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29, 2005

立院初審通過 零體罰入法
立院初審通過 禁止學校體罰
亞洲16國 台灣排名11 全民瘋英檢 兒童英語能力溜滑梯

...英國劍橋認證中心彙整2004年亞洲地區16國兒童參加「劍橋小院士兒童英語檢定」測驗的加權百分比成績排序,台灣約有2萬名7至12歲兒童參加這項測驗,平均成績74.3分。這成績排名亞洲第11名,僅領先越南、斯里蘭卡、中國大陸、日本與泰國。台灣在2002年排名亞洲第4、2003年排第9,2004年又掉到第11名,節節敗退。 ....

第一,這不是「普測」或「抽測」,應該思考的是「哪些人會去考」?
第二,落後台灣的國家,國力有比台灣弱嗎?如果沒有,又有什麼好擔心??

星期六, 12月 24, 2005

高市國一生 數學平均不及格

內文是國文與數學都不好,但是標題卻刻意凸顯「數學」,記者真是用心良苦啊!

星期四, 12月 22, 2005

星期日, 12月 18, 2005

全球數學檢定 全台20國中生滿分
...台灣有20位國中生的數學能力,真不是蓋的,他們參加全球的數學檢定測驗,14萬的考生,只有4個國家77個人拿滿分,台灣就佔了20個名額,數學程度亞洲第一,全球第二。...總共只有4個國家的學生得到滿分,美國51人,台灣20人,新加坡5人,加拿大3人,....

星期二, 12月 13, 2005

星期日, 12月 11, 2005

中國時報 A15/時論廣場 2005/12/10
失落的教改時刻

【許育典、凌赫】(許育典為成功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凌赫為碩士班研究生)
  選舉是一時的,教育是百年計,教育部應該是一個深謀遠慮的國家組織吧!
  教育部部務會報日前修正通過國民教育法修正草案,其中規定「同一學習階段,應選用同一版本教科圖書。但同一學習階段同一教科圖書未發行齊全者,不在此限」,即以學校為單位,基於校務會議決議使用之版本,在同一學習階段中,各校必須使用同一版本的教科書。此項修正的立意,在於化解現制下各年級採用不同教科書,所產生的銜接上問題,以避免現行一綱多本下,學生由於各家教科書版本,對課程綱要解讀、編排不同,所形成教學內容無法銜接的問題。
  但這項修正草案還在教育部的層級,便已經遭受到質疑。質疑的焦點是在數學領域中,國小六年級與國中一年級屬於同一學習階段,若依照修正草案的規畫,則六、七年級必須使用同一種版本的教科書。但由於學生從國小升到國中,就讀的學校有所不同,而各國民中學所選的教科書,未必與各國小相同,故各校要如何遵循修正草案的規定,使用同一版本的教科書,即產生了法律適用上的困難。
  單從這項事件出發,教育部的高級技術官僚,無法在草案草擬之初,事先預防這種問題的產生,而一直要等到召開記者會時,才臨場表示會在施行細則中另加規範,或是在送行政院後再作修正。這表示了教育部主其事的相關人員,對於九年一貫的相關法規,缺乏全觀而縝密的了解,所以在面對課程銜接的問題上,只是直觀的想以限制教科書選用的方式,解決各版本間的銜接問題。說穿了,就是「沒有盲腸,就不怕發炎」的治療方式。
  更何況,在教科書選用的開放與多元上,自有其制度上的重要性存在。按教科書的選用,在憲法上至少涉及了我國憲法二十三條,由教育基本權所推導出教師的教學自由,也就是說教師基於其教學自由,教科書的選擇應尊重教師的專業。而保障教師教學自由,更進一步的是要確保,學生能夠在一個多元的環境中學習,進而能開展自己的人生。因此,教科書選用的自由化,絕非是一條教育盲腸,反而還涉及了學生與教師的重要基本人權,國家公權力在相關事項處理上,自應更形謹慎。
  事實上,本案所反映的問題,絕非僅是偶然。當我們將觀察的尺度,放大到教改後的教科書政策來看,便可以發現教育部的做法其實都差不多,輿論反應什麼問題,教育部就頭痛醫頭的提出一套方案。大家說要開放教科書,教育部就開放,等到出了問題,現在教育部又要限縮教科書的選用權。然而,這樣真的就能解決銜接的問題了嗎?
  書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教科書本應只是教學中的參考,根本不該是教育的全部。在這場教育銜接的討論中,教師的形成課程的能力,完全不在討論的範圍,是非常荒謬的一件事。在教室之內,決定課程內容的主角,本應是教師,而非教科書。因此,所謂課程銜接的問題,也應該是藉由專業的教師,透過對學生、家長與其他教師間的溝通與了解,以此設計合適的課程,用「量身訂做」的方式解決銜接的問題。但令人失望的是,教育部卻只想用「穿制服」的老方法,取巧的解決問題,更慘的是卻還不能解決問題。
  當然,我們知道要靠教師的專業自主,解決課程銜接的問題,在現階段有其困難,諸如師資不足的問題、教師工作量的問題、小班小校的未能落實,再再都使教師無心也無力,要回課程的主導權。然而,當我們仔細回想,會發現這些訴求,不都是十年前教改之初的訴求?為何十年之後一樣的教育問題依舊?
  在此,我們看到,教育部不僅未能充分發揮教改的正當性而落實推動教改,而且完全耽誤教改的正當性時機。「教改時刻」並非時時可行,一旦失落,將難以復得。當我們正視國內目前反對教改的力量時,不得不感嘆教育部的急功好利!教改需建立在有些急不來的基礎工作,高高在上的教育部大概看不到教改的地基吧!教改的成功或失敗之間,其實更需要教育部的向下瞭解與關懷。
  本案如同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或多元入學「方案」的實施,都令人質疑:教育部在意的究竟是一時的民粹想法,還是永續的教育人權保障?善變的教育部總是一變再變,使法治國下法的安定性原則蕩然無存,台灣恍如存在一個隱然的教育帝國!當推行人權教育最力的教育部,破壞保障人權的法治國環境時,「人權立國」就真的可能只剩下口號了。
  

星期四, 12月 08, 2005

小六、國一 數學版本難統一
教育部部務會議昨天通過「國民教育法」修正草案,明確規定學校在學生同一學習階段應選用同一版本教科圖書,避免中途換版本,影響學習。

教育部國教司長陳明印指出,國教法修法中有關教科書的規定,明確訂定「同一學習階段,應選用同一版本教科圖書。但同一學習階段同一教科圖書未發行齊全者,不在此限」。

......但數學領域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一至三年級、第二階段是四、五年級,第三階段是六、七年級,第四階段是八、九年級,變成小六與國一即六、七年級是屬於同一學習階段,問題是國一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小,各自會選擇不同版本,很難統一版本

星期四, 12月 01, 2005

教部抽驗》小六作文差 英語優於國數

又說數學是最差*****
....數學科方面,以數與計算、量與實測、幾何、統計與機率、代數等五個內容領域為主,有30題選擇題,測驗結果約一半學生能答對16 題,答對11題以下的學生占3%。答對24題以上的學生只有1%。題目分析結果題目是中等偏難,成績普遍較差。

...明年要檢測的對象,將改成小四、小六及國二、高二學生,小四是國、英、數、自然,其他年級要再加上社會。

星期二, 11月 29, 2005

今天兩則國語日報,點出到底目前部編本的市佔率有多少?以及教育部長及全國教師會對「一綱多本」的政策看法。

2005/11/29國語日報頭版

部編本搶手 校長促編語文科

 【記者陳玉珊報導】高雄市大同國小校長李德水昨天向教育部長杜正勝表示,根據本學期的最新統計,全國三十一萬五千名國中一年級學生中,約有十三萬五千名使用國家教育研究院的數學教科書,顯示大家對部編本有信心,建議教育部進一步編印語文科的部編本教科書。杜正勝強調,並非改回「一綱一本」學生就會沒有壓力,重點是教學方式與學習態度都要修正。
 教育部長杜正勝昨天南下高雄市與各級學校校長座談。李德水在座談會上表示,實施「一綱多本」的教科書政策後,今年開始使用由國家教育研究院發行的部編本。最新的統計數據是,全國有三成五的小一生、四成三的國一生數學科使用部編本;百分之二點二九的國一生自然與生活科技使用部編本
 高雄市十全國小校長李昭宗也說,現行教科書「一綱多本」,很多補習班卻還是發行「綜合版」,反而讓學生壓力更大,他建議教育部能夠統一編教科書版本後,再交給廠商印刷與發行。
 杜正勝向校長表示,教科書開放是「社會共通的意思」,以前「一綱一本」問題多,但並不是回到「一綱一本」就沒有壓力。他表示,未來基測考試方法會做改善,主要是希望教學能更活潑,大家對於教改的問題能更理性與客觀。


2005/11/29國語日報2版
全教會:一綱一本因噎廢食 沒必要


 【記者孫曜樟報導】對於擴大開放教科書部編本一事,全國教師會副理事長楊秀碧昨天表示,國中、國小並不需要回到以前「一綱一本」的教學方式,因為部編本曾被批評過於僵化,甚至可能淪為政府意識形態的灌輸工具;目前多元版本的呈現,並沒有什麼不好,也符合現在多元社會的需求。
 楊秀碧表示,如果教育部要發行部編本也很好,至於是否符合需求,就看教學市場反應,因為「適者生存」。出現要求恢復「一綱一本」的聲音,應該是家長太過站在考試公平的立場思考。其實,真正重要的是「一綱多本」的審訂,要配合學校時程,並能及時更正,「審書人」的角色非常重要。
 楊秀碧說,實行「一綱多本」前幾年,或許時程上配合不過來,但未來會更成熟。不必因噎廢食恢復舊制。

星期一, 11月 21, 2005

促政府30日前善意回應...反18%改革 全教會不惜抗爭

「十一月卅日前,政府若無善意回應,我們將採取無強度上限的抗爭行動!」全教會已經發轟了。
全教會昨天同時決議向法務部提出四大檢舉:一、檢舉去年立委選舉前,四大基金和金控公司有拉抬股市及政治獻金之嫌;二、調查退撫基金主委、副主委及財務主管的財務狀況;三、徹查總統夫人吳淑珍購買聯發科股票是否和四大基金進出股市有關;四、徹查十八%改革方案是否和台銀民營化有關。

令人有看沒有懂!
民生報社評:孩子們真的太可憐

民生報再把前幾天兒福聯盟的調查拿出來吵一下。
其中唱雖下一代為主旨,而詛咒教改(九年一貫、一綱多本)失敗為焦點。

民生報,到最後當然要扯一下什麼「主政者的錯誤示範...」一些令人看不懂的說詞。

星期五, 11月 18, 2005

AMC數學能力測驗 20日舉行

記者孫蓉華/台北報導


台灣區美國中學數學分級能力測驗20日將在全省及金門、馬祖同步辦理,共有6000多名國小六年級到國中二年級學生參加。

AMC系列測驗的題目由易而難,無限定範圍,其中AMC第八級測驗對象為小六至國二學生。

【2005/11/18 聯合報】
http://www.udn.com/2005/11/18/NEWS/NATIONAL/NAT4/3014585.shtml

星期二, 11月 08, 2005

英數程度低落 課程難易銜接有問題
學生怕數學 讓退步幅度拉大

繼續炒作學生程度很差的議題。
主要歸咎於:
1.九年一貫課程內容太簡單
2.建構式數學?
3.一綱多本。

至於大學生程度差?這又關九年一貫、建構式數學什麼關係?你們現在大一新生都還是以前教改前的學生吧,是大學自己太爛只招收到後段學生啦!

星期六, 11月 05, 2005

補救數學 2成學生被忽略
今年升高一的白老鼠 真可憐
數語課程時數 各國加強只有我減

繼續「烙印」某些標記在今年高一的學生身上,是國家之福??

自由時報的標題是不是中性許多?
教改團體 籲廢一綱多本
補救高一生數學 教師鐘點費一年6200萬
【中央社 】
(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四日電)民間教育團體今天表示,九年一貫(新聞、網站)課程綱要的國中數學內容大幅簡化,普通高中課程暫行綱要又延到明年實施,使第一屆九年一貫畢業生今年升上高中後,必須接受數學補救教學,光是一年教師鐘點費,就高達新台幣六千兩百萬多萬元,「浪費國家資源」。

重建教育連線、台灣省教育會舉辦「教改(新聞、網站)補破網」記者會,批評教改疏失;台灣省教育會總幹事王玲惠指出,今年升上高一的「九年一貫白老鼠」真的很可憐,接受建構式數學、一綱多本的實驗,升上國中那年暑假,就必須上數學補救課程,現在升上高中,又因高中暫綱延後一年實施,得接受上、下學期各十八堂數學補教教學。

估算高一學生數學補教教學的成本,王玲惠說,若以每位老師每小時四百元鐘點費,乘上三十六小時,以及全台公、私立高一共有四千三百五十七班,一共是六千兩百七十四萬零八百元,這還不包括教材印製費用。

實施一綱多本,課程內容簡化,也讓全台各地補習班(新聞、網站)在十年內暴漲五點四倍;王玲惠提出數據表示,一九九六年全台補習班有兩千六百二十五家,今年增加至一萬四千兩百三十一家,其中文理類補習班從九百八十六家增至六千五百三十七家。

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指出,一綱多本讓學生的負擔加重,補習班只能教學生如何使用技巧做題目,完全扭曲數學教育的本質,高一數學補救教學的成效也有限,不但讓學生分心學習,也會耽誤既定高中課程進度。941104

星期三, 11月 02, 2005

一綱不一貫 多本不多元

延興在倫大公費留學,關心國內教育事務。
但在教科書議題上,卻反對一綱多本,這是半夜吃西瓜所造成的學術思維混亂嗎?

星期二, 11月 01, 2005

聯合報2005/11/1社論:教育改革速從廢止「一綱多本」下手

聯合報開始打一綱多本?

星期五, 10月 28, 2005

體制外教改》這些學校 成功教改10年了

另類學校在台灣!!
黃榮村:教育部長 不宜政治性格強烈
黃榮村真的以為教育可以中立???讓這種人當教育部長,才真是台灣的悲哀。

星期二, 10月 25, 2005

九年一貫教材 學生程度倒退1至2年
先是昨天晚報大力轟...
今天日報再來2則....
九年一貫 200多個學校不知該不該配合
光為教改道歉是不夠的! 應補救

重建教育連線又來亂咬了...
主要打手: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台師大教授李明芬、東吳大學教授劉源俊等人。

他們於2005/10/24發起要求教育部成立「教改總體檢委員會」的連署網址是:
http://www3.nccu.edu.tw/~94152011/

中時也不遑多讓:
教改十年總體檢 盼終結亂象
家長團體:跳脫成敗二分法

星期日, 10月 23, 2005

教改總體檢 全教會展開連署
...
這項連署行動,由重建教育連線「教改總體檢連署書」發起,發起人包括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前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吳武典及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等知名學者。高縣教師會表示,全教會將發動各地教師會,協助全國教師參與連署行動。


在連署行動中,全教會提出的四項要求,包括:檢討十年教改、終結政策亂象;透明教育決策、尊重專業智慧;照顧弱勢學生、維護社會正義及追求優質教育、提振學習樂趣外,更要呼籲執政當局在最快的時間內成立「教改總體檢委員會」。

高雄縣教師會是不是淪陷了???

星期四, 10月 20, 2005

2005/10/20民視新聞:首屆九年一貫學生 數學能力低落

首屆九年一貫學生 數學能力低落 (2005/10/20)

第1屆接受九年一貫的學生,目前就讀高一,新舊教材銜接的差距,讓他們的數學能力低落,這樣的情況除了反映在學校的段考成績上,也反映在補習班的報名人數上。根據補教業者的統計,2005年高一生,補數學科的人數比往年增加了4成。坐在補習班上課的,正是接受九年一貫的第一批學生,國中小學的學是新教材,高中唸的卻是舊教材,光是數學這1科,新舊之間差了6個單元,在學校聽課霧煞煞,只好下課到補習班報到。段考成績變差,學生擔心,家長不放心,不管是自願的還是被押來的,補習班數學科報名人數,比往年增加是事實。即便,各高中老早在暑假就開了補救教學課程,但是這一群教育界的白老鼠,怎麼能安心?教育改革還沒看到成果,現在只看到補習風氣又開始悄悄吹起了。


同日民視新聞:高一生數學差 1/7只得個位數
高一生數學差 1/7只得個位數 (2005/10/20)

第1屆接受九年一貫教育的學生2005年上高中,上個星期段考結束,普遍出現數學程度滑落的現象,台中女中針對資優學生考試,1/7的新生考個位數,而為了趕上進度,共有將近4/5的台中女中學生補習數學。九年一貫的課程對學生到底是好是壞?來看看2005年的高一學生,台中女中模仿奧林匹亞資優學生的數學競賽試題,針對7百多個新生測驗,有將近1百個考個位數,上個星期段考結束,成績也是頂呱呱的文華高中,大約一半數學不及格,讓學生們很焦慮。為了協助九年一貫教育的高一生,銜接上高中課程,學校加開課程補救,從暑假到現在都沒有間斷。雖然有的學校認為,2005年高一生的數學程度沒有大幅滑落,但也有的學校為了避免學生受挫,已經研擬下次段考試題,盡量簡單化。(民視新聞林珊如、余壽生台中報導)

這則新聞影音檔

星期三, 10月 19, 2005

教改如何反敗為勝

教育部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究員的大作,只是不知道他研究出什麼東西沒有?

星期二, 10月 18, 2005

教育基本法 納鄉土教育

顯然這不是媒體「在意」的新聞。
因為法案這麼重要,可是報導篇幅卻很小。

星期一, 10月 17, 2005

中時10/17社論:改革請務必慎重 可別十年後又是一聲道歉!

中時把「所有的」教育改革全部算在李院長的名下。
請問,「建構式數學」與李遠哲何干?是他推動的嗎?一"一||
李遠哲不可承受之重 (1)
李遠哲不可承受之重 (2)
李遠哲不可承受之重 (3)

星期五, 10月 14, 2005

2005/10/14中晚社評:李遠哲功過
李遠哲功過
把所有錯誤都推給一個人,要他背負,這似乎成為台灣社會的慣性。然而,把教改十年的成敗責任都要推給李遠哲,這是不對的。這是一種找「替罪羊」的思考。彷彿只要李遠哲承擔了所有錯誤的責任,一切就找到了理由,教改的錯誤,就有答案了。所有人都無罪了。

但事實恰恰好相反,這種簡化的思惟,與當初推動教改時,用「改革/反改革」,反改革就是反動,以此作為判斷標準,造成萬夫莫敵,無人敢異議一樣,都是過度簡單的思惟。那是一種錯誤的思惟方式。這種方式,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只是推責任而已。

一如文革的所有錯誤,一切責任都推給毛澤東一個人一樣,它並不解決任何問題,而只是人們推託自己良心責任的方法而已。想當初,參與教改者的人,不管是學校當局、教育部官員、教育學者、師範系統的學者、政策制訂者、乃至於學術界的所謂「精英們」,那麼多的人,那麼多的學者,統統參與會議討論,卻無人敢反對,有反對的聲音也出不來,為什麼?師範系統的老師們,站在教育的第一線,高中、國中的老師有那麼多,站在教育的最前線,為什麼他們的聲音出不來?為什麼當時的社會,把他們的意見都視為反動、反改革、保守的既得利益者,卻沒有人去認真傾聽他們在前線的痛苦與為難?

