯合報

博士滿街走,文憑愈來愈不值錢,台、成、清、交等校博士班最近招生,報名人數延續近年下降趨勢,今年再降一成六到兩成,台大不少系所招生名額甚至多過報名人數。
台大教務長蔣丙煌說,台大將在六月初召開的教務共識會議討論博士班是否減招。
博士班招生報名人數年年下降,台大前年報名人數還有兩千三百多人,今年降到一千六百多人。成大三年前,還有一千三百多人報名博士班,今年只剩七百多人;清、交六年前還有一千兩百多人,今年都不到五百人。更慘的是清、交和成大,報名只比招生名額多一點。
台大報名比招生人數多了五成,但不少系所報名人數已比招生人數少。例如土木工程系一般生要招十九人,只有十三人報名;機械工程系一般生要招四十人,只有卅六人報名;交大光電系統博士學位學程一般生招八人只有四人報名,交大照明與能源光電博士學位學程一般生招十人,只有七人報名。
不少大學不諱言,「念頂大的博士班比進碩士班容易。」成大去年碩士班錄取率平均只有九點六八,但博士班近六成。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博士太多了,報名人數下降其實是好事,反而可以自然調節。大葉大學校長武東星表示,傳統觀念是學歷愈高愈好,實際並非如此,「現在具有博士身分找工作,反而是阻力。」
因為教職已經飽和,許多博士必須到產業界求職。大葉大學校長武東星說,台灣的大學培養的博士良莠不齊,加上博士生在校的訓練主要是發表論文,武東星說:「企業要的是十分,博士畢業時訓練只有五分,不能馬上為企業所用。」
東華大學校長、中研院院士吳茂昆說,博士就業情況不好也跟課程不活絡有關,應該增加跟產業互動的課程。這幾年學生念博士興趣下降,顯然已考慮到就業問題,「念的人數減少,沒什麼不好。」  

星期六, 4月 14, 2012

監院糾正教育部 大學評鑑輕教學

監院糾正教育部 大學評鑑輕教學
 監察院15日糾正教育部獎勵大學機制分配不公,以致教授忙於研究、追求在國外期刊的論文發表數,輕忽大學實用技藝傳授。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指出,如果大學埋首研究,勢必偏廢其它功能。
【政大大學線上/記者王奕琪、黃紹婷報導】

監察院15日糾正教育部獎勵大學機制分配不公,以致教授忙於研究、追求在國外期刊的論文發表數,輕忽大學實用技藝傳授。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指出,如果大學埋首研究,勢必偏廢其它功能。

糾正案指出,教育部提出的大學評鑑方式與獎勵制度,過於強調研究數量、論文發表、學位獲得;輕忽教學與服務品質等難以量化的部分,品德教育獎助也逐年降低,導致大學「有腦無心」。周祝瑛在<反對獨尊SSCI、SCI,找回大學精神>文中提出警告,認為大學過於專注部分期刊(SSCI、SCI)論文發表,部分研究成果甚至無助於台灣學術界。

周祝瑛表示,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術研究成就,難以在短時間內有突破性的發展,「把理、工、醫、農跟人文社會論文一起計算學術排名,從本質上就是一種荒謬的行為。」大學應講究多元發展,避免以共同、定量的評鑑指標(SSCI、SCI等),讓大學發展趨向齊一化。

周祝瑛認為,除了大學評鑑外,教育部許多重要獎項與或是教授的升等及福利,也幾乎都以學術論文的發表數為評量標準,教授耗費時間與資源從事研究,剩餘的資源無法公平的分配給教學、社會服務等功能。

政大政治系前教授郭立民曾連續兩年獲教學特優獎,卻因18年內未有論文產出,校方去年不予續聘。

台灣大學政治系學生陳乙棋認為,政策經費補助引導學校往研究導向傾斜,對於真心想從事教學的教授而言,等於是半強迫地要求他們發表論文。「我覺得這樣是政治凌駕於學術,讓政策影響大學治學方針。