這種情勢,絕對不是李遠哲一個人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包括了學界、教育界、文化界、媒體等,都有責任。
台灣社會太相信「改革」這兩個字的「魔力」了。彷彿改革才是政治正確,所有對改革的質疑,無論它的理論與內涵為何,統統被打入反動,就是落伍、保守,該掃進歷史的垃圾堆。然而,人們卻不知道教育改革的根本,不是二分法就可以解決的。改革,也不必然只有一條路。但台灣太迷信權威,迷信李遠哲的光環,迷信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專業可以無限延伸,以至於將教育改革、政治改革、社會改革的許多指揮棒,都推到他的手上。

李遠哲其實是悲哀的。他背負著社會的期待,他當然清楚自己的專業極限,但他更清楚台灣社會迷信權威的思惟習慣,所以才願意「被利用」,或許他的好意讓他認為,只要能好好推動改革,讓台灣好起來,被利用也可以。就這樣,他被迫揮著太多的指揮棒,不管有意無意。

可惜的是,這個社會的政客不是如此單純。許多政客利用了李遠哲的清望與信譽,造就改革的神話,贏得了政治的權力,卻放棄改革的理想。滿口還在吹改革的牛皮,骨子裡卻玩弄那些知識份子,如同操弄一群理想主義的單純傻瓜。絕對不只是李遠哲,台灣有太多知識份子、社會運動者有同樣的痛楚在心,卻難以言說了。

教改無法回頭,十年一覺不是揚州一夢,而是如今的現實。學生的受苦、教育的惡質化,只有繼續改造。別再迷信權威,一步步回歸教育本位,讓更多站在第一線的國中、高中老師參與,別再讓一堆大學教授寫做夢式的教改計畫書,才有辦法慢慢改變,沒別的辦法了。

至於李遠哲的功過,現在言說還太早。但是,人們該多一點體諒,多一點自省,而不是找一個「替罪羊」就了事,這樣才會有進步。而透過教改的悲劇,至少讓台灣社會看清一個現實:「改革」不是萬靈丹,學術也沒有權威,唯有回歸專業尊重,而不是訴諸權威,改革才會走上務實的道路。

為與不為 李遠哲的煎熬與遺憾

夏珍、楊維敏/特稿


中研院長李遠哲列席立法院備詢,為教改十年仍無法減輕升學壓力致歉,也對民進黨執政後的表現表達失望之意。不論是教改或政治,李遠哲曾經做了應該做的事,或說了他該說的話。可惜的是,他的話有些說得太早,有些卻可能說得太晚。

教改是李遠哲回國後,第一個親自參與領導的公共議題,他對教改投入的心力之深廣,無人能否定。但十年教改,落得失敗兩字,理應是教改受益者的莘莘學子,反而成為痛苦的教改白老鼠,李遠哲內心的感受當更甚於任何人。當年是他點燃全國上下革除教育沉痾的熱情,在人氣民心可用之下,針對整個教育體系、由上到下、由政策到執行,全面開刀,從小學到大學,無一不改。然而,改革幅度過大,以致配套政策跟不上,社會觀念也來不及建立,終至落得失敗的結果。

如果任何一個以革新為出發點的政策的結局是如此,怎能獲得掌聲?

再看他與民進黨之間的關係。一九九五年,他自己在中研院刊物中,呼籲院內同仁避免介入政治,因為「個人的意見,很可能會因為具有公信力而影響他人。」然而,二千年大選前夕,他一個「要向上提升,不要向下沉淪」的長文和助選錄影帶,關鍵性的改變了隔天的投票結果。民進黨上台執政固然是台灣民主進程一個無可取代的指標,但也因此開啟了數不清的重大施政爭議,乃至於政商不分或利益輸送疑雲。

坦白講,政治人物的操守,非知識份子所能背書。二千年李遠哲言所當言。然而,扁政府諸多弊端,亦非一天兩天,五年多來的任何時刻,李遠哲若能秉持道德良知,再發一、二言,針對他口中「操守有問題的政治人物」多所建言,或許不至於讓情況惡化至此!

民意對民進黨政府執政失望,李遠哲成為承受道義責任的標靶,李遠哲的道德光環也無限耗損;五年前他講了該講的話,五年來,他該講的話卻始終隱忍或負氣不發,這或許也是他的遺憾之一吧。

知識份子發社會良心之言,但不為政治之趨附,其實不該那麼難。已過世的台大教授張忠棟是一個例子,他雖不是諾貝爾獎得主,還曾經是國民黨員,但威權時代他離開國民黨,積極投入黨外運動,甚至一度加入民進黨成為不分區國代,民進黨成氣候後,他再度脫離民進黨。

知識份子在為與不為之間,考量的標準其實不過是一個是非,台灣社會需要更有勇氣的李遠哲,更多堅持是非的知識份子,而非趨附於權力者的假道德者。
10/14聯合報頭版:李遠哲 為十年教改道歉
10/16民生報社論:李遠哲的道歉

教育部:教改是成功的
前教長黃榮村談教改:社會觀念沒改
全教會:政治干預讓教改失敗
冷眼集》摸索教改的樹 迷失在政治叢林
李遠哲:對民進黨政府失望
李遠哲對民進黨失望 馬:承認錯誤 值得肯定
回應李遠哲批評 民進黨團:深刻反省

果然不出我所料,今天統派媒體大力追殺!上列新聞不是頭版就是A2版...
李遠哲,還欠一個道歉!
失敗的教改 我的國中高中
別再把教改當政績
上述這幾則,則是民意論壇版A15版加以分進合擊。

李遠哲:民進黨令我失望
為與不為 李遠哲的煎熬與遺憾

以下是當天自由時報的:

李遠哲 為教改道歉
教育部:加速推動十二年國教

星期四, 10月 13, 2005

政策粗糙、政治人物操守差 李遠哲:對民進黨失望
李敖逼認錯 李遠哲為教改道歉
教團:別再蠻幹下去


今天李遠哲在立法院「終於認錯了」!!
所有的統派媒體好像蒼蠅看到腐肉一樣,全部歡欣鼓舞的大做文章,好像他媽的光復大陸一樣高興。上面三則是中時晚報的報導。其中第一則是「標題殺人法」,第二則一開始就「一代大師李熬...」,與第一則作者是同一個嫩逼,不值一提。
第三則是更嚴重的「標題殺人法」,因為中晚所列舉的這些教育團體,幾乎都是支持李院長,或者說都是傾向支持教改的。

甚至同屬統媒的聯合晚報甚至還用「人本力挺」做標題哩!
同樣都是統派媒體,有時候也會牙齒咬到嘴唇啦。


李敖聲聲逼問 李遠哲為教改道歉
李遠哲道歉 史英、范巽綠相挺
家長會:李遠哲該道歉
李遠哲道歉》藍:證實教改失敗
李遠哲道歉》政院:這是集體責任

星期二, 10月 04, 2005

中小學生補作文 商機九億
這算是什麼「調查採訪」啊!退回重寫!
北市小學擬每堂省5分鐘 增一堂語文課
教部看法》調整節數 須符課程綱要

又是一個中國多好,台灣需要加強的例子。一"一||

星期六, 10月 01, 2005

三等評價5師資中心 出局停招
評鑑差 5校師培被迫退場

師資培育中心退場機制啟動了!首波退場者:
中等學校組:高師大(為高醫大開設)、崑山科大和實踐大學(高雄校區)
國民小學組:南華大學和彰師大

星期五, 9月 30, 2005

教師連署:孔孟經典應改必修

這是今年教師節前後主打的議題??學生語文能力低落,八拉八拉...所以應該把孔孟經典列為必修??
這個偉大的「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的重要人物:
共同發起人:陽明大學教授張曉風
這次靠邀大會由台師大國文系主任王開府主持,聯盟總發起人余光中、台大中文系主任何寄澎、淡大中文系教授曾昭旭、台中教育大學副教授王財貴、台師大國文系教授林安梧、中山女高國文老師李素真等人均與會靠北一番!!

文藝復興,真幸福!


廢文化基本教材 教育界憂心「孔子在哭泣」
網路世代 論文剪貼的 作文拼湊的
不愛寫作只愛msn》火星來的作文 老師辛苦猜

星期三, 9月 28, 2005

國內教育 多數老師感悲觀

學生難搞 七成老師想轉行

這兩則調查選擇在教師節發表,兩者都很白爛,本來想說教師節應該好好過不要發脾氣罵人的,但是,忍不住還是要罵人 一"一||

星期二, 9月 27, 2005

教師節/調查:4成老師曾與學生出現衝突 7成想轉行

東森新聞的白爛之作!
調查單位:1111人力銀行。
調查方法:立意調查。
調查時間:2005/9/12日至26日。
樣本數:回收有效樣本792份。

看調查過程也知道沒什麼好討論的。居然還得致下列白爛結果:
1.目前遇到最大瓶頸或問題為何?前三名分別是學生態度差與不受教,佔22.73%,其次是家長難纏意見多,佔17.68%,再來是感覺不受尊重,佔13.89%。再詢問受訪老師在任教期間是否曾與學生發生過摩擦?回答是的佔40.66%,否的佔59.34%。

2.曾經和學生發生摩擦的老師原因為何?在複選的情況下,前三名是學生不服管教(51.55%),學生禮貌不足(48.45%)、愛頂嘴(39.75%)。而問到老師是否曾經有過轉行念頭?有的佔69.19%,沒有的佔30.81%。

3.想轉行的原因?調查發現,家長或學生太難搞排名第一,佔49.27%,其次是看不到前途,佔40.15%,再來是感覺不受尊重,佔37.59%。
4.若要轉行,最希望從事何種行業?以文教出版/補教業(54.04%)、餐飲旅遊娛樂業(32.83%)、資訊科技業(23.23%)最多。

你也不說說你調查的是公立學校教師還是私立學校教師?或者是登錄在人力銀行流浪的教師,光看每年教師這麼低的錄取率也知道大家還是想當老師的多啦!笨!!
老師不快樂! 96%老師對教改失望

林老師的,聯合報果然是聯合報!!
不會忘記在教師節前夕咬一下「教改」。
還不忘請個老師扯些「教改簡化教材讓「學生開心,老師灰心,家長擔心」」咧。
數學不是就已經改回來了????

本調查進行單位:金車教育基金會
時間:2005年9月1日-15日
對象:12縣市、27所學校,共發出16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191份,在95%信心水準下,有正負3%誤差。
結果:96%的老師認為教改不能減輕學生壓力;因政策不確定而不快樂的老師,較去年激增。老師在「教育自主權」、「快樂」、「使命感」指數都呈下跌,逾半老師自認憂鬱指數偏高;不快樂的原因,29%來自「教育政策的不確定性」,較去年多了7.5個百分點,其次是「行政負擔太重」,佔19%,最後才是「備課時間太少」,佔14%。教改是老師灰心的主因。調查發現,96%老師認為教改不能減輕學生壓力,81%老師認為教改將造成貧富階級擴大,69%認為無法培養出孩子適應21世紀的能力,還有77%教師覺得教改未尊重基層教師,顯示整體教學環境未見改善。

星期五, 9月 23, 2005

外籍配偶子女 約8.2%語言遲緩
國小新生數逐年減少,但外籍配偶子女有增無減,92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讀國小的有2.6萬多人,93學年已增到4萬人。教育部抽樣訪查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學習情形,結果顯示,他們的學業表現不輸其他學生。

教育部統計處表示,93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學生有4.6萬多人,其中國中有5千多人。與92學年度相較,國小增加1.4萬多人、國中增加2千人。

為了解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及生活情況,教育部從全台2232所國小就讀的東南亞籍配偶子女2.4萬多人抽出281所學校、7千多人接受調查,另有3千多名教師回答問卷。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學生在語文及藝文領域表現優良的比率較高,但在數學、社會及自然與生活科技方面則較低,並有隨年級增加呈漸趨下降情形。

受訪學童語言發展遲緩者約占8.2%,但隨年級升高日益改善,以低年級而言,語言發展遲緩者約一成,到了中、高年級則分別下降到6.7%及5.5%。同時外籍母親語言溝通能力與受訪學童的語言發展有密切關係,母親語言較流利者,學生遲緩比率只有約4.4%,與語言溝通不佳者有24.1%,差距甚多。

教育部調查了解外籍配偶子女師生間的溝通、同儕間的相處、上課學習互動、團體生活適應、環境適應能力等顯示,五成以上的受訪學生對學校生活各方面適應狀況傾向良好,但在上課學習互動上適應不良者較多。

值得注意的是,受訪學生在課後約2成無人輔導照顧,有3成多上安親班、有45%由父母輔導課業等。雙親無法輔導子女課業的原因,在父親方面主要是忙於生活、母親則是因語文能力不足。受訪學生則有近4成每天放學後溫習功課時間不到1小時,原因是有36%是喜歡看電視、有33%沒人指導,還有約10%是要幫忙生計及照顧弟妹。

教部調查 打破社會刻板印象 外籍配偶子女 學業未偏低

同一則新聞,中時與聯合的標題差很多吧??這一次,應該是中時比較正確一些吧?而聯合報則剛好是擴大「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比較差」這個刻板印象的兇手!!一"一||

星期一, 9月 19, 2005

一綱多本 他們上課都不用!
宜蘭縣冬山鄉慈心華德福公辦民營小學,今年開辦國中部,校方依舊不提供課本,沒有參考書,學生們自信、自在,快樂學習,和一般國中生大不同。

星期日, 9月 18, 2005

私小開放夜輔課 家長放心

台中縣私立華盛頓雙語小學推出貼心措施,開放夜間輔導課程,學生可以留校到晚上9點,在老師指導下專心做功課,還包辦消夜、洗澡都做完才回家...

家長只負責生,不負責養嗎?

星期二, 9月 06, 2005

一綱多本 頭昏又眼花…
這篇投書提到新編國編本數學教科書的缺點,值得參考。

小女剛唸小一,學校採用教育部出版之數學教科書,但以教育部89年起訂定之視力保健手冊字體規範來看,小一數學,字體不僅一半不合乎規定(小一規定需二號正楷字,高7mm寬7mm),且未考量小一生之國語程度,複雜字體過多,注音符號小的可憐,恐造成小一生學習困擾,且易造成視力不良影響。

昨日,小女又帶回南一書局的小一健康與體育新教科書,情形也是如此,有著二、三、四號正楷不等的字(四號正楷字,高4.5mm寬4.5mm,用於小學高年級、國中的國語文課本正文)。最標準的是南一書局的小一國語,內容主要以斗大的二號字體書寫注音符號,只有大標題是繁體中文字,貫穿各課內容。此時讓我不禁也錯亂了,小一教科書的複雜繁體字,出現最多字的竟不是在國語課本內。各科各管各的,而無法事先協調,這是一綱多本的必然的結果嗎?如此,似乎也告訴了我們近十年來近視提早發生比率異常增加的部分原因。


為什麼我們現在學童近視情況要比十幾年前還嚴重呢?雖然政府持續推動學校視力保健工作,但改善成果與數據結果仍不如預期。這種近視率升高現象除上述原因外,其他大部分可歸因後天不良環境。筆者切身體驗到眼科醫師在學童視力保健上是十分重要之一環,如今全民健保仍未包括驗光檢查項目費用,或許也是現今學童視力保健成效不彰原因之一吧!


拚升學 資優班變調 能力分班大復活
資優班變質 有家長壓力
台北市 高中資優班氾濫 要訂退場機制
台南市 校校都有資優班 合格教師不足
數理資優班 科學菁英班 有何不同?
高中科學菁英班 改3年制

星期四, 9月 01, 2005

星期三, 8月 31, 2005

星期六, 8月 27, 2005

鄉土語言課 被檢舉縮水又摸魚
鄉土語言課 每周一堂不可少

鄉土語言課程被敷衍對待,倒是不見一些「公正客觀」的專家學者出來呼籲一下。
鄉土語言 老師自己都說不好

星期五, 8月 26, 2005

星期一, 8月 22, 2005

數學金牌何孟哲 曾花五天解一題

以下是另一個比賽的報導??
數學競賽 城鄉差距明顯
這個由「中華民國親子關懷協會」所主辦,在中部舉行。
高中數學競賽金牌得主 解數學當樂趣

TRML高中數學競賽 南一中、雄中、中一中 團體賽金厲害

星期五, 8月 19, 2005

高中數學競賽 明天三地登場
第7屆全國高中數學競賽明天、後天在台北、台中、高雄同步進行,將有199隊高中隊伍、3400人參賽,第一天先進行團體賽,第二天是個人賽及競速賽,今年參賽人數比去年略多,競爭更加激烈。

由九九文教基金會承辦的全國高中數學競賽,以往都集中在台北比賽,中南部學生要參賽十分不便,也影響參加意願,今年比賽改為在三地比賽,就是為了讓更多學生可以參與。

北部明天的比賽在台大進行,第二天在台灣師範大學;中部比賽在台中一中、南部在高雄中學,北部有1500人、中部1100人、南部約800人參賽。

九九文教基金會表示,這項數學競賽強調團體合作,競試內容包括數論、代數、幾何、組合四大領域。每隊15人,分為團體賽、思考賽、接力賽、個人賽等4項競賽,累積總分做為團體總成績。

去年約有3千名高中生競技,台南一中、嘉義高中奪得A、B組團體金牌。師大附中學生楊宗憲拿到個人賽金牌,是所有參賽者中唯一贏得滿分者。

家貧大專生 教部邀你課輔
為提供經濟弱勢大專生打工機會,教育部與勞委會、青輔會合作,試辦媒合讓需要賺取學費的大專生輔導學習弱勢的國中生,這項計畫從9月中旬至12月底,打工的學生每小時有300元鐘點費,但一周要上課6小時。

教育部昨天公布「攜手計畫─大專生輔導國中生課業試辦計畫」,以大專家庭經濟弱勢學生為對象,讓需要籌措學費的學生有打工機會,由他們協助學習弱勢的國中生。

教育部設定的大專經濟弱勢學生,是指家庭年收入114萬元以下、急需經濟援助或有意願的品行優良大專校院學生或需協助的大專生為主,以前者優先。同時,要具有英文、數學2學科教學知能。

星期二, 8月 16, 2005

標竿一百學校 頒獎

連辦四屆,今年是最後一屆頒獎了。
上數學銜接課程 今年高一生沒暑假

明明新聞內容是寫12-23日要上以數學為主的銜接教材,但是卻據此稱為「高一生沒暑假」,怎會沒暑假?上個2週的課就沒暑假,難道高一新生的暑假只有這2週嗎?這一則新聞用了標準的以偏蓋全標題殺人法。
再者,如果之前九年一貫數學課程是錯的(偏易),那麼如今的補救教學應該就是對的吧?可你妓者又有意無意透過學生的口說「補救課程教學太無聊」,那是怎樣?有沒有補救教學都應該被罵嗎??

星期五, 8月 12, 2005

星期四, 8月 11, 2005

星期二, 8月 09, 2005

教部昨公布《教師請假規則》 寒暑假確定為教師「假期」
高中補救教學 各校備戰

新學期是九年一貫第一屆學生進入高中職,各校都已規劃一連串的新生輔導課程,其中又以數學銜接教材為主,有些學校更安排上主要學科,要讓新生熟悉新的學習模式。

今年的高中新生,由於他們的數學教材與高中現行數學教材有落差,教育部委託中正大學整理出數學銜接教材,要求各高中要在94學年高一數學科中,每周增加一小時教銜接教材,不過各校的因應方式不盡相同。

星期日, 8月 07, 2005

星期六, 8月 06, 2005

台大、清大、交大、成大新生人數
台大學生來源》松山、大同 黑馬竄起
清大學生來源》建中、武陵 輪流搶第一
交大學生來源》男生天下 北一擠到第九
成大學生來源》高、南名校 前五名搶四

聯合報今天的新聞處理非常明顯的親中反日。
主要的理由是用了4個文字妓者、1個攝影妓者專訪馬英九,全版刊登。
但是對於日本通過台灣民眾免日簽這麼重大的外交事件居然只是寥寥數語。

聯合暴集團,真有你的。

星期四, 8月 04, 2005

星期一, 8月 01, 2005

九年一貫鄉下吃虧

這是很有見解的一篇讀者投書。值得關心教改的人認真去傾聽。
政院提「課多少補多少」 全教會:是毒餌

聯合報反政府反過頭了!
明明是全教會交接典禮的新聞,結果新聞標題竟然是教師課稅議題?!!

聯合匪報,你的意識型態還真的不是普通的重!

同樣一則新聞,聯合匪報與中國時報各自表述!!
教師管教辦法 全教會自訂

星期五, 7月 29, 2005

國中部編本數學大勝? 老師:是怕麻煩
老師憂心》國中基測走向 會受影響嗎?
這一段很有意思:
台北市五常國中數學老師謝新傳說,數學部編本呆板、太多演算題。民編本在活動設計、情境的鋪陳、教學歷程等都很用心,可是部編本國中數學,似乎又走回舊路,不夠活潑、活動少,只是一些計算性教材,沒有新意

謝新傳說,多數學校還是選擇部編本,多少與「反正有教育部背書」想法有關,因為萬一家長抱怨,就可以要教育部負責

部編本的國中數學教科書受歡迎,數學老師開始擔心,未來國中基測走向可能也會受到影響。
台北市五常國中數學老師謝新傳說,部編本國中數學編輯呆板,民間版本為搶市場,可能會跟著改。課本如果很死板,考驗老師增加習作的功力,更可能造成學生為了要多練習數學題,只好多買參考書、多上補習班等


書商動作》康軒前進幼教 有些轉戰大陸
各家書商抒發這次選書結果的感想。


少年數學賽 兩岸實力懸殊
這則新聞把台灣學生數學能力不佳歸諸於「九年一貫」!
但是卻對於中國的菁英政策鮮少討論。

星期四, 7月 28, 2005

部編本教科書 數學大勝 自然大敗
即將上市的部編本國中小數學、國中自然教科書,第一次面對市場考驗,剛定案的各校教科書選書結果,部編本數學大受歡迎,近半數學校採用,但選用部編本自然科的僅約3%。

教育部4年前推出九年一貫新課程,同時廢除部編本教科書、開放民編教科書,但4年來學校、家長抱怨不斷,教育部於是決定從94學年起先推出部編國一、小一數學及國一自然教科書。

上周五各校完成選書議價,兩科部編本評價懸殊。

根據翰林、康軒等出版商及全國教科書聯合議價小組的市調,部編版國一數學市場占有率在5成以上,其次是南一、康軒、翰林出的教科書;小一數學部編本約占4成,其次是康軒、南一、翰林;但國一自然部編本市占率只有近3%,遠不及康軒、南一、翰林。主因是將地球科學放在國一教,與學校師資、配課等實務難配合。

部編本數學科編輯委員會召集人、吳鳳技術學院校長鄭國順指出,部編本的編輯委員會涵蓋國中小老師、大學教授及教育專家,國小部分著重彌補建構式數學的漏洞,計算、理解能力兩者兼顧,小二就要開始接觸九九乘法,小三要熟背,小六畢業前則要熟練分數四則運算。

鄭國順指出,部編本國小數學由中研院院士林長壽主編,除了從生活情境出發,課文也儘量接近小學生的口語,不會像之前某些建構式數學課本,讓家長看不懂,無從教孩子,只能向補習班求助。


至於國中數學,部編本考量到國小、高中數學的銜接問題,以國一數學上冊為例,前兩章都在補強分數四則運算等現在小六生不足的能力,所以這屆國一新生未來國三時,不用像今年高一生還要補救教學32個小時,家長大可放心。


自然不受青睞 教部:過渡期
自然科召集人 批翰林承銷不力
面對學者批評 翰林不予置評
國中小教科書 增頁又降價

星期三, 7月 27, 2005

小五、六數學補強教材 網上公布
台大數學系網頁:九年一貫數學銜接補強更新消息

銜接Q&A:
九年一貫數學領域銜接補強Q & A
教育部數學領域銜接補強小組 94/2/17
Q:「九年一貫數學領域正式綱要」從什麼時候開始實施?
A:從94學年度一年級及七年級開始逐年實施。

Q:哪些學生會產生銜接問題?
A:93學年度一至六年級的學生,在國小階段使用依「暫行綱要」編定的教科書,但在國中階段將使用依「正式綱要」編定的教科書,這些學生都會有銜接問題。

Q:怎樣解決銜接問題?
A:對面臨銜接問題的各屆學生,分別進行三年的銜接補強。94及95年進入七年級的學生,進行補強的時機是在五、六、七年級;96~99年進入七年級的學生,則是在四、五、六年級進行銜接補強。
 
Q:每學期的銜接補強,需要多少時間?怎樣安排?
A:?銜接補強期間,由「彈性學習節數」安排15節,進行數學補強教學活動,本部每學期都會發文,提醒學校作相關之安排。
?94年進入七年級的學生,因為實施補強的時間較為倉促,所以在六下學期末,增加六升七的密集補強活動,份量亦約為15節,也就是說這一屆學生在六下,增加約30節的補強。
 
Q:銜接補強為什麼不集中在一年完成?
A:?主要是以學生學習為出發點考量。學生的學習需循序漸進,新觀念要時間熟悉,才能逐漸內化吸收。若是一下子增加太多題材,反而會帶給學生挫折感,扼殺其興趣,所以採取微調的方式,分三年完成。
?政策的推動,從計畫到實行常常有時間的落差,銜接補強時間拉長的一個好處,是可以不斷檢驗實施的情況,萬一有學校比較慢啟動,依然有機會在後來的銜接補強期間,迎頭趕上,以達到沒有學生被遺漏的目標。
?為了讓銜接補強教材與學生的學習作更好的結合,銜接補強教材依不同教科書版本,不同學生背景,作不同的設計,因此整個工作量十分龐大。分年實施,將工作適當分割,才有時間及餘力仔細掌握所有環節,作妥善的處理。
 
Q:銜接補強教材怎樣產生?每個版本的課本單元都不一樣,各屆學生的背景也都不同,要如何因應?
A:?本部成立數學領域銜接補強小組,規劃及負責各屆的銜接補強事宜。
?為了讓老師教學及學生的學習更有效,銜接補強教材依每一版本的教科書,分別設計。同時為了因應各屆學生背景的不同,不同屆的銜接補強教材也不同,一共分為94年進入國中,95年進入國中,及96?99年進入國中三種進程。以六上的銜接補強為例,有5家出版社,三屆不同的規劃,所以光是六上,就將產生15套的銜接補強教材。
?銜接補強教材的製作,是由銜接補強小組依各版本該學期的教科書內容,先提出規劃建議,由出版社依據此規劃建議,設計銜接補強教材的初稿,之後交給銜接補強小組審查、討論並提供意見,經多次來回修改及協調討論後,再確認完成。
 
Q:哪裡可以找到各版本的銜接補強教材?
A:?所有數學銜接補強的消息,包括整體規劃,各屆銜接補強細節以及各版本的銜接補強教材內容,都會公布在銜接補強網站(http://www.math.ntu.edu.tw/edu/)。教育部國教司(http://www.edu.tw/EDU_WEB/Web/EJE/home.htm)及教育部國教專業社群網( http://teach.eje.edu.tw/)都設有連結到這個網站。
?92學年度五下各版本的銜接補強教材,僅公布在銜接補強網站。93學年度四、五、六年級各版本的銜接補強教材,則採附錄的方式,外加於教科書版權頁的後面,同時也公布在銜接補強網站。94學年度四年級及七年級的補強教材,將融入教科書,但五、六年級的銜接補強教材,依然維持外加的方式。到了95學年度,五、六年級的銜接補強教材,也將融入教科書。外加的銜接補強教材,都會公布在銜接補強網站,但融入教科書後,就不再上網公布。
 
Q: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將銜接補強教材融入教科書,或94學年度全部的銜接補強教材都融入教科書?
A:前兩屆學生的五、六年級銜接補強教材,都只使用一年,如果採融入方式,將作太多變動。銜接補強教材融入教科書,牽涉到相關規定的修改、出版社的協調和國立編譯館的審查作業,各單位的溝通協調一直到93年底才完成,並於94年1月25日正式發文給出版社及相關單位。由於時間的限制,所以決定94學年度只將四年級的銜接補強教材融入課本,95學年度再融入五、六年級的銜接補強教材。

Q:銜接補強教材融入教科書後,是否依然維持每學期15節的補強節數?
A:每學期15節的補強節數維持不變,將用於補充課本教材增加後的授課時數。

Q:七年級的補強教材,只適用94年及95年就讀七年級的學生,融入課本後,96學年度會再修改嗎?
A:屆時屬於補強的題材將被刪除,教科書單元也會做適當的調整。
 
Q:有銜接問題的一至三年級學生,在進入銜接補強計畫前,需要作什麼準備?
A:授課老師可以在課程中加強以下內容:
一年級:?熟練基本加減法(即個位數加減心算)。
二年級:?二位數的加減直式計算(含進退位)。
?熟練三個一位數的連加。
?理解九九乘法。
三年級:?熟練三位數的加減直式計算(含雙重進退位)。
?熟練九九乘法及三位數乘以一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直式計算。

星期一, 7月 25, 2005

星期二, 7月 19, 2005

教材銜接營 坊間喊價上萬

2005/7/19/B4頁
本土化的省思

柯承恩這篇文章的問題出在他認為「過度強調本土化會忽視國際化」。
這個論點許多蛋頭學者跟統派媒體都口徑一致的提出過,本土化跟國際化兩者被牠們視為是矛盾的兩件事。
柯先生倒是說對一件事,他說台灣對於鄰國的發展缺乏國際觀,但是他並沒有講真話。台灣人民缺乏國際觀不就是統派媒體從來都不報導國際新聞所致??

一邊唱衰台灣人沒有國際觀,一邊儘在媒體上專門弄些外國的奇聞軼事或八卦新聞讓台灣人從來無法對國際事務建立應有的瞭解。

看!
你們這些學者跟妓者!!
國際數學奧賽 我奪三金
91個參賽國,台灣名列團體成績第7名。

國際數學奧賽╱雄中蔡政江 連兩年金牌

星期日, 7月 17, 2005

星期四, 7月 14, 2005

中文惡化 學者專家籲搶救
加重文言文 高中生多認同

中國時報這一波主打國語文教育應該加強文言文!!
但是家長團體雖贊成家考作文,卻是反對把它算到升學成績中:
若與升學掛勾 家長團體反對

考什麼樣的作文?
明年作文 採引導式測驗
基測 明年測試加考作文
明年基測 加考一寫作題

星期一, 7月 11, 2005

命題老師:讀通一個版本就夠
數學解題 最難但合理 技巧性高重思考
英文解題 歷來最簡單 城鄉差距兩極化
@國中生數學差 高中銜接出問題

聯合報系統也跟上中時報系的腳步,一方面拼命報導中小學數學教材有問題,另一方面跟教材商(補教業者)合推相關的教材。
供應商:
門得揚科技

聯合報負責提供這網頁的單位是:
「聯合線上業務部」

星期六, 7月 09, 2005

高學費問題 藍委:預算、杜正勝 二擇一

台灣的學費很高嗎?以GNP來計算真的偏高?
還是根本是鬼扯的假議題?
難道大學什麼都應該自主,只有「學費」一項不能自主??

星期二, 6月 28, 2005

星期四, 6月 23, 2005

國中社會基本內容 定案
教科書 教部籲依國教法選購

這個新聞有古怪。
昨天沒提到是「要求數學科採用部編本」。
是昨天的妓者「故意」不提數學這科?用心何在呢?

星期三, 6月 22, 2005

採用部編本教科書 北市教局道德勸說
繼高雄市家長、民代要求統一採用部編本教科書後,台北縣議員金介壽、北市議員侯冠群昨天也與多位學生家長代表齊聲呼籲,要求取消一綱多本。

星期日, 6月 12, 2005

星期四, 6月 09, 2005

星期三, 6月 08, 2005

為什麼要考試?-- 從國中基測談起


媒抗這一欄討論很有意思。
對這次國中基測有另類的解讀。

星期一, 6月 06, 2005

中國時報 C8/教育超連結 2005/05/31
家長老師 高喊要部編本

【羅際鴻/竹市報導】
  國中畢業生基本學力測驗剛結束,部分家長和教育界發出心聲,對於這一屆被當作教材實驗的「白老鼠」孩子們打抱不平。
  新竹市一位家長范振勇卅日表示,建構式數學被認為是美式數學,他去過美國,體驗過美國人「算術不好」的實例。他買一件67元的商品,付100元,美國店員不會減法,找錢給他是用「湊數」湊出來的。
  對於教科書「一綱多本」,他的女兒從國小到國中,每學期開學,他就必須到處為女兒找各科各種版本參考書,由於各種本用量事先不能確定,所以出版商都不敢一次印足,所以常會缺貨,范振勇有時要從新竹找到竹北、甚至到湖口,數次往返走過不少家書局找書。
  他的一位朋友是科學園區李姓科技主管,相當氣憤的說:「課本要那麼多版本幹什麼?」
  范振勇埋怨,女兒在學校用的課本,很多內容只有問題,沒有明確答案,有時要教小孩都沒辦法教,怎麼能不補習?
  他又指出,這次學測很多人都說題目簡單,大家都說簡單就「不簡單了」。而且,既然專家說這次只要讀一個版本就夠了,為何不乾脆由教育部編一個版本,讓各出版商自由編輯出版即可?
  富禮國中校長蔡慧嬌認為,其實只要「一綱少本」或「一綱一本」即可,最重要的是要讓課程內容更明確,家長和孩子們疑慮和痛苦才會減少。
  她建議由教育部負責編輯各科課本,但要讓國中任課老師有更多參與,才能編出更適合國中教學實務的課程內容。
  較偏遠的內湖國中校長張美貞說,這次考試雖然出題很生活化,但她覺得學力鑑別度可能不足,很多考題對鄉下孩子不利。她認為,比較好的試題應該包涵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與評鑑六個層次,太生活化的題目反而失去這些內涵。

中時晚報 03/焦點話題 2005/05/29
數學難 怪建構? 教部:非唯一教法 多元學習應能融會貫通(2-2)

【李怡志/台中報導】
  學習建構式數學的第一屆學生今年參加國中基測,許多補習班事先都恐嚇考生跟家長,可能對基測會有影響,但國中老師看到試題後,認為這次題目以數學觀念為主、計算並不複雜,考卷雖然有鑑別度,但與計算能力無關
  台北市民生國中數學科主任黃敏慧表示,學生一向害怕計算,但他看過這次基測數學科題目後,覺得今年基測重思考及活用數學觀念,計算的能力反而並不艱澀,加上數學科考試時間從以往的60分鐘延長至70分鐘,考生不至於算不完。
  黃敏慧指出,這一次基測數學科的題目非常靈活,學生如果沒有讀通,並不好作答,鑑別度高,許多題目是坊間都看不到,不是死背就能得高分。
誰偷了白老鼠的暑假?

中國時報 A15/時論廣場 2005/06/05
給他們一個空白暑假!

【王瓊蘭(作者為新店高中教師)】
  剛剛舉辦完首屆九年級生的第一次基測,緊接著很特別的是,有的學校的數學課,已開始補充高中的函數了,而補習班的動作更快,「銜接式補救教學」正如火如荼的展開,電話與傳單的攻勢,真讓人以為會輸在起跑點上。再加上教育部早已未雨綢繆的宣示,新生將於高中開學前後,加開九年一貫建構式數學的補救課程,如此更推波助瀾了此一商機與熱潮。
  我不禁質疑,這首屆的學生真的被建構式數學教笨了嗎?一種教學法會那麼厲害,罪大惡極到影響進階的學習嗎?暑假到了,為什麼不能讓這些孩子喘口氣?
  就像一種米養百樣人般,任何時代的青少年都會自我思考學習,無論用哪種方法或哪一讀本,最後總會內化成個人自我的智慧。有時讀得多,未必讀得通;學過的,未必學會了;而不曾學過,完全空白的學習,反而印象深刻。有必要在學習進階的空檔時,做填鴨式的銜接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大人們何須操之過急,窮緊張呢?怕什麼?船到橋頭自然直,高中又是一個新境界,肚子餓的時候才會吸收得更快。
  面對暑假,我以為比較重要的事是,培養好閱讀的習慣,多開開眼界,多尋找一些課外書籍或事務,真正的投入去做或乾脆到戶外走走,紓解一下身心。
  例如:有畫家表示當年解數學題時,就是以繪畫的方式解開的;有的學生日文呱呱叫,是利用升高中的暑假,無師自通上網觀看日本卡通學會的;還有的會組裝電腦、設計程式,是利用此空檔無聊,打電玩、拆電腦,擴充主機體機能的結果;有的少年是天天游泳,利用幾個寒暑假,不但考有救生員的執照,有的還擁有教練級的執照;而有的入學後,動手操作能力特別強,是在假期時學開大車,充當黑手,拆卸引擎,修理車子的結果。
  如果可以睡到自然醒、打球、打電動、看武俠小說、漫畫、讀世界名著、幫父母做家事、到親友家連繫感情或各地旅遊等,這不才是真正的放暑假嘛!
  上了高中職或五專後,許多同學來自不同的區域,外加社團活動,以及許多精深的課程,正等待著學習與探討。這其間的落差極大,絕不是單一學科的銜接,所能填滿補救的,更何況學生們正「轉大人」;到了高中,不再是老師教給什麼就乖乖的學什麼;而是自己想學什麼才會真正努力的學好什麼。
  升學補習的昏天暗地,實在沒有必要一直持續到整個暑假完後,並帶到高中來,那樣會讓學生倒盡胃口,彈性疲乏的。「第一屆的九年級生」從國小畢業一直銜接補救到底,始終沒有喘息的時候;難不成還要貫徹十二年,到高中畢業嗎?
  當國高三停課後,有的學生請假到補習班衝刺,卻專程回校上體育課,大人們何不鬆綁一下,仔細檢討如此學制的得失,關鍵問題在哪兒?別緊盯著這群莘莘學子,先還給一個空白的暑假,讓他們能自由自在地徜徉在陽光下,呼吸點新鮮的空氣吧!


中國時報 A3/焦點新聞 2005/06/04
建構數學白老鼠 須強化教材銜接

【韓國棟、江昭青/特稿】
  國中基測PR值公布,各地第一志願最低錄取分數預估與去年相同,甚至降低,與考前許多考生、家長擔心的「考題太簡單、競爭將更激烈」相反。證明相關命題人員對命題難易度的掌握有其專業,面對靈活的基測,考生的反應只能說「太小看」考題,且也太緊張了。
  此次基測考前,考生、家長十分心焦,擔心自己讀的版本不夠多;看了考題,又怕大家都說簡單,錯一題就不得了,競爭更激烈。以教改錯亂的腳步,即使教育部先前一再保證,考生與家長當然仍會充滿不信任;不過與其自己憑感覺論斷,不如多聽聽國中老師專業的評析。
  其實在考後不少老師的分析就指出,考題雖大致簡單,但仍有鑑別度;有些科目的老師甚至說「沒大家想的那麼簡單」。至此,考生,家長應可靜心計算分數,底定心緒。部分補教老師空說考題太容易,再對各學校錄取分數任意加碼,徒增加考生的緊張,也不負責任。
  如今考生要考慮的事倒是,應不應再考第二次基測。這屆考生,是 建構式數學第一屆的白老鼠,也是九年一貫一綱多本第一屆的考生,考完基測之後,如果能上高中,又將成為首度使用數學「銜接教材」的高中生。因為有八個單元(將近三分之二學年)的數學課程沒有教過,因此今年考進高中的學生必須提早一周入學,先補一周數學銜接課程,開學後,每周還要多上一節數學銜接課程,總共要上一個學年。
  許多高中老師甚至開始擔心,這批白老鼠硬補的結果,可能愈補愈大洞,甚至對數學產生嚴重的恐懼感。
  根據往年經驗,十幾萬名考生花一個多月時間應付第二次基測的結果,大約只有三成考生的量尺分數會比第一次基測高,其餘七成考生徒勞無功。既然第一次基測成績已確定有適合的高中職可讀,與其花時間、耗精力參加第二次基測,不如利用這段期間好好補補數學銜接教材,把握住「贏在起跑點」的機會。
基測高分考生 今年減少 數學、自然科 鑑別度較高
自由時報說數學科鑑別度高,而聯合報則說「數學題目太容易,國文能力才是勝負關鍵」,一個基測各自表述!!