台大醫學系學生陳亮甫認為,評鑑本身就是種不太健康的作法,教授忙著做研究,一定會對教學品質有影響,他認為大學評鑑應融入學生的學習成效與主觀評價。

高等教育司四科科長蔡忠益表示,大學評鑑是由各大學自訂目標,由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派人至各校審查,評分標準除論文發表外,專書、著作、藝文展演或是產學合作都在研究的評分範圍內。「但由於教學品質難以量化,對於監察院糾正的部分,教育部會再做規劃,並在102年提出改進的評鑑獎勵計畫。」 

曾志朗重批:大學評鑑走偏路

曾志朗重批:大學評鑑走偏路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台師大邀曾志朗以「為人師就是要學會欣賞學生心靈的成長」為題演講。 記者周永受/攝影
中研院院士曾志朗今天應邀到台師大演講,以「為人師,就是要學會欣賞學生心靈的成長」為題,劈頭就對著台下台師大學生直言:「沒熱情,真的不要來教書!」他更批評目前的大學評鑑只看研究數量,已經「走偏路」了,大學應更重視教學,而不能只專注於研究。他說現在自己沒有公職在身,要挑戰大學的排名迷思。

曾志朗也透露,他目前正和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合作撰寫一篇白皮書,分析目前台灣過度重視大學排名、SCI與SSCI的現象。曾志朗認為,只有進入世界前50名,追求排名才有意義;台灣的大學如果只是排在兩百名後,公布排名或宣傳排名都只是虛榮心作祟。

呼籲準人師:沒熱情,真的不要來教書

曾志朗演講時指出,為人師,「熱情」比什麼都重要,如果只是想找個工作,有很多研究機構,例如中研院,不用負擔教學任務,可以埋頭研究;但如果要到大學教書,絕對要有教學的熱誠,才能無時無刻幫學生解決困難。他更直接告訴學生:「如果沒有熱情,最好趕快離開。」

曾志朗以自己的經驗舉例說,每年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甚至來自不同的國家,有截然不同的生長環境與價值觀,老師如果只有在課堂上教,絕對不足以認識學生,也無法了解學生想學什麼?這些都要花時間投入,沒有熱情的老師絕對做不到。

每次到大學訪視,曾志朗表示,他很喜歡偷偷跑到教授研究室外觀察,看看這些教授有沒有安排時間駐班,隨時敞開大門讓學生進來請教甚至聊一聊?如果發現這所學校沒有給教授足夠的個別談話空間,他對這所學校的印象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認為這所學校連基本的辦學都不懂。

曾志朗強調,大學應該以教學為第一優先,應徵時應該先看老師有沒有教學熱誠,再來談研究能量。他話鋒一轉,大學評鑑只看研究數量,也走偏路,在大學還是要先教好學生,教出有獨特創見的學生才重要,不能只專注於研究。

曾志朗進一步表示,幸好現在沒有公職在身,可以做一些想做的事,挑戰大學排名迷思就是其中一項。他認為,台灣過度重視大學排名,俄羅斯跟法國都沒有大學進入世界排名的前段班中,難道他們的大學不好嗎?那為什麼我們要害怕他們的競爭呢?他強調,排名一點都不重要,重要是大學能否教出有創見的學生。

北市公立幼稚園資源不均 內湖中籤率0.8%

北市公立幼稚園資源不均 內湖中籤率0.8%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

今年度的公立幼稚園將於5月開始招生入學,但台北市議員高嘉瑜日前接到家長陳情表示,各行政區的公立幼稚園資源分配不平均,以內湖區為例,全區提供給一般生的名額竟然僅2個,卻有238名幼童等待候補,中籤率僅有0.8%,連百分之1都不到。

教育局表示,預計今年增加10班,明年增30班因應。

一名駱姓阿嬤抱怨,孫子想就讀玉成國小附幼,但名額都給優先入學生了,一般生根本連抽籤資格都排不到。高嘉瑜指出,台北市有135間公幼,共1萬3200個名額,但許多學校在第一階段優先入園後,就已額滿。

其中,內湖區的13所附幼只能提供2個名額給一般生,而名額最多的大同區則有132個名額,兩者相差66倍。高嘉瑜表示,內湖區的移入人口愈來愈多,許多家長也希望讓孩子就讀家附近的公立幼稚園,但卻擠破頭也進不去。