這是聯合報的說法:
只考選擇 國中生不會算數學
國中基測 被批粉飾太平
持續的負面報導,聯合報辛苦了!!
基測 老師:只讀一個版本不夠
聯合報的意思就是說:一綱多本果然是萬惡之源!!
搶救國教 萬人周日上街頭

建議醫師、律師、建築師......所有師字輩的都比照教師,開放各大學設立相關學程,「自由培育,回歸市場自由競爭」......

星期五, 6月 03, 2005

只考選擇 國中生不會算數學

聯合報這一篇報導主旨是:

1.基測數學考好(考高分)別太高興,那不是學生數學好,而是題目偏易,缺乏鑑別度。
2.數學考高分,不代表學生數學好,在聯合報眼中,學生的數學程度還是很爛,一樣是需要多多補強銜接。而決定考上什麼學校的關鍵是「國文」.....因此,國文能力更應該加強,趕快搶救國語文能力,趕快增加文言文比率,趕快增加國文授課時數。

那,哪一科不是基測成績關鍵?是數學嗎?
就算是國文要增加時數(重異性),數學也要加強,那聯合報是不是應該說出哪一科應該減少時數呀?

星期四, 6月 02, 2005

高中老師也是白老鼠
第一線工作者的心聲,是近期比較言之有物的教改論述。

星期二, 5月 31, 2005

國中基測 被批粉飾太平
國民黨籍立委郭素春昨天質疑是為了粉飾九年一貫教改的失敗,以漂亮的成績單製造學生學習快樂的假象。台聯黨立委曾燦燈則說,教育部的九年一貫政策間接圖利補教業者。

星期一, 5月 30, 2005

學中文去北京 不懂簡體落伍了

今天聯合報整個文教版炒作的主要議題就是--簡體中文萬歲,中國一定強!!

這個報紙真的病了。

星期日, 5月 29, 2005

教改白老鼠 程度打問號
-------------------------------------------------
教改白老鼠 程度打問號
唐佩玲

今、明2天應試的國中應屆畢業生,永遠被稱為「白老鼠」,但事實上比白老鼠處境更堪憐,民國85年上小學時,剛好遇到開放民間版教科書,所拿到的課本都是廠商的處女秀,從未經過師生真正的檢測,好不好、對不對都不知道,學生就開始讀開始背了,而且這批學生當時所學的數學是建構式數學,新教法讓老師霧煞煞,學生學得零零落落,而建構式數學現在早就已經被棄置,但危害已經造成,受到建構式與傳統式數學教育更迭愈久的學生,數學程度愈不好

沒想到,87年他們小三時,開始規定教「鄉土語文」,剛開始教鄉土語文不僅師資、教材參差不齊,甚至要求學生用羅馬拼音學閩南語,搞得家長老師怨聲載道,90年時他們小六,又開始學英文,衝擊了原本的課程時數,整個學習過程就在改來改去中流逝了。

最慘的還不僅如此,在本屆學生的痛苦散播到社會各角落後,教育部決定將改變九年一貫的課程綱要,修正本屆學生所學太簡單的版本,並推出「部編版」的高水準數學課本,也就是回歸到原本我們大人所熟悉的數學形態,所以現在各小學都忙著補「銜接課程」,學習舊版數學的學長姐和最新版數學的學弟妹,程度都比這屆學生好!

這些烈士們馬上就要進高中,原本是要新9年一貫加上新高中教材變成12年一貫,不過原訂在今年就要施行的高中教材新綱要,卻仍在歷史科的爭議中,延到明年才實施,也就是這批學生再過3個月要讀的舊版本課本,與他們9年以來所讀的新版本課程內容,在銜接上有非常大的落差!而且數學程度足足落後一年,換言之即使現在考很好的學生,到了高中老師拿舊教材一教也完蛋,所以,烈士們,考上好高中不是快樂的開始,而是奮鬥的起點

-----------------------------------------------------

真的這麼差嗎?我們這麼認真在期待下一代是爛草莓??

星期五, 5月 27, 2005

星期三, 5月 25, 2005

今年高一數學 業者嗅到商機
謝謝數學家們為補習班謀福利,這個北部都會商機還真是創造的好呀!

星期二, 5月 24, 2005

建立學習成就資料庫 今抽測15000小六生
學習評量 26日萬人上陣
教育部首次辦理的「台灣地區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26日將由各縣市抽出1萬名國小六年級學生,參加國語、英語及數學科考試,試題今天會送到各縣市。

學習成就以各縣市人口比例抽樣,由全台灣2600所國小、31萬名國小六年級學生中抽出受測者,抽測的學校是依各縣市人口密度計算後抽出。每位受測者以考兩科為原則,每科40分鐘。
張曉風:在台灣,「中國」變髒字
那個搶救什麼國文教育聯盟與師大國文系聯手又來「搶救文言文」了,在這些「大文豪」(應該是自稱的)心中,「台灣」從頭到尾才都是髒字吧!這「一小撮人」不知又在搞什咚咚,台灣人放棄中文?生在台灣的人放棄台灣自己的語言跟文化才是最令人扼腕的吧。

李敖:台灣話是匪語
增加高中國文時數 杜正勝 狀況外
42立委連署 高中暫行課綱 暫時不「行」

立法院要管課程綱要?那.....我家盆栽種不活你們這些大立委要不要管?
連署的人是不是露出大中國政治意識型態的狐狸尾巴?

果然是活脫脫的立委官場現形記。
高中暫綱 立委連署暫緩實施
連署發起人:新黨立委雷倩!主要爭議還不是因為國文歷史的問題!!

星期五, 5月 20, 2005

感謝立法委員真心相挺

維護特權階級果然不分黨派,喊了20年的中小學教師免稅取消案,在這些立委的運作下,還是無法成功。
這些持續維護特權階級的大立委是:
費鴻泰委員(新)、邱 毅 委員(親)、廖本煙委員(台聯)、楊瓊櫻委員(國)、
朱鳳芝委員(國)、謝明源委員(民)、賴士葆委員(國)、李鎮楠委員(民)。

星期四, 5月 19, 2005

周祝瑛:教改崇洋 只學到錯的


原來2003年出來揭發教改問題後就跑到紐西蘭訪問兼寫書,然後回過頭來順便罵罵國內的教改。
果然是「愛在紐西蘭」,然後「恨死小台灣」哩,好樣的,果然是打手!!

網路資料:
周祝瑛 (Chuing Prudence Chou) 這是一個被喻為具有「俠女風格」的大學教師,自小即以行俠仗義、扶助弱小為志。小學除了當班長,也當躲避球校隊隊長。不過由於方向感不太好,國中開學第一天就迷路,幸好有好心的計程車司機搭救,送到學校只收三塊錢(那時起跳是四元)。在升學壓力下,畢業時竟也得到五育均衡獎。 高中聯考因一篇「推動搖籃的手」作文考試失利,離家出走。後來發憤向上,再度當班長,也在校運鐵餅項目中奪魁。原來從小想當開刀房醫師的她,卻因作文得獎,而重新選擇人生方向。那年春天,木柵發生同校學姐遭性侵害的不幸事件,於是決定日後要從事性別教育的推動。   上大學期間,校園經常淹水,於是四年後學會游泳換氣。同班同學一直認為她日後會當校長,可是她卻在研究所考試失利後選擇下鄉服務。有一回到原住民部落探訪,下山途中司機先生竟在荒郊野外中途停車,不久從路旁的樹叢中鑽出,捧著粉嫩的水蜜桃送給她,令她終生難忘! 研究所期間,專心國際事務的學習,獲選代表研究生訪日研習,開拓視野,堪稱國內第一代哈日族!五年後,通過教育部公費留考出國,在學業壓力下,多次參與研究生學會及國際學生志工活動,並獲得美國大學女性學會(AAUW)世界和平獎的殊榮。   畢業返國後,發現博士學位工作不易,只得回到學界服務。原來一直專注國際與比較教育的她,近年來回頭關懷台灣教改,於二OO三年同台大黃光國教授等人發起「教改萬言書」,也寫了「誰捉弄了台灣教改?」一書。至今,她仍然關心台灣的教育發展,希望透過筆,來傳達她對台灣社會的關懷。 現職 ?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 中國華南師範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 學歷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比較教育及國際教育博士及博士後研究 經歷 ? 國立政治大學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召集人 ? 教育部中央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訪問學者 ?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及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 著作 ? 《二十世紀的台灣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 《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2003,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優良書籍)    等九本書及數十篇中英論文。

星期一, 5月 16, 2005

小六生學科評量 歡迎報名
補救數學 小四就應接受檢測
輔學斷層評量 數千學子受測
測驗科目:國文、英文、數學。
測驗對象:全國小六應屆畢業生及中高年級學生均可報名
成績公布:學生可獲得個人「斷層評量分析」點出弱點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輔學教育學會中國時報
提供北市2000位小六學生免費測驗的是:宏為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計100萬元,也就是每生測驗費是500元。
該科技公司到2005/4月已經舉辦了3次國中基測全國大會考,每科目收費200元,再加上簡章100元,也就是科科都考需要1100元。而且該公司是整個試務的「承辦單位」,再加上以加盟方式甄選全國各補習班擔任其「協辦單位」,整個利益集團其實頗為龐大。如今除了國中生,更於5月15日舉辦國小部分的「會考」。

「會考」之後就會比較會嗎?

如何?JUST BUSINESS.
以下是去年九月首屆辦理時,中國時報的新聞:
目前的國三學生首度接受國中階段九年一貫一綱多本教材,他們的學習成效如何,各界十分關心。根據一項最新的診斷報告顯示,這批國三學生數學城鄉落差嚴重,英語閱讀能力仍須加強,台灣史學習成效優於中國史。
教育部國教司長吳財順表示,這項診斷調查有助教育部更進一步了解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成效。
今年九月間,「中華民國輔學教育發展學會」首度主辦九年一貫一綱多本課程診斷大會考,共有四千多名國三學生報考,該學會以考試學生的各題答對率為樣本,診斷分析國三學生接受九年一貫一綱多本課程二年多來的學習成效。
為了解城鄉差距現象,輔學教育發展協會邀請嘉義縣某國中所有國三學生參加這項測驗,和全國學生的測驗成績進行對照分析。診斷結果顯示,數學科能力指標方面,全體受測學生答對率最高是「數型關係」,高達九一.六五%,其次「整數的四則運算」(八五.六五%)、「分數的四則運算」(八四.六三%)及「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八四.二八%)。
對照組嘉義縣某國中國三生數型關係、整數四則運算、分數四則運算、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答對率在五○%到五三.六%之間。和全體受測學生的答對率比較,出現城鄉差距現象。
就數學科各項能力指標而言,學習成效最差的是「比與比例式」,全體受測學生答對率僅四八.四三%,對照組學生答對率為二三.七八%。
該學會理事長陳建志表示,這屆國三學生在小六升國一時發生銜接問題,有些教材沒有教比與比例式,所以這項指標的學習成效比較差。
國中基測社會科十分重視「本土時空環境素材」,診斷結果發現,學生的台灣史學習成效優於中國史。歷史方面能力指標中,全體受測學生在「中華民國在台灣」及「清領時期」的答對率最高,分別為八二.七一%、七五.一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答對率也有六六.九四%。但「現代中國」、」中國古代及近代的世界」答對率分別僅五一.三九%、五七.七七%。
英語能力指標,「日常生活圖表理解」和「字形&語意(一)」表現最好,全體受測學生答對率八二.四八%、七三.三五%;「自然科學領域嘗試閱讀理解」、「日常生活應用英文閱讀理解」及「參觀旅遊圖表閱讀理解」表現較差,全體學生答對率為四○.八六%、四一.五三%、四九.五四%。

星期五, 5月 13, 2005

「校長不哭」 收錄教改的眼淚
公視「校長不哭」紀錄片 白璋訴委屈
堅持常態分班 白璋校長不哭

今天(5/12)聯合報似乎刻意不報導昨日(5/11)本土社團到教育部力挺教育部長的集會請願新聞。
還有,同樣一部紀錄片,使用的新聞標題不同,就給人完全不同的意象。
而且,伴隨著正負兩者差異極大的感覺,唱衰跟支持的意念就自然流洩出來。
公正客觀??去你的狗聯合報!

本土社團 聲援杜正勝
是呀,媒體刻意不報導的新聞,其實才是重要的新聞!!

星期二, 5月 10, 2005

尊重歷史? 湮滅歷史?

這是彰化高中歷史科教師的投書。
作者這篇文章是很有意思的論述分析。
他將近期對高中歷史課程綱要所引發的主權爭議是否納入教科書中的問題,歸納出四種對立論述:
其一,只談舊論述(如開羅宣言)、不談新論述(舊金山和約);
其二,新、舊論述都不談;
其三,不但避談新、舊論述,甚至連引起爭議的歷史本身都不提;
其四,用自認為比較「中立」的論述,取代有「爭議」的論述。


最精彩的是最後一段:
其實,從事歷史教學,史實與論述缺一不可。然整體來看,上述這幾種避免主權「爭議」的處理方式,多少有「去論述化」、甚至「去史實化」的傾向。特別是以爭議為名,反對將舊金山和約放入歷史教科書者,更是同時在「去論述化」與「去史實化」。因為該和約不僅是討論戰後台灣主權的重要論述,本身更是戰後世界史中的重要史實。就算是立場上不認同該和約的論述,至少也須尊重該和約的史實。萬不可藉歷史爭議之名、行湮滅歷史之實。

論述討論中,有些重要的論述常被略而不談,而這些被忽略的論述本身可能是論述形構的重要論據,惟反制論述常以「偷天換日」的方式將這些形構論述的重要理據給「故意」視而不見,以遂行反制論述的目的。

星期五, 5月 06, 2005

補救數學 小四就應接受檢測

接受測驗以診斷學生的學習?

Just business!!

星期四, 5月 05, 2005

救救中文!反高中國文綱要 藝文界發聲
高中國文科暫行綱要 教部:明年如期實施 95年起基測試考作文
學生一「箱」情願 夫子搖頭
余光中:中學奠根基 晚了難補救
余光中:反對高中國文文言變少 時數縮短
台灣瘋英語 主播太西化 嗯哼不離口

中文要加強,英文學習也要加強,數學學習更是要加強,數理程度也要加強..........那,有什麼是不必加強的?
我們的學生一年上學400天好不好?每年上學400天夠不夠來加強這些「知識份子」認為要加強的???
與媒體對抗網站上的討論倒是非常一針見血:
醒醒吧,老學究們!!
搶救國文教育》「五四」真把文言廢了嗎?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總發起人余光中一篇很重要的「搶救國文文言文」的經典之作。
好個詩人余光中!!

星期三, 5月 04, 2005

今年高一新生 恐要暑修

聯合報的意思是今年暑假要上高一的首屆「九年一貫」學生,因為課程改得太爛,所以,程度也就很爛,需要特別的加強,以免與高中課程無法銜接。
不過,只提到國文、英文、歷史三科哩。

星期一, 5月 02, 2005

E世代領袖學校

意外發現這個「E世代領袖學校」連鎖式補習班,其中他們的「E世代數學」號稱:
1.全國第一套針對建構式數學及九年一貫新數學缺失做補救之教材
中華民國數學教育學會」編著小組,精研20年的教學秘笈首次公開
2.學會每年舉辦二次的「學童盃」數學比賽,參加過的學生超過10萬人為國內規模最大 的比賽之一,配合造勢提高知名度
3.配合學校教學進度,綜合各版本之菁華,每單元一本,沒有版本不同進度不同之困擾
4.提升建構式數學及九年一貫新數學之程度,並將之加深加廣加量至傳統數學之上,可 以順利銜接國中數學課程
5.特有的「重點整理」內容豐富條理分明,老師上課不必做準備,亦能勝任愉快


這個「中華民國數學教育學會」又是啥?與目前主導數學教育的「中華民國數學會」有無牽連??
李遠哲敬答聯合報92年7月25日社論:「國師變轎夫」

敬答「國師變轎夫」(聯合報92年7月25日社論)
92.08.01

遠哲前些時因公出國,返國翌日(7月30日)才有機會拜讀7月25日《聯合報》評述政改與教改的社論。最近媒體討論教改成敗的言論雖然成篇累牘,但理性冷靜分析的少,一窩蜂似是而非的多。遠哲因公務繁劇,本無意加入這場激情卻失焦的論戰,惟《聯合報》此則社論舉例論證不盡公允,恐有誤導社會認知之嫌,不得不在此略加澄清。

中央研究院院長是特任官,遠哲忝任此職,主要憑藉的是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的推舉,總統任命僅為合法性的形式要件,並非正當性的主要來源,因此在遠哲看來,院長一職作為知識份子群體代表之意義尚在政府特任官職位之上。知識份子是社會良心的主要防線,十年來遠哲社會參與極深,正是本於知識份子社會改造之責,參與教育改革事務只是其中一端。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成立於民國83年9月21日,首倡其議者為當時的教育部長郭為藩先生。繼而由行政院院長連戰先生邀請遠哲出任該委員會的召集人。委員會成員共三十一人,廣邀社會人士與教育學者專家參加,歷時兩年,召開全體委員會議34次(原定每月一次),分組委員會議161次,在全省與各地教師、家長、社會人士舉行座談會、說明會、研究會的次數,只能用不計其數形容。經過長時間的討論,綜合整理各方正反意見,先後向行政院提出四次分期諮議報告書,最後於民國85年12月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然後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結束階段性任務。

委員會的成員在研擬教育改革大計的過程中,是以踐履社會責任的心情兢兢業業工作,風塵僕僕,在全省奔波了兩年,如今事過境遷,竟被誣指為享受權力的「被籠絡知識菁英」,實在不知從何說起。不少人以「體制外」的負面眼光看待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殊不知之所以需要「體制外」的委員會,正源於體制內的運轉機制一時無法解決問題,而且此體制外之機制,仍需體制本身的合法授權,待階段性任務告終,即需回歸體制正軌。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結束後,行政院根據教改諮議報告書,據以檢討釐定政策,交付各權責部會具體執行教育改革,其中負責教改執行的主體是教育部的教育改革推動委員會,?非如《聯合報》社論所言遠哲「在體制外主導教改」。

中央研究院直隸於總統府,總統是中央研究院院長的唯一直屬上司,無論任何人擔任總統,中央研究院院長都需基於體制與行政倫理,對總統維持尊重與服從,但不應因此過度放大總統與院長之間的關係。《聯合報》社論有關總統與院長關係的臆測,失之牽強附會,正反映了台灣社會泛政治化的通病。921震災發生之後,當時的行政院院長蕭萬長先生委請遠哲邀請一些民間專家學者與社會人士組織「災後重建民間諮詢團」,這是一個為期甚短提供建言的純民間義務組織,對當時千頭萬緒的重建工作如何安排,以民間的立場提供意見。「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全盟)則是一百多個民間社會團體在921地震初期,因發現社會的愛心與協助救難、重建的資源無法有效的整合運用,遂自動發起組織,以謀補救,承各社團代表厚愛,推舉遠哲為召集人,另設有委員會定期研商對策,執行長負責實際業務。此一聯盟運作兩年,依賴民間自有的少數資源,在災後重建的初期對於安定災區社會心理、規劃重建方向、提供重建區民間社團早期的重建資源方面有相當多的貢獻。921地震距今尚不足四年,只要溫習當時的文獻報導,即可將事實重建,《聯合報》社論竟錯將遠哲之參與全盟說成是李登輝前總統之任命,把一件單純的社會參與誤認為是政治力操控下的行為,並以後見之明認為此舉乃是為了替國民黨政權療治傷口,實在令人遺憾。