受班級數限制,各公幼都表示增班相當困難。以內湖區的明湖國小附幼為例,錄取人數54人,但超額3人,實收57人,但這57名幼童全是優先入學名額。高嘉瑜批評「公立幼稚園入學這道窄門,窄到連門縫都沒有了。」

高嘉瑜認為,因少子化所空出來的國小校舍,應視各行政區幼童數的變化增減班,避免資源浪費。政府大力鼓吹生育之餘,對於托嬰、托育、幼教等政策,也應有完整的配套措施。

優先入學生包括中低收入戶子女、原住民幼童及教職員子女。教育局幼教科長李慧銘表示,公幼招生扣除優先入學生後,多出的缺額先招收5足歲幼童,所餘缺額再招收4足歲幼童,議員提供的缺額資料是4足歲的第二階段招生,因此缺額較少。

但為滿足家長需求,教育局除今明兩年共增40班外,未來也將達到每一個行政區都有一所公辦民營公幼。

嘉女免試增額敲定校長致歉

嘉女免試增額敲定長致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曹馥年/嘉義報導】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昨天核定國立嘉義女中免試入學嘉義縣市變更名額案,由原核定147人增加39人,共計186人,嘉義市政府昨晚發表措詞強硬的聲明,批教育部「向政治低頭、與魔鬼交易,違背教育專業,應向市民道歉」,嘉義縣政府則說「終於給嘉義縣學子合理交代」;嘉女校長鄭勝文為此紛擾表示歉意,強調校方按專業辦理,今後會更嚴謹處理。

承辦免試入學薦送作業的嘉義家職教務主任曾進興說,外加名額嘉義縣23所國中增32人,以朴子國中增4人最多;嘉義市5所國中增7人,簡章不重印,在網路公布勘誤表,昨以最速件公文給變更名額國中,4月9、10日報名時間不變。

嘉義市政府對教育部以「外加名額」核定調整,導致嘉女免試入學名額一變再變,強調「核定簡章可改,還有什麼公平可言」,教育部作法讓嘉市家長及學生惶恐不安,應向市民道歉。市府也認為此爭議說明12年國教已偏離正軌,應該想清楚再來推動。

「此例一開,後患無窮!」市府教育處長余坤龍說,家長要求教育部依原簡章辦理,教育部不採納,讓人失望;嘉市家長協會理事長林嘉德也不滿說,12年國教讓國中畢業生就近讀高中,嘉女在嘉市,嘉縣有3所高中,又有許多縣籍子弟到嘉市求學,嘉市名額應比嘉縣多才對。

「終於給嘉義縣學子合理交代!」嘉義縣政府教育處長王建龍表示,希望各校未來都能依簡章規定,依各地區實際學生數比例分配名額,照顧偏鄉孩子學習權益。鄭勝文也為免試名額分配引發紛擾致歉,他說:「校方尊重中辦指示,已盡最大努力,今後會更嚴謹處理。」

星期六, 2月 19, 2011

經,該怎麼讀?

經,該怎麼讀?
【聯合報╱黃光國/台大心理學系教授(台北市)】
2011.02.15 09:44 pm
http://www.udn.com/2011/2/15/NEWS/OPINION/X1/6152635.shtml