任意以自由聯想將政治力無限上綱的結果是,連實施建構式數學的教學責任問題都推給「李登輝+李遠哲的民粹威勢」。前面已經說過,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規劃教育改革大計的歷程是民主的,一點也不民粹。我們虛心向各界— 包括教師和家長 —求教,何民粹之有?民粹是與威權(選舉手段操弄下的威權)分不開的。教改會的成員眾多,亦無由民粹起。教改會結束後,我們並沒有「主導教改」的憑藉,建構式數學就是最好的例子。讓遠哲在這裡清楚說明:建構式數學最早是民國82年國小新課程標準公佈時正式引入的,當時遠哲尚未回國任職;民國83年遠哲開始參與教改會,民國85年8月吳京教育部長任內開始實施,85年12月教改會完成「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其中雖然建議應該改革課程與教學,但從無一語提及是否應該實施建構式數學教學法。可惜在《聯合報》憑空建構的敘述中,卻變成政治力操弄下的「李登輝+李遠哲的民粹威勢」,使「二百餘萬學生,四百餘萬家長及十數萬教育工作者的嘴巴完全封住」,以致長達六年不敢反對建構式數學。這樣的言論誠然聳動,卻完全背離事實;這樣的指責,對教改會的所有委員也極不公平。

教改也好,政改也好,都不是某人或少數人就能決定其成敗的,很不幸的是,我們的社會太注重政治與選舉,太少關心社會與文化,有些事甚至以訛傳訛,積非成是。顯然,要建立一個多元價值並存,並能夠理性思辯的開放社會,還有待大家的共同努力。

星期二, 4月 26, 2005

台大醫學系學生對台大微積分老師的評價
標題: 老師資訊-微積分
時間: Thu Aug 20 17:40:15 1998

微積分
資料收集:醫學86級 葉旭霖 排版:醫學86級 王新凱
繆龍驥
不點名。題目大致出自筆記,最後分數會有函數調整。考試上學期較
容易,下學期較難。老師上課認真,可輕鬆聽課,但老師講話比較不
吸引人,有時觀念表達不清楚,令人搞不懂而很想睡覺。
田光
不點名但老師會認人,上課進度較一般班級慢。講課頗詳細,有問題
可以踴越發問,老師很樂意回答,上了課收獲很多。成績與用功程度
成正比,準備更容易得高分。
童恩賢
教得真的有夠給它爛的說……真是名副其實的"危機分"啊!!
賴東昇
老師進度頗慢,都上公式證明,教學認真,很有耐心,偶爾點名,可
以翹。不翹課的話,上課不要太混,用功複習教過的觀念及課本習
題,成績還不差,以考試決定。切記──分數是靠自己得來的。
李秋坤
考試難,會當人,不點名。
李聰成
老師認真,講解詳細,有點嚴,認真上課及勤算可得高分。但自制力
要夠,因平常無要求。從來不點名,考期中期末考,被當…也是活
該。
李瑩英
偶爾點名,給分完全按照考試成績。如果看書可以懂,習題會作,分
數會滿高的,但老師表達能力有一點差。
李白飛
才學好,上課仔細,內容偏證明,不需要抄筆記(課本中都有),只
要認真聽懂即可,但是會有些枯燥。考試幾乎都考習題,少證明多計
算(12題,120分),只要有看習題應可得到不錯的分數。上課
不點名,但自習不是一個好選擇。
李志豪
下學期負擔頗重,課程偏向於理論與證明。但考試只要有準備就可以
得高分。表達能力稍差,上課有點枯燥。但是為人慈祥,教學認真,
個人的才學也不錯。上課不點名。
林大風(工學院強力推薦)
才學好,表達能力佳,上課有趣,簡明易懂,以老師自己寫的書上課
(中文的喔,難得)。不會點名,可以不去上(要知道什麼時候考試啦),
但是以叫人起來回答問題的方式記人。上課抄筆記,應有不錯的分
數。題目不會很艱深,都和往年的一樣,作考古題就好,準備與得分
成正比,是個不錯的老師。
康明昌
上得很難,喜歡數學的人會得到很多。不點名,高分不易,被當很
難。無誠勿試。
胡慶璇
認真,不點名,無固定作業,「固定當人」!!作習題並上黑板寫的人
分數較高,考試為打分重點,80到90分。蠻認真的,得用功些。另外
老師在上課會不時發出奇怪的笑聲。
黃敏晃
對微積分觀念講解深入,但有時趕課會聽不大懂。上課會點人上黑板
掛著,不認真者勿試……。會當人。可偶而翹課,但老師認人能力很
好喔。
黃漢水
表達能力不錯,很認真在上一些定理證明,有人覺得很難聽懂。上課
不太活潑,內容則偏重於實用方面。考試得分不高,改題給分有一點
苛,而且不調分,58分一樣當掉(如果期末進步很多他會考慮放你一
馬)。但是可以open book,也能帶計算機。整體而言,只要
不太混就可以pass。上課不點名。
徐積友
課程不難,不定時點名。不喜歡當人,但是會當人。
謝復興(想混的強力推薦喔)
講得有點差但內容簡單。小考五、六次,可以翹(小考日期會告訴
你),約二個禮拜一次小考。打分看考試成績,會調分。
薛克民
上學期的課程比較簡單,以高三理科數學為主,新的東西不多,但下
學期就比較難過一點。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有預習的話一
定能聽懂。而且評分方式注重觀念,計算錯誤只扣一、兩分。上課不
點名。
周青松
概念沒講清楚,數學符號一堆又不解釋,上課乏味。不過才學不錯,
上課內容也不會太深(不像其他老師),蠻好過的。偶爾點一下名,
只要點名都到應該會過,但是給分不會很高,而且和程度不一定成正
比。考試題目都由習題出,但習題不是很好作。上學期可以輕鬆混
過,下學期就要用功一點了。
詹進吉
教得很快,要事先讀過才知道他在教什麼,但那要花很多時間。對學
生很好,只要別太混均可以pass。考題不好寫,平均得分很低,
但期末調分後還滿高的。只要認真準備,分數應不難看。老師才學廣
博,可以從上課中學到許多人生歷鍊。上課採自由制,縱使人很少,
還是不點名,期中可能會點一次,但不登記。
張海潮
用的是中文課本喔。老師表達清晰,解釋詳細,上課活潑笑話多且不
點名。教得有些難,考試簡單,但仍需準備。不太當人,不過分數也
不太高,完全憑考試成績,考幾分算幾分。
張秀瑜
上課不點名。老師熱誠有餘,表達能力不足,是一個好好老師。考試
只考基本題,將上課勾的習題做過即可獲得高分。大力、用力鼓勵大
家選,老師人真的很好,分數又高,不要欺負她。
張秋俊
教學認真,但是不夠活潑,有些沉悶,內容則是照本宣科。考試方
面,只要有準備就可以得到不錯的分數。人很好,一班只當一、兩個
人,當可輕鬆pass。上課幾乎不點名。
朱樺
學識淵博,授課清晰明瞭,例題簡單,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不論原
來的基礎好不好都可以選。上課的感覺不錯,令你捨不得翹課。成績
也頗合理,有耕耘必有收穫。不點名。
朱建正
豬羊變色,歡迎挑戰。
莊正良
上課要抄筆記,而且內容頗豐,負擔也不輕,上課大概只能在聽懂與
抄筆記間做一選擇,而且上課沒聽懂的回去要花雙倍的時間去搞懂,
內容偏理論,較不適合工學院的需求,分數與用功程度成正比。上課
不會點名。
陳金次
蠻認真的,考試出他的習題,考幾分算幾分。期中不及格的話,兩次
加起來有一百分就讓你過。不點名。
陳武勇
ㄟ……有點聽不懂,講得不是非常清楚啦!但他很認真教唷!也講得很
簡單,都是說課本而已,喜歡問人問題。會當人,人少的話火大點
名。認真唸、考古題作作,八、九十分沒問題!不會太難,老師cute。
想混可以修他的啦。

陳佳信
千萬別選啊(這是某個學姊的哀嚎)
陳其誠
講得有點快,沒有作業,不點,不小考,只有期中、期末考,評分客
觀。
史英
老師不點名,表達能力不錯,但課程內容偏重思考性,太理論化。努
力聽課才能理解上課內容,考試就能應付。頭腦靈活想拓展思考空間
者可選。
沈長庚
上課認真,可以學到東西。不點名,但會叫同學上台。不調分。
蔡聰明
老師是個熱愛數學的痴人,還算有條理,但因為常太興奮就天馬行
空,所以筆記得自己再整理過才好。期中考期末考各一,沒報告。上
課會有一些思考問題,回家自己想,不想也沒關係。給分普通,看個
人表現。不點名。
蔡宜洵
老師不點名,但不上課的考試大概過不了。表達能力尚可,教材內容
很廣,要用功演算題目,也著重思考的邏輯,都用証明來上課,重証
明不重計算,有心向學者可選之。但得努力才能得高分,期中考及期
末考兩次定生死,不調分且當人,絕無僥倖。不點名,想翹課可。
曹亮吉
從來不點名,學生擁有極高度的人身自由。至於上課情形,老師只是
提綱挈領而已,考試則要憑個人實力。所以儘管很自由,自己還是要
付出一點努力才行。如果你喜歡自由,那不妨一選。
楊樹文
上學期很好混,下學期很難。不點名,只要考試過就行了。
楊維哲
整份資料都整理完了,還沒有人提到他,大概是沒人敢修吧,那我就
根據系上同學的說法來介紹一下吧。
楊主任大家應該都聽過,他的課超有挑戰性的,挑戰你的數學實力和
聽力。我說聽力是台語的喔!!!微積分用台語講,刺激吧!!!以往他和某
朱老師(大概不是這份資料上的朱老師吧,八成也沒人敢上。)並稱兩
大殺手,所謂"豬羊變色也"。可是這學期據我同學的說法,他們每個
人都八十幾分……,是不是教授轉性啦?我不知道啦,如果有自認數學
實力還不錯的,可以試試,可是垮了別來找我,更別找我那幾個同學
算帳……醫學系總是有那麼幾個怪物……,準備再看一次這份評量表
吧。
顏一清
老師喜歡說故事,偶爾點名,心腸好,儘量不當人,但表達能力欠
佳,好像在自言自語,學生容易睡覺或一直抄筆記卻不知道自己在寫
什麼。上課聽半天聽不懂的,回去看筆記還是看不懂,可是一看課本
就覺得,好簡單……「她有本事把很簡單的東西講得像天書一樣!!!」
有志青年請勿選她,會覺得比自己看還痛苦。到後來一些很認真、不
忍心批評老師的同學都開始抱怨了,唉,雖然她是個好人…。
吳貴美
尚認真,會當人,但大家考不好會補考。不定期小考,會點名。
王藹農
學識不錯,但是表達能力稍差,有時候會聽不懂,上課氣氛有一點
悶,不過可以做自己的事,做人不錯。考試內容為平時指派之習題,
so K習題就可以考得不錯。關於點名,會有一堂習題課點人上台
做習題。

避免糊塗帳再度重演
台北縣重陽國小 陳江松 校長大作
國北師 鍾靜:落實小學數學新課程之意圖與學校本位的進修活動
論建構式數學--談我所認識的黃敏晃老師
教育新航線,史英主講:【九年一貫十大能力】建構式數學為何物?
【九年一貫十大能力】建構式數學為何物?
作者:史英

人本教育電子報編輯按:日前建構式數學在媒體上引起各方爭議,為使讀者更了解建構式數學真正的內涵與內容,人本教育基金會在教育廣播電台「教育新航線」節目中,特別訪問人本育基金會執行董事史英,為聽眾(讀者)解答有關建構式數學的各種疑問,以下為訪談主要內容:

什麼是建構式數學?

簡單的說,人類對於事物的了解不是從外界灌輸得來,而是他自己摸索體會所得。摸索體會,如果用比較專有名詞來講就是「建構」—─建立起結構的意思。這個理論最開始是皮亞傑研究認知發展所提出來的。一個孩子要學會一樣事情,認識一個事情基本上要有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是重要的,因為知識不是零碎的片段,東一點西一點,必須有完整的結構才算對整件事情有通盤的了解,才能夠加以應用。這個結構,不可能透過別人灌輸給他,必須自己像蓋房子疊積木一樣,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

在教育上一個有名的說法是:「沒有人可以教會任何人一件事情。」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你可以把馬拉到水邊,卻不能強迫他喝水。」所有這些談論都指向一件事情:「知識的建構是一個人內在的自發性活動,外在所有的教導、練習、訓練,甚至有時候給的壓力和督促,都只有協助性的功能。學習,基本上還是要一個人從內在開始建構他的知識才行。」

過去我們把小孩學數學當作是練一種技能。比如說,練習投籃,投十遍,投一百遍,投兩百遍,慢慢地就投得進去了;「投進籃」表示算式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不意味著他對數學有了完整的知識。所以他在做應用問題,或將來長大要再進一步地應用、創造的時候,就會發生極度的困難。

我覺得建構式數學在大方向上是一個應該走的道路,不但符合世界潮流的趨勢,也能夠對我們過去傳統填鴨式教學對症下藥

為什麼會出現「建構式數學」?

建構式數學的主導者,我比較了解的其中一位是台大數學系黃敏晃教授,現在已經退休了。當年他們花了很多很多力氣發展建構式數學的教材,以板橋教師研習會為中心,網羅各方面的人才,包括小學老師、中學老師以及各方面的專家,研發了十多年的時間。我覺得是個蠻好的構想。

為什麼會有爭議?

爭議一方面來自於大家對事情的了解不夠。因為它是新生的事物,對大部分家長和老師而言,以前從來沒有聽過。換一種教學的模式,換一個思考的向度,人們先天就有調適上的困難,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建構數學在推出的過程裡,師資培育做得不是很紮實,所以不可諱言的,有少部分老師在執行這個新教法的時候有所偏差,容易引起大家的誤會和焦慮。

在執行面上,有什麼樣的偏差?

主要原因可能是部分的教學不很妥當。很多人傳言建構式數學把簡單的事情搞難了,把小孩教笨了。舉例來講,3×7=21,從前我們小時候是背九九乘法表了事,現在建構式數學要求小孩3=3,3+3=6,3+3+3=……一直要加七次,寫七個式子。有的小孩反應「老師規定一定要這樣寫」。

後來,引起的批評聲浪越來越高,我說這是教學上的偏差,不可以以偏概全;反對建構式數學的人爭辯說:「凡事有個根源,建構式數學固然沒有叫老師這樣做,可是老師這樣做,建構式數學也難辭其咎。」這個說法很有趣,意思是說建構式數學的整個方向和模式,無形中就引導老師走到那個僵化偏差的方向去了。我深思過後,想到我們以前都有這樣的經驗:小時候寫算式時,如果少寫一道算式會被打「╳」;答案算出來後,少寫一個「答」也會被打「╳」;甚至「答」下面少畫一槓(一條線),也還是會被打「╳」。教育體系裡面僵化的風氣雖然也許不是全面,但是,是一直都存在的

顯然建構式數學沒有全面解決這樣的問題,但是它推動的過程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亦即希望知識是建構的,不能再用重複的練習和僵化的教條。它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鼓勵討論,老師帶領學生一起研究。這個方向無論如何都是非常正確的。在執行的過程有偏差,大家就把他歸咎於建構式數學,我覺得這非常冤枉。從前沒有建構式數學的時候也有老師如此,不能說是建構式數學害老師變得僵化。

反過來,也不能說所有老師都很僵化。因為我們知道很多小孩子在建構式數學下學習得非常快樂、非常高興,黃敏晃教授當初做這個研發的時候也做了很多實驗,據說他們的實驗班在一個小學裡,上課上到學生都不願意下課,老師們非常興奮。

所以,不是建構式數學的問題,而是在執行面上看碰到什麼樣的老師和環境。我非常不能同意某些人抓了一兩個例子就大作文章,說建構式數學一無是處。我當然承認一定有老師有僵化偏差的作為,但現在的問題是,這件事情的比例到底有多高?我認為談論教育性的問題不宜八卦化,不宜口水戰,隨便抓的一個東西就做文章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一個好的教育改革方向,中間一定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彌補這些缺失,但是不可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建構式數學跟十大能力有關係嗎?

建構式數學的基本方向,當然是要培養理解力、思考力和判斷力,以及溝通的能力(上課一定要互相討論)。我並不是一味說建構式數學好,最近仔細看了市面上有關建構式數學的教材,特別是國立編譯館編的,標榜建構式數學的那一套,雖然還是有很多改進的空間,但我覺得跟舊教材比起來已經好的多了

大家一定要有新舊的歷史感,我們從過去那種僵化的、非常填鴨的方式慢慢走出來,一定要給一點時間,一步一步慢慢走。教材有時候太過無趣,是因為要一直強調討論的過程或是建構的過程,有時候會讓家長覺得太繁瑣、摸不著頭緒,可是這些問題一方面有教材編撰的問題,一方面是要透過教室裡面師生的互動,實際落實的過程之後才能真正知道。

如果我們真的要走以「能力指標」取代「知識指標」的路線的話,數學無論如何得採取建構的方式。事實上不只數學,各科的知識都應該是由老師帶領學生探索、提出問題,大家天馬行空地想像、辯論,最後把正確的東西歸結出來,讓大家覺得「原來如此」、「恍然大悟」,這樣的學習過程是多麼動人心弦。
「台大數學系」譜寫風起雲湧教改史
Mon Aug 04
US/EST 2003 華訊 中華資訊網

「台大數學系」譜寫風起雲湧教改史
教育改革風起雲湧,也成為近來最熱門的話題。可能鮮少人知道,從過去到現在,參與教改人士中,以數學領域的學者居多,其中又以台大數學系教授的參與較令人矚目。黃武雄、黃敏晃、曹亮吉、朱建正、史英就是最知名,且對教改影響最深遠的五位台大數學系教授;除此,目前仍有另外一批數學學者投入教改行列,希望引導國內教育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台大校園,醉月湖畔,夾在新穎現代的思亮館等建築之中,兩棟隱身林蔭的樓舍顯得有些幽暗、孤獨,這是台大數學系館。很少人會想到,在此一看來陳舊、氣氛靜寂的空間裡,曾有一批批學者掀起驚天動地的教改浪潮。一九六○年代,因美國與蘇聯的太空競賽,引發美國對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視,大量提供留學獎學金,吸引全球高材生到美國留學;當時許多國內年輕學生也一波波到美國留學。其中,台大數學系黃敏晃爭取到獎學金赴普渡大學留學,也親眼目睹美國從事一項SMSC計畫,即加強高中生基礎數學能力計畫;但因該計畫教材設計較適合資優生,試辦後引發反彈。一九七一年,黃敏晃回國,卻正逢國內引進美國SMSC教材,且是普及使用,當然造成災難。
當年,高中教材也是開放民間編印,台大數學系教授因此想改革教材,組成實驗小組編課程,因需要年輕學者
加入,延攬了甫回國的黃敏晃。自此,黃敏晃一頭栽進教科書編寫工作;後來,他再拉來他的學生,也是台大數學系教授朱建正參與教科書編寫,兩人為國立編譯館合編國小建構式數學版本,掀起波濤黃武雄與黃敏晃屬於同期的台大數學系學生,也幾乎同時回台大數學系任教授,黃武雄投入教改與黃敏晃很有關係。當年原本參加台大實驗小組編寫教材的黃敏晃,因故改編另一個出版商的數學教材,並退出實驗小組,該小組遂邀請剛留美歸國,到台大數學系任教的黃武雄。黃武雄不僅加入該實驗教材編寫,後來還以台大教授之尊到彰化教高中;因為在高中教學的親身經歷,點燃黃武雄對教改的使命感。史英是黃武雄的學生黃武雄的理念與史英十分接近,兩人曾創辦人本教育基金會。但人本成立後,黃武雄並未加入;史英從體制外的抗爭為起點,早年尤其以批判學校老師體罰為重點,成為國內頗有特色、也在基層教師心目中很有爭議的教改人士。曹亮吉是黃敏晃、黃武雄的學弟,在台大數學系算是上述「兩黃」的後輩;但曹亮吉起初未曾參與相關教改。據表示,曹亮吉心思細密,曾擔任台大數學系主任,行政能力頗獲校方認可,也因此受矚目;在當年大學聯考時代,闈長多半由台大化學系的林隆清擔任,其中有幾次就由曹亮吉擔任。曹亮吉熟悉闈內作業,因此大考中心成立之初就被找去任副手;後來應邀在中研院長李遠哲領導的政院教改會擔任委員,負責入學制度研發。至今,曹亮吉仍是大考中心的「重心」,對考試制度、命題形式,影響相當大。四一○教改聯盟的成立及號召大批民眾走上街頭,可說是近十年教改風潮的推手,當時的領導人物正是黃武雄及史英。之後,行政院教改會成立,曹亮吉加入、從「體制內」尋求教育改革之道,而台大數學系另一位教授李國偉也獲邀成為教改會委員。黃敏晃參與中小學數學教材編寫雖早有歷史,但直至與朱建正合力編著的小學建構式數學教科書引發爭議,才被視為「教改」人士。黃武雄、史英、曹亮吉、黃敏晃及朱建正五位台大數學系教授,先後投入國內教改,造成的影響十分深遠,最近草擬教改萬言書的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就說,這也顯示台大數學系在國內教改中,佔有特別份量。不過,當年參與教改的台大數學系教授如今各有際遇。黃武雄、曹亮吉、黃敏晃及朱建正都已從台大數學系退休,但黃敏晃仍在為中小學生選譯數學課外書;黃武雄繼續為教育改革寫書宣揚理念,也投入社區大學的創辦工作;史英則站在基金會的舞台上奮戰。最近投入參與教改的數學學者則有吳鳳技術學院校長鄭國順、中正大學數學系教授林長壽及台大數學系教授陳宜良等人
台大數學系學者為何總愛投入教改?甚或數學學者為何常投入教改?許多人其實也說不上來。有意思的是,台
大數學系有個特別的咖啡休閒室,那裡的裝潢普通,牆上掛著白板、有幾張沙發及咖啡吧;一群數學系師生常
在那兒高談闊論,在白板上書寫理念。有人認為,或閉O這樣的環境造就出台大數學系的改革氣氛。至於數學家們投入教改的原因,也有人認為數學的出路通常只有兩個,一是教學,一是研究,而兩者總與教育相關,因此數學家特別容易關心教育。這樣的情形對教育是好是壞,目前還很難論定,但他們總是想從根本解決問題;而依目前情形來看,數學家創造的教改故事可能也還沒有結束。
黃敏晃:當年改革參與者太急
一週教育論2002壇節目表
教育廣播電台「一週教育論壇」2002年節目表,其中有黃敏晃主持的「建構數學」分別列在38(09/22)、39(0929)、40(1006)、41(1013)、44(1103)、45週(1110)。講題分別為建構教學、建構數學、再談建構式數學(各2週)
別讓你的孩子成為數學白癡
今週刊,Vol. 368 Sun, 11 Jan, 2004 ,的專題報導。
由數學本質、哲學觀解析我國國小數學課程之內涵
國北師附小洪麗晴:我在學校本位行動中的成長─面對數學科新課程的實施
數學參考書目
國小數學教材分析全文網頁版
編輯要旨
編 輯 要 旨

一、本書為「國小數學教材分析」系列叢書中的一冊,該叢書預計出版十四冊,它們分別是:整數的數概念與加減運算、整數的乘除運算、長度、重量和容量、分數的數概念與運算、小數的數概念與運算、時間與速率、面積、圖形與空間平面篇)、整數的數量關係、比、統計與機率、體積和角度、圖形與空間(空間篇),上(八十九)年度已出版前四冊,本月(九十年九月)出版隨後的四冊,預計於年底完成其餘的六冊。
二、編寫本系列叢書的目的在於一方面檢討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國民小學數學課程實驗小組」根據教育部八十二年公布的「國民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研發出的「國小數學實驗教材」和實驗後,由國立編譯館修訂並送審通過、出版的「部編本國小數學教科用書」內容,重新分析各主題的數學架構與兒童學習的認知結構;另一方面針對九年一貫課程數學學習領域中,各主題的能力指標,將前述「部編本國小數學教科用書」各單元中相關的活動與之對應,提供關心國民教育的人士參考。
三、本叢書各冊中所列之活動目標及內容,大都取材自國立編譯館的「部編本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一至十二冊,並已徵得該館同意引用,在此致謝。
四、限於篇幅,無法將各關活動的詳細內容列於書內,但已標出各活動的出處(冊與單元),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各冊教學指引。
主編周筱亭、黃敏晃序
主 編 序
本書是”國小數學教材分析”系列叢書的一本。這套叢書是在民國89年暑假前規劃的,在6月18日第二次會議時決議,將小學數學課程中會出現的教材切割分類,並由參與者選擇有興趣的領域進行分析,然後分冊(份量較少之教材類型則合冊)出版。依照規劃,本叢書共有十四冊,書名及編寫者如下,總編輯和總訂正的工作則由黃敏晃和周筱亭擔任。


.整數的數概念與加減運算─莊治邦、陳竹村、謝堅、林淑君、陳俊瑜
.整數的乘除運算─蔣治邦、謝堅、陳竹村、吳淑娟、林昭珍
.重量和容量─鍾靜、朱建正、林素微、魯炳寰
.長度─朱建正、鍾靜、呂玉英、胡鈺麟
.整數的數量關係(含多步驟問題)─蔣治邦、謝堅、陳竹村、林昭珍、吳淑娟
.分數的數概念與運算─蔣治邦、陳竹村、謝堅、陳俊瑜、林淑君
.面積─朱建正、鍾靜、呂玉英、胡鈺麟、林昭珍
.時間與速率─鍾靜、朱建正、魯炳寰、林素微
.圖形與空間(平面篇)─黃敏晃、廖淑麗、林淑君、陳俊瑜
.小數的數概念與運算─蔣治邦、陳竹村、謝堅、吳淑娟、林昭珍
.比(含數線圖)─蔣治邦、謝堅、陳竹村、陳俊瑜、林淑君
.體積和角度─朱建正、鍾靜、呂玉英、林昭珍、胡鈺麟
.統計與機率─鍾靜、朱建正、林素微、魯炳寰
.圖形與空間(空間篇)─黃敏晃、廖淑麗、陳俊瑜、林淑君

 

按教育部於民國89年9月底的公告,九年一貫課程將於民國90年9月起陸續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主要精神之一是鬆綁,不但打破學生學習時思考的框架,連同以往國中小學教材設計的中央極權制度也要打破(因此稱課程綱要,而非以前的課程標準),教材設計權下放到各學校(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各校的特色)、到基層教師(教育的自主權),這樣的改革理念相當值得肯定,但相對應的是各校的行政能力與基層教師的教學能力也要提升,因此,各地的基層教師都在找尋資料,以便因應這一波重大的改革。
國小數學科教材,在民國82年課程標準之國立編譯館版本的教科用書(尤其是在教學指引)中,已有非常仔細的分析。這些分析,是根據知識發展的可能歷程以及學童認知結構發展的層次來進行,這種做法其實和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培養學生數學能力,而非灌輸學生許多數學知識的精神一致。所以,這些教材對基層教師在準備九年一貫課程的執行時,應具有豐富的實用價值。
但是,國立編譯館版本的國小數學教科書,將來不會再出版,即使擁有這套教科書,參考時仍有些不方便,一方面是各種教材切割分佈在各冊之中,翻閱不易;另一方面則是有些教材分析的基本原則,在教材發展當時並沒有納入教學指引。我們藉由這次機會將同類教材放在一起並加精緻化,希望透過這套叢書能協助基層教師更清楚各類教材發展的脈絡。
由於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在即,完成此項任務是相當迫切的。且所有參與人員都有他們自己的本職,因此,編寫的工作都在許多週末(週休二日很好用)的溝通討論形成共識後,回家繼續挑燈夜戰才能完成,我們很高興在89年12月底前,能已先完成其中的四本;九十年九月出版隨後的四本。我們有信心,其他各冊也將會在民國90年12月底前陸續出版。 

在這裡要感謝所有參與人員的熱忱,由於大家無私的奉獻,使這套叢書的出現成為可能。

周筱亭 黃敏晃於民國 90 年 9 月初
---------------------------------------------------------------------------------
吳鐵雄主任序
吳 主 任 序

九年一貫課程將於今年九月開始在全國各國民小學的一年級開始實施。此次課程改革,在課程設計方面,注重連貫,期望學生們在經過九年的教育歷程後,得以培養「帶著走的基本能力」,脫離「背不動的書包」與「繁重的知識教材」的夢魘。

新課程的特色之一為鬆綁,以課程綱要代替課程標準。以往的課程標準是學校課程編制與實施的基準,各科課程目標、時間分配、教材綱要以及實施方法均有詳細規定;而課程綱要則僅作原則性規範,包含課程目標、基本能力、學習領域、實施原則及各階段能力指標等。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學校本位課程,學校具有決定課程的權力,換言之,學校教師在發展課程、自編教材與教學實施上,均有相當的彈性。然而,就數學學習領域而言,欲達成上述的理想,教師必須對於數學知識、學生的認知發展及數學的教學知識,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與掌握。

由於數學學習領域的內容分為「數與量」、「圖形與空間」、「統計與機率」、「代數」、「連結」等五個主題,除「連結」之外,每個主題均依階段,用能力指標表示學習的內容和期望學生獲得的能力。為了針對數學能力指標作詮釋或提供參考資料給教師,本會自民國六十三年以來,即長期接受教育部委託,結合本會研究人員、學者專家與有經驗的小學教師,從事國小數學課程研發的工作。因而本會研究室主任周筱亭研究員乃邀請黃敏晃、蔣治邦、朱建正、鍾靜、謝堅、陳竹村等教授及林昭珍、呂玉英、林淑君、胡鈺麟、林素微、魯炳寰、吳淑娟、陳俊瑜等教師,自去(八十九)年五月開始,利用星期六或星期日,每月開會二至三天,共同討論,一方面檢討分析國立編譯館依據八十二年公布之國小數學課程標準出版的「部編本國小數學教科用書」,另一方面則分析九年一貫課程數學學習領域各主題的能力指標,並將「部編本國小數學教科用書」各單元中相關的教學活動與之對應,編成套書「國小數學教材分析」,共計十四本,供有興趣的人士參考。去年年底已出版第一批的四本,它們是:整數的數概念與加減運算、整數的乘除運算、長度、重量和容量;本次將出版的四本是:分數的數概念與運算、小數的數概念與運算、面積、時間與速率,其餘的六本亦正在積極進行當中,預計在今年年底可以完成。

在此四本書付梓之際,僅以此序向各位參與人士表達謝意,也希望這些書能成為教師最佳的數學課程設計參考資料。

吳鐵雄於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民國九十年八月
---------------------------------------------------------------------------------------------
何福田主任序
何 主 任 序

九年一貫課程已經自九十年九月開始,在全國各國民小學的一年級實施了。雖然仍有一些質疑的聲音,不過,到今(九十一)年九月,一、二年級學童和七年級(國中一年級)學生都要採用新的教科書了。換言之,有更多的國小與國中教師將投入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工作,因而,瞭解各個學習領域的能力指標,以及將能力指標轉換成教學目標與活動目標,就成為教師們首先需具備的能力了。

在數學學習領域方面,九年一貫課程分為「數與量」、「圖形與空間」、「統計與機率」、「代數」、「連結」等五個主題,除「連結」之外,其他四個主題均分為四個階段,依據學習方式和思考型態兩種學習特徵,用能力指標表示學習的內容和期望學生學得能力,但是由於能力指標與以往大家熟悉的課程標準敘寫方式不同,前者較具彈性,範圍亦較大,所以,在解讀上,可能會產生一些困難。

九年一貫課程不同於八十二年公布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後者在公布前,即委託本會依據課程標準,研擬實驗教材並進行教學實驗。數學科是在全國各縣市推薦的三十一所學校,自八十一學年度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中,每校選一至二班學生,採用本會所編之實驗教材(含教師手冊、學生課本和學生習作),進行教學實驗,共計有七十一班,總數約三千餘位學生參與。此外,擔任實驗班教學的教師,於學期開始的第一週,先參與本會辦理之一週研習,課程是完全針對該學期要教的實驗教材內容及教學方法。經過教學實驗和修訂後的實驗教材,移送國立編譯館,再經過修訂與送審之後,成為各國民小學可以選用的版本之一。然而九年一貫課程在實施之前,教育部先提出計畫的學校中,選擇若干所學校進行試辦,由於這是第一次採取開放、自主、彈性的方式處理國民小學的課程,有些學校的教師反而有無所適從的感覺。

為了協助國小教師們儘速地瞭解數學學習領域的能力指標,本會周筱亭研究員自八十九年五月開始,邀請黃敏晃、蔣治邦、朱建正、鐘靜、謝堅、陳竹村等教授及林昭珍、呂玉英、林淑君、胡鈺麟、林素微、魯炳寰、吳淑娟、陳俊瑜等教師,自八十九年五月開始,利用週六或週日,隔週開會,共同討論;九十年開始,又有鄒聖馨、廖淑麗兩位教師加入。希望能針對能力指標作詮釋並提一些比較務實的參考資料給教師們使用。

這套「國小數學教材分析」一共十四本,它們各針對不同的數學內容,一方面檢討分析國立編譯館依據八十二年公布之國小數學課程標準出版的「部編本國小數學教科用書」,另一方面則分析九年一貫課程數學學習領域各主題的能力指標,並將「部編本國小數學教科用書」各單元中相關的教學活動與之對應。迄今,已完成八本,它們是:整數的數概念與加減運算、整數的乘除運算、長度、重量和容量、分數的數概念與運算、小數的數概念與運算、面積、時間與速率,此次將再出版四本:整數的數量關係、比(含線段圖)、統計與機率、體積和角度,至於圖形與空間(平面篇)、圖形與空間(空間篇)恐怕要再等一陣子了。

在此四本書付梓之際,以此序向各位參與人士表達誠摯的謝意,希望這些書能成為教師們有用的數學課程規劃與設計參考資料。

何福田於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民國九十一年五月





1998年7月,光華月刊,23(7),數學焦慮症新解藥 文?陳淑美?圖?張良綱
以下是建構式數學時期,很重要的一則「官方」報導。

近年來,亞洲國家地區學童在數學上的優越表現一直引起注意,頗受國際矚目的國際奧林匹亞數學競賽,我國才參賽六年,但成績與老牌參賽者英美等國並駕齊驅。

 但另一方面,台灣中小學學生數學成績低落的現象卻持續存在。師大教授楊榮祥的研究也指出,即使是數學競試優異的學生,也是「十分痛恨數學」,這到底為什麼?


 雞兔同籠、平面幾何、畢達哥拉斯定理、三角函數,……,回想起中學時代數學沒有?您的經驗,或是您的子女鄰居兄弟姊妹,他們的數學經驗如何?

 一位高一的老師說,她班上有個學生,一看到數學考卷,就全身發抖,問學生為何會這樣?學生說因為國中數學不好,曾被打過,從此只要碰到數學考試,即使是平常的課堂小考,也嚇得全身發抖。

 這樣的「數學焦慮」是顯於外的,還有更多是藏於內的。對曾在台灣中小學考試文化「淬煉」過的人來說,以下的「惡夢」或許不是特例:面對著一堆xyz、平方開根號、直角三角的數學考題,不是永遠寫不完考卷,就是明明用2B鉛筆畫好的答案格,因為太緊張,手汗浸濕了鉛筆痕,把答案弄糊了。「這回數學鐵零分,要留級了,」離開中學多少年,許多人對數學的「餘悸」內化到了潛意識。

以數學家的角度看數學
 台灣中小學學生的「數學焦慮」特別嚴重?

 今年三月,來自台北市公立高中聯招會的一份資料指出,近六年台北市聯招的各科分數,數學與自然考題的得分率最低,考生的平均成績都是不及格。以民國八十五學年度來說,所有考生在數學科的題目,平均只答對五成五。

 教育部去年對中小學學生課程喜好程度作調查,結果三分之一的小學學生,四成六的國中學生,最害怕的課程是數學,而且隨著年級增加,討厭數學的比例越來越高。

 講起「數學焦慮症」,彰化師大數學系教授邱守榕指出,這個名詞來自西方,是六○年代學校教育普及後,因為數學教師人才缺乏,老師不夠專業衍伸出來的問題。

 事實上,今人所習以為常的中小學數學課程,無論西方或東方,都源自於西歐工業革命後,如同語言、科學、史地、藝術跟體育等現代科目一樣,早先的數學課程,只是為少數的菁英所設,即使在本世紀六○年代學校教育普及後,數學教育也是以培養科學家為目的。

 台灣自然也不例外。一直到現在,中小學數學科教材「簡化、淺化」的改革取向,目的也是為了脫離「單純以數學家的角度看數學教育,忽略學習者的接受程度,」師大心理輔導系研究生李祖盛形容。

 但是數學教材的簡化、淺化,卻不意味著台灣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日益提高。「數學老師怎麼帶則是關鍵,」大同中學數學老師林佳蓉說,就好像不是很容易理解的「球體積等於4/3 r3」的公式,有的老師會用很嚴謹的數學證明來解釋它,但也有老師會用實例,「從孩子認知的角度出發,」她說。

 如同國中所學的(a+b)2=a2+2ab+b2的恆等式,如果學生夠以圖例的面積弄通關節,就能很自然地瞭解等式,而不是形式化的硬背公式。

 現行高中數學版本還保留著類似數學家嚴謹的形式證明題,像數學歸納法,從學生認知的角度來看,顯然是超難題。台大數學系副教授黃敏晃認為,類似這樣的證明題還留在教材裡,或許是因為歷來編寫教科書的人認為它的論證邏輯「實在漂亮」,「學數學的人希望發揚光大數學傳承,」黃敏晃說。

 這些數學範例保留在教本,如果僅是當作「數學欣賞」、「有為者亦若是」的典範例題,那對學生還不至於產生太大的挫折。問題在我們教課的老師常常很「臭屁」,講解給學生聽之後,還要出類似的題型考學生,學生當然會感到困難。

 講起數學老師的「驕傲」心態,政大應用數學系教授吳柏林曾在一場座談會上調侃當今數學教育的畸形發展,是「數學老師對現代人越來越聰明看不過去,因此使盡力氣,希望全方位地將學生教笨」。

被嚇大的數學零蛋

「九九乘法表」大概是一般人最早對數學的「恐怖」記憶之一。
 他指出,如今的數學老師似乎傾向「全方位」將學生教笨,用一些懍然的如ζ等的數學符號,讓學生奉數學為神明,不敢接近;上課時不停地抄黑板,讓學生沒有時間發問;要求解題速度,深信標準答案的權威,不讓學生有懷疑的餘地;不解釋定義定理的來龍去脈,讓學生死記公式定理;課堂教的不要考,教科書上的不要考,最好收集歷年讓學生考不及格的題目來考,各種方法「保證可以讓老師成功,讓小孩不喜歡數學,」吳柏林說。

 吳柏林雖說的是玩笑話,但也是對數學教學現狀的描述。師大數學系教授林福來觀察,如今台灣的學童產生「數學焦慮症」的階段,也就是說對數學產生抗拒、認為怎麼學都學不好,或是一碰到數學課就發生恐懼、無助、混亂、緊張不安等現象,很多都在中學階段,特別是國中一年級,有些則更提前到國小五、六年級。