針對教育部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修或必選,張曉風女士提了兩個問題:第一,是「經,該不該讀?」,第二,是「經,該怎麼讀?」在我看來,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如果我們不能解決「經該怎麼讀」的問題,則必然難以解決「經該不該讀」這個「民初時代就吵個不完」的老問題。
從本土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四書的內容,基本上是一種「行動的智慧」。它一方面涉及華人社會中倫理秩序的合理安排,更重要的是:它還教導個人許多修養的方法。
近年來,許多本土心理學的研究都一再指出:儒家講究「盡心知性以知天」的自我修養理論,對於個人的心理健康或生活適應,都有正面作用,對於西方文化強調「個人主義」所造成的種種缺失,能夠收到振衰起敝的效果。這一點,不論是我去年出版的《反求諸己:現代社會中的修養》,以及最近即將出版的《心理學的科學革命方案》中,都有詳細的析論。唐君毅先生的《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一書,將儒家的「盡性立命境」列為生命存在的最高境界,確實是有其根據的。
我認為:今天我們要解決「經該怎麼讀」的問題,一定要能夠結合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才能具有說服力。如果我們的教書先生仍然是沿用「以經解經」的老辦法,要求學生死記章句,死背注解,這表示教育部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仍然停留在「民初時代」,難怪會遭到自命「開明」的「全盤西化派」強烈反彈。
相反的,如果學校老師對於四書的現實意義都能「講清楚,說明白」,甚至願意以之作為自己行動的指針,那些所謂的「自由派」還會「抵死反對」嗎?
至於有人建議用「中英對照」的方式讀經,如果這是為了要「一魚兩吃」,一面幫助學生學習英文,一面鼓勵他們對外國人「宣揚中華文化」,我可以贊成。如果這是因為老師不瞭解四書的整體意義,看不懂四書章句,以為用「中英對照」,就可以增進他們對四書章句的理解,坦白說,這是「用洋經解土經」,跟背《四書集註》一樣,效果十分有限。
教育部天天把「品格教育」掛在嘴上,今天要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修或必選,卻搞不清楚儒家修養跟品格教育之間的關聯,連一份像樣的說帖都拿不出來,這樣的教育部豈能不令人浩歎!

爭來1小時 怎麼讀孔孟?

評論/爭來1小時 怎麼讀孔孟?
2011/02/14
【聯合報╱張曉風/作家(台北市)】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3448&f_ART_ID=301402
去年十一月十九日,蒙教育部長請我們國文科課發小組(即課程發展小組)吃了一頓晚餐。課發小組職小位卑承辱多,在總共開了廿多次會議之後,討論大抵完成,算是撈了一頓尾牙。但我個人對這些會是有些沮喪的(當然,這不代表跟我意見相反的人不沮喪),最沮喪的一件事莫過於從前在「好日子的年代」,高中國文是一周六小時的,後來,趁「周休二日」之變,居然驟減成四小時了。
我一直認為教幾篇文言或教幾篇白話的那種比例爭議根本不是問題所在,試想一個學生如果一學期讀了十三篇文章,其中「六文七白」和「七文六白」會差很多嗎?重點是我們該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讀更多的作品。
所以,那一天,在赴宴之前我就寫好了一封信,請求部長給國文多一小時的「配額」。因為課發會本身並沒有職權要求鐘點,所以請部長去規劃出時間方面的新天地來。那一天全體委員除了一兩位因故缺席,其他全赴了宴,而我繞桌一圈,全體到席委員都簽了名,我便將聯名信呈給了部長。不過,部長當時雖笑嘻嘻的收了,事後並沒有給我或委員會任何回音。
但過了一個月,部裡忽然邀請我們再去開會,他們決定可以把許多年吵來吵去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修或必選了,這件事雖不是直接答應我們的請求,不是直接給我們「小時」,但給我們課,也就有了小時,而數目上也剛巧是我們要求的一小時。這一小時我認為來之不易,卻之不祥,應該好好善用方是。
但四書要怎麼讀,二千五百年後今人要怎樣來印證當時的思潮,民族的遺產要怎樣繼承怎樣增資?接下來要做的事還很多。經,該不該讀,這是民初時代就吵個不完的問題,經該怎麼讀?那又是第二個問題了,委員中有某教授就「強烈建議」該用中英對照的方法來讀才好——這些,還待協商討論。
總之,我個人希望把孔子孟子介紹給年輕的一代,在他們二人還沒有遭韓國人搶走之前。至於有人認為這是馬政府的親中政策,未免過份聯想,台灣中學生在民國四十幾年就在讀四書了,我們何曾追隨對岸?