 學科難度驟增是原因之一。林福來指出,以現行數學課程來說,從國小四年級到五年級,抽象的程度跳了一層,到了國中又再跳一層。「許多學生卡在以xyz文字為代號的『代數』轉不過來,」林福來說。

 「我對數學有困難的是,不能容忍xyz是個數字,而且要算出答案來,」在生活札記上,一位國一學生寫下他對國中數學的感受。

 到了國三開始學習幾何,抽象程度更高,老師的講解越是重要。抽象的幾何證明其實也是從實驗幾何而來,例如證明「平行四邊形的兩個對邊相等」,如果老師多費點功夫,國三之前都應有具體測量的經驗,從具體操作到抽象概念,照理說會事半功倍才對。

 但如果這些具體操作的概念──所謂前置經驗不夠,或是「學生的『局部推理』的能力──例如三角形若為等腰三角形,兩邊長、兩角就相等……等邏輯反應不是很夠或是有困難,那再學習複雜度更高的幾何分析推理,就會有問題,」林佳蓉老師說。

 她指出,目前的情況是,國中老師教得太快太急,學生過去的抽象推理經驗不足,當被導入錯綜複雜,與生活經驗抽離的幾何概念時,當然又是關鍵的數學焦慮之源。
既無數字,為何一定要相乘?
 作為一個數學語言,類似代數、幾何等抽象性需要時間體會,對初次接觸這些數學觀的學生來說,深入理解本就需要時間。師大數學系教授洪萬生指出,十七世紀清代康熙皇帝初遇耶穌會教士傳入代數時,也有「甲乘甲,乙乘乙,總無數目,即乘出來亦不知是多少」的困惑,跟今日的國中生面臨的困境如出一轍。

 要解開學生的抽象困惑,「老師千萬不能急功近利,」洪萬生說,先別罵學生笨,為何會將x+2弄成2x或x平方等,想想人在學習新事物時,原就有很多調整期,「盡量用學生的角度來看問題,」洪萬生說。現在師大對大五實習老師返校的輔導課程,許多精力就集中在處理「準老師」們如何「放下身段,跟學生站在同一程度來看數學」。

 另一種解決的方法還有,「不要等問題發生了再說『怎麼學生到現在還轉不過來』,而是從小就要培養學生抽象思考的能力,」台大數學系副教授史英說,他主編的國小民間版數學教科書,在低年級課程裡盡可能融入「三角形兩邊長相加大於第三邊」、「左右」等觀念,目的就是讓小孩提早接觸更多的「抽象思維」。

學生捏陶,老師引導
在心算班刻意地教導下,孩子們對數字的反應可能很強,但會不會埋下數學焦慮的種籽,還很難說。
 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用理解,而非灌輸的方法讓小孩親近數學,從課程、教材到教學方法,近來數學教育的種種嘗試,似乎都在試圖讓數學這個學科「放下身段」,讓所有人都能享受數學學習的快樂。一九九六年,台灣各國民小學的數學課程,全面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出發點、「建構主義」精神的課程改革,顯示台灣數學教育的正面努力。

 什麼是「建構主義」?對數學教育來說,它的功能是什麼?跟過去的課程相比,它又修正了什麼?

 根據美國數學教育家戴維斯的說法,建構主義是數學學習心理上的一項新進展,意思是學習不是一種被動的「複製」活動,而是學習者在認知結構上的主動建立、改造,及發展自我的過程。

 教學理論說得艱難枯燥,一位老師用她理解的「捏陶」比喻:教學過程有如捏陶,過去老師比較傾向拿著一本標準流程的小冊,學生只要跟著操作就可以了;如今的教法則是老師講好各種捏泥時間、泥土多少、轉盤速率等操作過程所會達到的結果,讓學生自行決定用哪種方式操作,老師只負責引導,而不做決定。總之就是更重視「學生主體」的意思。

 建構主義數學課程的實施,在各小學已持續進行兩年多,不管做不做得到,至少在台北市的各小學,老師都有著共識:「如今教數學『不一定只教會學生算出正確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如何思考數學問題』,」台北市龍安國小一位數學教師說,而在不少小學的數學課裡,各種的實物操作、動手做的活動,也取代過去「講光抄」式的教學。

 台北市立師院實小的教師蔡淑英指出,她教國小中年級極易混淆的分數概念,就不那麼強調板書講解,而是以量杯或直尺、繩子等讓孩子「玩」出比例的概念,然後再用拼圖板塗上顏色,讓孩子理解運算的法則。

 蔡淑英老師表示,這叫「先從孩子的前置經驗出發」,目的是抓出孩子的「數學感」,小孩有了這種參與、討論,對話的感覺後,數學興趣自然提昇,然後再來講解分數運算,實用例題等,就很順手了。

誰說答案錯就不對
 不只在學校「動手玩數學」,更衍伸到許多關心孩子數學發展的家庭。「數學不一定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也不一定答案錯了就全部不對,」邱守榕教授說,長久以來數學一定要「精準、快速」的想法不再是全部。

 以小學低年級小數減大數的「借位」觀念來說,過去的教學比較偏向跟著老師背「小數不能減大數,要先借十」的定律,現今的教學希望孩子透過自己思考「玩」出答案的過程。

 邱守榕教授就有過這樣的經驗:有次她看她的孩子跟同伴作「56*38」的運題,邱守榕孩子的作法是將「50*30」,然後再「20+6=26」,「26*8=18」來解;而「26*8」的式子,孩子更有創意的「玩法」是先用「8*6=2」,再用「10*2=8」,得出結果18。另一個孩子用老師所教的「小數減大數不夠借十」的觀念,將「10*8=2」,於是答案為「12」,卻忘了加回「原剩下的6」了。

 邱守榕說,小孩會用自己的經驗去「加工處理」聽到的知識,但是透過自己「玩」出來的答案,與被動式接受老師的指導所理解的知識,成就感應該是不同的。

 透過自我的摸索,從具象到抽象,這的確是許多小孩學數學的本能,「問題在小孩開始接觸時,我們的數學教育給孩子多少空間、時間,」台大黃敏晃教授說。

 台灣開放教育的先鋒「種籽學苑」的老師李雅卿舉過一個例子,她的學校曾有個八歲的孩子弄懂了「為什麼一個數除以1/4會是除以3/4的三倍」,因而得意洋洋地跑來跟數學老師報告。他的想法是「把1/4當作一個計算單位,那麼如果一個餅分給1/4個人,當然會比一塊餅分給三個1/4的人來得多,而且是三倍這麼多。」李雅卿說,當孩子用自己的話說出他的推理過程,自信自然會增加。

小嬰兒吃牛排?

解開孩子的「數學恐慌」,老師要先排除「教書焦慮」才行。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常年為老師開辦進修工作坊,為如何教好數學盡力。
 李雅卿舉了另一個例子。有一次,種籽學院的一位孩子怎樣也無法接受「3/7*1/2=6/7」的結果,老師於是用具體的大餅切割,一步步講解讓他明瞭除法的運算法則,等到他真正接受「分數除法是倒過來乘」的觀念,已經是一個月以後了。

 種籽學苑一到六年級的學生總共才不到三十人,放諸現今一班仍約五十位孩子的一般公立小學,這樣等待學生成長的時間不知有沒有,史英就認為,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有別,學習的過程常常有許多地方「卡」到,在「似懂非懂」間,「教學者應讓孩子走向一條慢慢理解知識的道路,」史英說。

 儘管教育改革人士頻頻高呼著數學教育革新,但存在眼前的事實是,家長老師的「功利」心態,還是決定這一波數學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

 台北市一所私立小學,小學二年級就考「二十六顆糖分給四個人剩幾顆」的題目。彰化師大數學系教授邱守榕就認為,如果這個題目是用實物、活動帶孩子慢慢減,還算程度適中,但如果是二年級就要考學生熟悉除法,就算太過分。「就像一個小嬰兒,卻讓他吃牛排,你說他吐不吐?」邱守榕說。

 林福來認為,如今小孩到了國小高年級階段就開始抗拒數學,是因為不管老師家長都想到孩子已經長大了,遲早要面臨升學考試,於是便「期望」孩子多演練數學,造成孩子對數學學習「倒胃口」。

 「對孩子來說,如果學會的結果,是隨之而來的更大壓力,那誰要呢?」邱守榕比喻說,有個朋友的孩子很瘦,一直不願好好吃飯,後來才知道他不好好吃完第一碗飯的原因是,「如果第一碗飯吃完,第二、三碗馬上又來了。」

 「年級越高,大人們似乎就不再問學生的不同需要有沒被照顧到,是不是快樂學習,」林佳蓉老師說,一個明顯的現實目標:升學擺在那兒,教育的本質就被忽略了。

能力本有,數學教得出嗎? 
問題在我們對孩子的數學期望究竟是什麼?

 從希臘探討宇宙秩序的法則,到十七世紀牛頓發現「蘋果為何會掉下來」的定律,到二十世紀的量子力學等,經過多少先人驗證,數學這個學科找出秩序,「馭繁為簡」的美學的確令人神往。

 「對我來說,在教導任何一個公式定理、運算法則時,我所想到的是孩子如何從中體會解決問題的能力,」北市師範學院的蔡淑英老師表示,在孩子探索數學的過程中,她最希望孩子能夠理解,能力是每個人本有的,不一定來自權威──不管是老師,課本,參考書或是爸爸媽媽。

 如同千千萬萬的教育實驗,在迎接新作法的同時,改革者難掩成長喜悅,但一路走來,改革也面臨新的問題,而這或許正是過去的優點。

 一九九六年國小新課程全面實施,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系副教授鍾靜在一九九七年《低年級數學教室文化的轉變研究》報告中指出,經過新課程洗禮的小學生,喜歡上數學課的比例,以及上數學課「會發表、會問問題,學會別人想法,和別人合作」的比例,都比上傳統課程的小朋友明顯提高了。

 但是另一方面,孩子的計算能力、作答速度,及學習份量也明顯降低了。這樣的結果使得原先覺得「很幸運可以參與新課程」的家長,從低年級的百分之七十,降到中年級的百分之四十。「有五成多的家長對兒童解題需要花比較長時間、解題策略較基本,作答速度比較慢感到擔心」,「滿多家長不能忍受兒童不會用直式算則、不會用簡捷算式,而且學童的解題過程以大人的觀點來看是繁雜易錯的,」一九九七年,鍾靜另一篇《家長對國小數學課程實施配合兒童認知發展教學的意見調查》研究報告指出。

 從新課程改革的初步反應看來,孩子的「數學焦慮症」的確有了療效,但是降低了「數學焦慮」,會不會有一天「數學程度」又會普遍降低?

 而台灣嚴格的數學教育下的確也培養出不少考場上的常勝將軍,使得西方學者屢屢前來台灣「取經」,台灣的數學教育似乎仍擺盪在「數學天才」和「數學零蛋」的兩極思考之間;但西方教育學者來台取經時,所看到台灣教育的優越處,卻又正是台灣今日教育改革者所要揚棄的地方,這又如何解讀?




資優出版社社長林貴榮對抗教育部建構數學的歷程
託「孤狗天神」的幫助,找到資優出版社社長林貴榮對抗建構式數學的優良事蹟!


90年2月21日
TVBS電視台採訪林貴榮3個小時,作成專題,連續二天報導"建構弊端",然而未見教育部有任何回應!

90年2月23日
立委李慶安召開記者會,邀請林貴榮及建構數學主編黃敏晃副教授對辯建構數學的理念,各媒體都以大篇幅報導,對建構數學黃敏晃公開承認編排教學失真,但教育部官員卻僅輕描淡寫的推說:會向曾部長報告。

90年3月5日
教育部為林貴榮抗爭建構數學,第二度召開會議,林貴榮再度應邀出席。地點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地下室會議廳。(林貴榮於現場提供了建構研發者各種斂財物證給教育部官員與參加會議的所有學者專家們。)會議全程3小時,教育部官員全部在自說自話,最後雖然作成7點決議,內容仍是含糊不清。

90年3月28日
林貴榮上書陳水扁總統,盼晉見一小時詳述"建構弊端",總統府第三局於90年4月17日回函(華總三際字第9000065340號):「總統政務繁忙,無法安排見面,如有建言,以書面送呈總統參考。」林貴榮逐將全部建構數學弊端資料呈上。直到今日都已過二十個月了,始終石沉大海,未見總統府高層有任何進一步的處理!

90年8月12日
各新聞媒體專訪林貴榮,作進一步了解"台灣假建構"的來龍去脈,並於當天各整點新聞連續播放。中時晚報並於全國版頭條刊登出來,首度報導研發建構數學的學者,並不是在搞教育而是在販賣教具斂財─每年獲取暴利2億6000萬元!林貴榮同時再度強調學童的數學程度不但低落,明年將無法順利銜接國中數學課程,甚至會影響未來高中的物理化學!但教育部常務次長吳鐵雄卻公開表示:尚未對建構數學做出取消的決議。教育部的立場是:不管弊端有多大,繼續推動建構數學。

90年8月20日
教育部致函林貴榮(台90國字第90113424號)要求林貴榮提供黃敏晃、朱建正販賣教具斂財的直接證據(其實,早在90年3月5日第二次會議中,已經提供給教育部國教司,教育部仍裝瘋賣傻,一派毫不知情似的!3月5日那次會議中與會的學者專家,每人手中都有一全套黃敏晃、朱建正販賣教具斂財的證據。)
中正紀念堂 化身數學教材
〔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中正紀念堂主建築約需五十公分大腳丫走四千步才能繞一圈?巨型拱門面積大約等於一百多個大理石地磚?為了體現「數學生活化」教育理念,原本為紀念政治人物而闢建的中正紀念堂,化身成為最大的數學教科書,開闢出國內第一條設於國家建築的數學步道,其中蘊含了十六道數學題目,五月起將邀請全國中小學生一起來解題。

十三年前,在台灣大學中試辦國內第一條大學數學步道的前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敏晃、朱建正及中華少年成長文教基金會,十三年後獲得中正紀念堂同意合作,在原本政治意味濃厚的紀念堂中,開闢出另一條數學步道,將園區所有景觀都化為數學題目,昨天並邀請數十位中小學教師首度踏上步道體驗數學之旅。

「中正紀念堂數學步道」(www.bud.org.tw)共規劃十六站,蘊含了十六道數學遊戲題,由花圃中「扇形小圍籬邊」牽涉到的扇型面積計算、「林蔭小徑來回走七遍」涉及的距離計算、「迴廊走道」的螺旋狀黑白地磚比一比,甚或紀念堂「巨型拱門」必須切割為半圓形及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題,紀念堂每個角落都可呼應運用到國中小不同年級的數學課程理論

甚至紀念堂內的「蔣公紀念室」及文物展示室,也都被設計了五道數學題目;例如,中正紀念堂主建築物的基地面積及周邊長度,也是一個數學題,若以標準尺計算,紀念堂每一邊約五百公尺、面積廿五萬平方公尺,但小朋友如果用五十公分的大腳丫去量,「走一圈要四千步」也可算是標準答案。

基金會數學老師李日智指出,數學生活化是很普遍的教育理念,但「數學步道」在全世界還是相當新鮮的創意措施,尤其將數學遊戲與國家級建築結合更是創舉。

星期一, 4月 25, 2005

國中社會基本內容 95年恐來不及實施
國中社會課程 將呈現國家實況

同一則新聞,聯合與自由各自表述。
聯合報強調政府政策擬定不週,無法按時上路的意象。自由則挑出課程內容顧及實況,「未來國中生所學習到的教科書內容,希望能盡量和學生真實的生活情境一致,避免學生再有認知混淆的困擾,或教師還必須透過補充教材說明的情況,未來都可以免除」的正向政策取向。

一個新聞,各自表述。

星期四, 4月 21, 2005

黃光彩事件大事紀

星期三, 4月 20, 2005

2004/1/8/今週刊368期封面故事:別讓你的孩子成為數學白癡 贏在數學力

368期相關報導:
◎ 建立自信 學會數學非難事/讓孩子從小愛上數學的五大絕招 朱紀中
◎ 搶救小學數學 中研院院士下海/林長壽要編出比國語有趣的數字 朱紀中
◎ 數學像魔法 讓你算出看不到的東西/陳敏告用數學家的故事解數學 林祝菁
◎ 數字經過包裝就是最好的公關題材/經紀人李慧良用數字推銷成龍 朱紀中

封面故事:

「數學是個大惡魔、難走的迷宮、一大堆測驗、害我被罰的壞蛋、學習的噩夢……。」這是某國小對「學童心目中的數學」調查得到的描述;而且有近八成學童表明不喜歡數學。但數學家卻說,數學力是國家競爭力重要指標;科技與金融業者認為,產業創新需要更高的數理能力;教育心理學者也說,數學是類比推理的基礎,遠比英文重要。


有人跑到寵物店買鳥,先挑了隻美麗又會唱歌的天堂鳥,老闆要價五千元。客人覺得貴,改選顏色較差的鸚鵡。老闆卻要價一萬元,因為牠會講五種語言。客人因而改挑一隻看來最不起眼的鳥,老闆竟要價五萬元。客人質疑,難道牠會說二十國語言。老闆答:「不是,因為牠會思考!」

曾在台大數學系上過微積分、數學史課程的漫畫家蔡志忠用這則故事,提醒大家「思考能力重於一切」;他更說,在新時代裡,好家世、好文憑都不能成為你的奧援;而單憑一種技能是無法確保工作三十年平順的,所以一定要有一種基礎,奠立在這基礎上,再做變化,惟有不斷思考、創新,才能締造新局。至於磨練思考能力的最佳途徑,就是數學。

如果會說五國語言的鸚鵡,身價遠不如一隻會思考的小鳥,那學英文成為台灣社會的全民運動,而舉國國民的數學能力卻愈放愈鬆,這又是什麼道理?這樣的狀況讓許多學者都深感憂心。

在蔡志忠眼中,廣義的數學不等於算術,而是邏輯、大小、量化、先後順序,像管理就是數學問題,他認為,好管理者的數學能力通常也很好。教育心理專家、淡江大學副教授柯志恩也持同樣看法,她指出,數學是研究邏輯的源頭,是類比、推理的基礎,孩子數學好,未來語言表達、思考、處事能力都會比較強。而且數學概念是累積的,環環相扣,基礎沒打好,向上發展就會出問題。至於語言是靠環境互動,隨時可以加強。因此對小朋友來說,數學比英文重要,補英文根本是捨本逐末。

數學好等於工作好 善用數字比文字更高一籌
在職場上,根據美國的調查,每三個高所得工作,有兩個需要比算術更高深的數學。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數學教授斯坦( Sherman K.Stein )在《幹嘛學數學?》一書中,甚至點出一個高度技術化經濟社會的迷思──使用數字的人比使用文字的人要高一等。

目前全球當紅的金融和科技產業,對數理人才需求確實是愈來愈強。向以高薪為號召的台灣證券圈,年薪二、三千萬元的分析師、操盤人愈來愈多,其中,里昂證券的鄭名凱、花旗美邦環球證券亞太區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寶來期貨自營部副總經理高子鈞,都是數理能力強的理工科畢業生。

因為需求強,數學好的人在證券金融業愈來愈吃香!本身是債券操作高手的復華投信資深副總經理楊智淵分析,股市、債市波動加大,行情不確定性增強,投資人對於量身訂做的「可被執行的理財策略」需求日增,這些策略不是賭看法,不能看歷史資料,更不是憑信任關係就能做到,要靠精準計算才能達成。

愈來愈多人喜歡上財務金融課程,計量模型專家、政大金融系教授沈中華從中看到產業需求。沈中華說,過去他在金融研訓院開有關計量或統計的課程,通常招生冷清,去年開始卻是堂堂爆滿,顯示證券金融從業人員對廣義數學的需求愈來愈強。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保險業更是如此。 法律系畢業的 ING 安泰人壽超級業務員陳鏡平為了銷售投資型保單,公司開的相關課程就連上兩次。陳鏡平說,她的數學還算不錯,但是因為大學四年完全沒上數學,現在銷售保單時要算年金終值、年金現值,就會發現有落差。如果時光倒流,再進大學,她一定會加修統計、會計。