星期三, 2月 09, 2011

四書列高中必選 最快明年實施

四書列高中必選 最快明年實施
2011/2/9/國語日報頭版
楊惠芳/臺北報導 

教育部成立專案小組,積極研議「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綱要」,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選,預估最快從一百零一學年度起,自高一逐年實施,擬每週上一小時,但學者專家看法不一。教育部初步規畫,將過去列為必選的「論孟選讀」,加入《大學》、《中庸》成為四書,與「小說選讀」、「區域文學選讀」、「國學常識」、「語文表達與應用」都列為必選。 教育部次長陳益興昨天表示,專案小組在完成草案後,將舉辦公聽會徵詢意見,送教育部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定案。至於如何避免互相排擠,以及兼顧白話文及文言文的比例,教育部將審慎規畫,並交由高中課綱工作圈研議,讓高中生適性學習。 臺灣師大附中國文教師林麗雲表示,將四書列為必選,教學時間長達三年,在考試引導教學的情形下,「小說選讀」及「語文表達與應用」等,將不可能有選修空間。她認為,四書雖然重要,但一年就可以,不宜三年都必選,否則將抹煞學生的想像力及創造力。她認為,四書列為必選,文言文比例會太高,以中國大陸為例,傳統經典文學占三分之一,文言文的比例也沒有臺灣高。 搶救國文聯盟成員、作家張曉風表示,四書是中華文化精髓,是中學生必讀的教材,將可增強學生的國學素養。至於文言文比例會不會太高的問題,她認為,教科書的編撰有很多彈性,教學也可以很有趣,四書不一定要以文言文或枯燥的方式呈現。

古文教材大反撲 挑戰既定課綱/高中國文課綱 四書明年改列必選


古文教材大反撲 挑戰既定課綱/高中國文課綱 四書明年改列必選

高中國文課綱版本比較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民進黨執政期間取消了高中「必修」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國民黨執政後,教育部又開始研擬翻案,不僅將把「中國」文化教材改稱為「中華」文化教材,且將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四書列為高中「必選」,每週至少一小時,預計明年八月起實施!
中國文化教材改稱中華
教育部去年九月才公布高中國文新課綱,預計明年八月起實施新課程,國文科訂每週必修四小時,學生另可選修每週三小時以內的論孟和小說選讀、區域文學選讀、語文表達與應用、國學常識等五項語文類選修課程。
但教育部一月間悄悄成立「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專案小組」企圖翻案,昨天遭課綱委員、師大附中國文老師林麗雲投書媒體踢爆,質疑教育部又要將中國文化教材改為必選或必修,同時「橫柴舉入灶」,強要推翻已公布的課綱,她因此辭去委員一職,向教育部嚴正抗議。
林麗雲質疑,中華文化教材一旦列入必選,勢必排擠其他國文或數學、自然等其他選修課程,教育部明明就是在重修國文課綱,卻還硬拗。新版國文課綱的文言文比率已提高上限到六十五%,再加上四書必選,高中生所讀的文言文非常多,更沒時間可選讀現代文學。
參與修訂課綱的作家張曉風坦言,小組日前的決議,就是未來高中三年、每週都要讀一小時的四書;課綱小組成員、退休國文老師李素真則表示,盼了七年終於等到,很支持教育部的作法。
教部:不會動到原課綱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教育部確實在研修中華文化教材新課綱,但他指出,這和國文課綱是兩回事,不會動到原有課綱。
教育部次長陳益興說,「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與過去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只是名稱不同,內涵都是教授四書,為了不要陷入政治紛擾,所以從「中國」改稱「中華」,至於是否改為必選或連讀三年?則要尊重小組成員討論。
陳益興強調,校園霸凌、幫派、毒品滲入等社會現象令人憂心,社會各界建議要更重視下一代人格發展,教育部因此以中華文化教材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及倫理道德觀念作為回應。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則直批,教育部根本在胡扯,原來反霸凌、反毒、反黑是要靠研讀四書?
全教會痛批黑箱作業
全教會理事長劉欽旭則批評,才剛公布的課綱,不到半年竟又要改,實在非常奇怪,對老師教學是很大困擾。全教會也有代表擔任教育部課程發展委員會的委員,卻都不知情,顯然已涉及黑箱作業,已要求教育部說明及審慎處理,四書一旦列為必選,就會變成必考,對考生影響很大,絕不能草率翻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