科技研發需創新 數理能力要更強
至於科技產業,為了跳脫代工格局,發展創新製程和產品,研發人員的數理能力也需要更加強。台積電研究發展基礎專案處長楊光磊指出,從事代工,製造商複製客戶產品,研發人員對數學的要求,只要算得精準就夠了。但是,從代工走向創新,碰到困難就得提出新的模式去解決,這時數學能力就變得很重要。

整體而言,楊光磊對大學畢業生的數理能力還算滿意,而且隨著國內大學師資水準拉升,他預期,只要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不放鬆,大學生的數學能力應該會更好。

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王金龍觀察科學園區廠商的需求,發現廠商為了研發新產品,常常需要去調整機器設備的參數,這與過去把設備買進來、照著說明使用,完全不同。但是,參數一調整,就得運用很多數學模型去模擬結果,研發人員的數學能力自然是愈來愈重要。

因應廠商需求升級,大學電機系的工程數學教課內容也跟著加深,在清大電機系教工程數學的王金龍舉例,過去在上工程數學時「複變函數」只是一小節,現在教學內容卻和數學系相近。這顯示社會或許不需要太多的數學家,但產業需要愈來愈多能從事高度數學活動的人。

研究人力嫌不足 數學成績卻下滑
產業的研發需求旺盛,國內又廣設大學,根據國科會最新統計,從一九九八年到二○○二年的五年中,台灣整體研究人力成長一四.六八%,其中,博士級研究人力更大幅增加三一.七一%。

數據表象看來樂觀,不過,若與先進國家相比,○一年台灣每萬名就業人口中研究人員數量為六十三.六人,還不到 OECD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家二○○○年時的平均水準,甚至比南韓都低(見表一),距離冠軍芬蘭的一五八.四人,更有近六成的差距。

國科會科學教育發展處長林福來分析,研究人力直接影響國家競爭力,台灣高等研究人力過去幾年雖然成長,但與先進國比較,我們還有很大努力空間,否則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的創新能力將會落後。

不只在研究人員的量上猶待努力,正在接受國民教育的台灣學子的數學質也教人擔憂。台灣自九六年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屆學生目前已念到國中二年級,去年底以國二生為主參加美國數學協會舉辦的 AMC8 (美國中學數學測驗)測驗成績,竟比前一年下滑,其中,全部平均分數下滑一.五分,國二生則下滑一.八分(見表二),下滑幅度超過全球平均水準。

同時,全球拿滿分人數創下近四年來新高、達到一九二人,台灣滿分人數卻比前年下滑。台灣承辦此測驗的中華中等教育協會提醒相關單位應注意這項數據;此外, 由師範大學承辦的國際性 TIMSS (第三屆國際數學和科學調查研究)數學能力測驗,台灣學生在亞洲領先群的優勢地位也有下滑趨勢。

建構式數學是災難? 課程銜接出問題
「台灣的教育都是以會考試為目的,而非大腦靈活為目的,受教育就是為了『學會』,不是為了考試。很多學校成績最優異的人出了社會的表現都不是最優異的。」當初為了加強自己的物理思考能力去上數學課的蔡志忠,對於台灣的博、碩士普遍增加,但素質並未提升的現象直陳道,「考幾分並不重要,自己難道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幾分本錢、能力?別人誇讚你並不重要,數學跟文憑有什麼關係?」他認為,台灣數學教育問題出在老師和家長身上。

以中華民國數學會為主的數學家們直指,過去十年台灣採行「建構式數學」教材,在師資配套不足的情況下,已經造成中小學生數學能力下滑。清大理學院院長許世壁甚至用「災難」來形容目前中小學的數學教育,並認為將對國家競爭力造成損害。

許世壁的兒子念舊教材,在台灣小學畢業後去美國念一年初中,測驗數學能力相當美國高一的水準。現在女兒上小學念新教材,課本內容教得少、教的東西又太細,學校還允許學生用計算器,結果女兒計算少個零都沒感覺。許世壁說,大陸小二數學內容相當於台灣的小四水準,單看課程綱要就令人憂心!

至於國中課程綱要則比日本國中生所學還少,不僅如此,現在國中生學平面幾何已無證明題,甚至變成用剪紙來證明三角形重心的「勞作幾何」。擁有美國愛荷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的許世壁說,國中生幾何沒念好,上高中學三角函數會出問題,到大學怎麼修微積分?大學老師教到這些學生「恐怕會昏倒」。

同樣的憂心在更多家長身上可見,他們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用自己的方法自力救濟。李文中是專職的家庭主婦,對自己的兩個孩子教育非常注重,但她對不要求孩子背九九乘法表的教學法甚不以為然,也對孩子四則運算速度極慢的問題感到憂心,但在無力改變現行教學方式的壓力下,只好讓兩個孩子在課後學心算。

她說,她在和其他家長聊孩子學校問題,或是參加親師座談的時候,聽到很多同樣的意見。雖然她也知道建構式數學有助於孩子推理和自己設法找答案的能力,但孩子不如以往計算能力也是事實。

不過,這種在學校學一套,課後或是家裡另學一套的結果,只是讓目前的數學教育更為複雜,對孩子的學習認知更形錯亂而已。

八七年加入建構式數學教科書編寫小組的東門國小老師林淑金,此次也受邀加入新版小學數學課本編寫,加上自己的孩子分別上國中和小學,因此,對目前數學教育現況了解最深。她指出,課程難以銜接是目前最大的問題。

第一批建構式數學教出來的學生前年升上國中,首次段考成績即讓教育部和國中老師嚇一跳。很多學生的「怪」解法,國中老師無法接受;不僅如此,由於小學課程簡化,分數的乘、除沒教,上了國中,物理和化學老師還得先教學生數學,否則濃度怎麼算都不知道。林淑金說,小學與國中課程銜接出問題,向後擠壓,國中升高中的銜接跟著出狀況。建構式數學原擬放慢教學速度,期使八成學童能夠理解課本內容。但是,內容簡化的結果最後卻造成問題重重。(未完)

數學教育公共論壇專文區

這是一個重要的專文區,蒐集了台大數學系(或者中華民國數學會)數學家們的專文。
不過主要文章都只停留在2003年,由今日事後諸葛來看,2003年這些數學家們的主張與要求,在今天都已經幾乎得到了。
ex:
1.修訂九年一貫課程數學綱要(原先是曹亮吉等一幫「建構味道很重的人」),改由中華民國數學會接手修訂(論述權易手)。
2.現階段中小學生應該要「補強」數學能力,所以有「銜接」教材,而且也由教育部公布要實施了。

可是2005年,中小學教師對於要學生「補課」一事大力幹譑,數學家們怎麼不發表一下意見?

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綱要修正草案
有關建構式數學的討論

這個討論串很有意思,原來他們還在戰呀!
回懿君(一)
林長壽(中正大學數學系)

建構式數學的基石在哲學思想層次上是很傳統的,並不是很新穎,至少在古希臘或更早就應該存在,雖然那時的人們可能沒有用這一個名詞。歐基里得的幾何學本身就呈現這種想法。就數學而言,在數學上面冠上「建構式」三個字是完全沒有實質的意義,因為所有的數學都是建構出來的。
但把這個思想從哲學層次落到基礎數學教育的實踐,是比較最近的事情。因此,妳必須去了解它除了在表面的字義(建構式)外的教學主張(這才是建構數學的主體),它是強調 小孩建構數學的程序是他能學習且最重要的唯一面向,反對(至少不贊成)教師作價值判斷的引導。 這種建構式數學(至少在目前我們台灣的教育現場所呈現的建構式數學)是一種非常具有排它性的意識型態的教學方式,並不是某種解決問題的解題策略。因此,它是不能和其它方式共存(它不能同意兒童背九九乘法表,因為在他們理論上,肯定背九九乘法表,會對許多兒童自創的方式帶有否定的意涵)。

所以,甚至在最理想的狀況下,建構式數學確實不能是我們教育的全部(但不幸,在我們的教育裡,郤是全部)。因為,教育必須要教導小朋友,我們文明中所累積中最好的那一部份。以算式規則來說,直式算式在我們文明的演進裡是最優越的計算方式。因此,對採行建構式數學的教師而言,如何在建構式數學的教學方式下,引導小朋友由自創式的計算歸結到直式計算規則,而又不會讓小朋友在學習上引起認知的混亂,這對老師是非常大的挑戰(這還不談如此做,和他(她)對建構的意識型態的堅持,是否會造成教師他(她)自己在認知上的不適應問題)。老實講,我很懷疑有多少對建構式數學非常投入的老師有這種能力,遑論一般的老師了。

很顯然地,要全面採用建構式教學,至少須要具備底下的因素:

(1) 數學課程上課時數要多,遠比現有的上課節數要多的多。否則,教師只能在最簡單,最基本的算術規則或生活情境(小朋友較有具體經驗的那一部份的數學)作大量的建構後,只能花很少的時間去教導小朋友,較不熟悉或較困難的部份。如此,數學課的無聊及小朋友能力的弱化是無可避免的。這是我們小學教育的現況。建構式教學的老師僅在最簡單的數學問題上,來滿足自己的建構需求,而對較困難的問題,往往藉口對小朋友太難,而忽略。事實上,愈難的問題,愈需要建構。因此,在某種意義下,建構式數學要從高中教起才比較有意義。只有在高中施行且累積經驗後,才能往下推展。但不知這些主導以及支持建構數學者有沒有能力在高中數學進行建構式教學?這是我很好奇的。
(2) 教學的班級不宜過大。
(3) 對教師在數學、其它相關連的學科素養(例如科學)以及教師的敬業精神有很高的要求。據我和一些支持建構式數學的老師或數學教育學者的接觸後(在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的對談的研討會之後),我很遺憾地說,甚至最熱心的支持者,他們或許可能有很好的敬業精神(比起那些主導者),但他(她)們的數學知識或數學能力(不說其它科學知識),是需要大大地加強。

這三個最基本條件(可能更多),我想當初主導者至少應該體認到。但在知道現實的教學環境和這些要求相差這麼大的情況之下,仍舊執意推行,把每年約有三十萬的學童當作白老鼠來實驗,說他們輕率已有替他們推卸責任之嫌。更何況,推行七、八年之後的今日,其主導者(如黃敏晃)和其支持者(如美如)竟宣稱“在台灣所推行的不是真正的建構式數學,因此所有的過錯不能算在他(她)們的頭上“。這是何等不負責任的話啊!

更糟糕的是,每年三十萬作為白老鼠的學童,竟然找不到把他(她)們弄到實驗室的人,好像是他(她)們自己走進的,這實在是非常地不公平。我在此要問所有家長會的成員一句話:

家長會不是口口聲聲在譴責政府政策的決策的不透明,為何獨對建構式數學的決策及其產生的問題都不發一聲

這是我在回答賀陳弘先生的信中所質疑的最重要的點之一,家長會的各位會員有誰可以回答我的話。

很多人誤解,以為引用生活情境,對小朋友詳加解釋算式規則,或引導小朋友了解題意,並發展解題策略就是教建構式數學。而那些支持者竟認為,這是建構式數學專用的權利,真是不明事理至極。因此,當有人在批評或否定建構數學時,就斷章取義地說批評的人,只會強迫灌輸小朋友計算的算式,就像小時候他們在學校受教情形一樣。這種態度就是我在答賀陳弘先生的信所說的「支持者的無知」以及「他們不聽別人的意見」。

如上文所提,建構式教學強調兒童自我建構知識在兒童的學習的重要性(在台灣施行的是,更激進地認為是唯一的方式)。這裡我們要清楚地分辨,兒童學習知識和成人經由建構來了解知識,在教育意義上截然的不同。因此,建構式數學本身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教學,它不是一種解題的方式或技巧,它和背熟九九乘法表是不能共存的。而懿君所稱的可與九九乘法共存的,已不是建構式數學。(或許是這一段開頭講的common sense的教法而已)

台灣建構教學上所採用的方式就是這種激進方式,至少這些建構式數學主導者一開始所推動的,就是這一種。在美國,建構式數學有各種不同的流派,以及繼續改良中的建構式數學。所以美如的信所講的真正的建構式數學,這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又懿君以及美如,妳們說的建構式數學,究竟又是什麼樣的建構式數學,可否進一步說明,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否則有可能,妳們所認識的建構式數學有可能正如妳們所講不是「真正」的建構式數學,那豈不糟糕?

回到懿君的信。我想我已經回答你的第一段話。而也回答了「新擬的綱要」的問題不在建構式數學,但其目的之一是要

連根拔除建構式數學。

我想懿君應該是對教育熱心的人,希望教育是要往前走的。當前台灣的教育亂成一團,所以討論絕對不能含糊其詞,否則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讓問題更加嚴重。所以講話一定要具體,當然用功及用心把別人的文章仔細唸完也是應該(我的文章都很長,給賀陳弘的信其實已經回答妳的問題,顯然妳並沒有把我的文章仔細地看)。在實際情況下,一般家長經過建構式數學的煎熬多年,已是驚弓之烏。一聽又要改變(無論是要改好或變得更不好),已是茫然無所適從(最近SARS的肆虐,可佐證)。再加上像妳一樣熱心教育的人只提「綱要是否要加寬加深?」的問題而已,難怪一般家長會驚慌失措,豈不聞

只講一半的實話是最壞的謊言?

妳有看過指標以及現在出來的闡釋嗎?如果有看過,妳不應該只是在「提問」而已,妳是否該有責任同時把妳知道綱要要加深加寬到那一地步具體講出來。若妳沒看,更不應該隨便亂提(就像妳在網站所講的,只是在玩而已。)非常不負責任。

綱要目前仍在回饋階段,還有相當的空間修改。妳要知道,在現今教學的情況下,綱要小組一方面要修改原暫行條例不合理的地方,以及要顧及小朋友現況學習的能力,一方面又要能銜接高中數學課程,又要求不要增加困難度(這一點,顯然地妳認為九年一貫數學是合理不用修改的),其中的難度,妳是可以想像的。教育的問題不能只看小學這一段,也不能閉門造車,無視其他國家的現況。

回到妳的問題來,綱要草案在教學目標一欄裡已經寫得很清楚(不知道妳詳讀了嗎?),也就是說,

在國小四年級要學會正整數的加、減、乘除直式運算以及四則運算,在國小畢業前要學會分數的四則運算。

這是妳所謂要加深、加廣的全部範圍。妳覺得這種要求過份嗎?一般的家長在小時候不就是學好這些嗎?我知道,一些「進步」的家長一聽到回歸傳統,就驚駭不已。我請問懿君,妳知道,有那一個國家的數學教學,在小學四年級及六年級,不能完成我們前面所談的學習範圍呢?若別的地方的小朋友可以學,那台灣的小朋友有何特別困難不能學到。老實講,以前的教科書(六十四、七十六年版或之前)雖然沒有特意和國際接軌,但和國際數學教學水準較一致。很諷刺的是,九年一貫暫行綱要和建構數學根本完全是閉門造車的產物,而這種產物竟和教改所主張和國際接軌(如英文學習的熱潮)背道而馳。真不知道妳們這些支持教改的人為何老是用不同的標準在考慮事情。

要知道近年來許多不當的教育政策已使現今的數學教育破壞到不堪聞問的地步,特別是國小的數學教育受到建構式數學長期地破壞為最嚴重。今日,我們若能開始把不好的因素,一點點地拔除,至少能暫時解救國中的數學教育。(請注意,對新綱要的反對聲音絕大部份來自於國小,而所有的反對聲音只是出自於對課程的加深及加廣的恐懼,但並不願意真的去了解其加深及加廣的程度)

在國小我們主張回到傳統的教學,但要能使用具體情境,來幫助小朋友學習演算新規則,以及協助小朋友了解應用問題的題意,和發展解題策略。我們知道在建構式教學下,大部份家長的教導常和學校老師的教導相矛盾,造成小朋友在學習認知上有許多混亂的地方。單單直式減法,我家小朋友自己就混合著兩種不同的觀念在做計算,連我都沒有辦法來解決。這種混亂,正是大多數家長所公開質疑建構數學的地方。而傳統的教學法,不僅能讓大部份老師,用他(她)們本來就熟練的方式來教,並且家長亦能用他們知道的方式來加以輔導。這兩種方式是一致地,因此家長的協助會和學校的教學相輔相成。但懿君妳為何會認為這會比現有的建構及九年一貫引起的問題更多,懿君妳可以說明嗎?

新綱要的數學不是新的,而是舊的

正是我要講的。


莫讓統整教學變成第二個建構式數學:
作者:張顏暉 Email:yhchang@phys.ntu.edu.tw  日期:10/29 主題:莫讓統整教學變成第二個建構式數學
建構式數學在風光數年後最近卻成了過街老鼠。如果將這個過程當成是一個大規模的教改實驗,那麼很明顯的這是一個不成功且代價昂貴的實驗。但是在這個時候來打落水狗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反省在教改過程中我們犯了什麼樣的錯誤並避免重蹈覆轍。
天下沒有完美的教學方法。有的教學方法長於實用,用的方法長於理解。台灣傳統數學教法是傾向於工具性的,比較重視記憶及技巧。這有它的優點也有它的缺點。優點是學生較容易學會如何計算且具有一定的水準,缺點是有時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時候導入建構式的教學方法是有它的好處的,建構式教法比較注重理解及分析,這的確可以補強台灣傳統數學教法的不足之處。但是信服建構式教學的人並不甘於建構式教法做為許多教法的一個選項,他們努力的把建構式教法變成唯一的教法,這就製造了許多的問題。
建構式教學有它重理解的優點,但也有它繁瑣且無效率的缺點。數學基本上還是非常工具性的,效率還是非常重要的。當建構式數學成為唯一教法以後,它作為一個理解型教法的好處就被掩蓋了,它的繁瑣及無效率就成了它的致命傷。以5×6=30來做例子,為了理解這個式子的意義,你可以把5連加6次給學生看,讓他理解乘法的意義,但這種做法,做一、兩次即可。每一次碰到乘法都要改成加法,這是沒有人受得了的。可是心儀建構式教學的人並沒有這樣的認知,因此本來只應在每一種新運算出現時建構一下基本原理的教法,在教科書上一直重覆不斷出現到令人厭煩的程度。更嚴重的是,由於這種做法的繁瑣與無效率,因此在課堂上能教授的新單元,就變少了。如此一來不僅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變差,他們所被教授的數學內容也減少了許多,學生數學程度低落也就不足為奇了。
過去了的也已經沒辦法了,但重要的是我們在這個過程學到什麼教訓。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不要高估了所謂新理念,新教法的可行性,不要鄙視傳統教法,傳統教材的功能。要知道,任何新的方法,新的理念通常是對舊的方法的部份修正,因此通常有它的侷限性的。它或能補正舊法的某些缺失,但通常很難能夠深思熟慮到有一個完整可行的架構,因此貿然完全捨棄舊法全面實施新法通常是得不償失的。
現在最令我擔心的已不是建構式數學,因為很明顯的它已經在修中。我最擔心是合科統整教學,因為我發現它正在走建構式數學的過程,把某種理念極大化為唯一真理。我實在很擔心三年後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學生科學程度又往下降了一截。
台灣的科學教育一向是分科的。它的好處是較有深度及學習次序。生物、化學、物理分在一、二、三年級教不是沒有道理的。生物是較敘述性的,物理是較抽象且使用較多的數學的,而化學約在者之間,因此隨著學生的智能發展而有這樣的排序。它的缺點是學科之間彷佛獨立無關,跨科系的知識略嫌不足。這時候引進統整的觀念是正確的,因為科際整合確實是潮流所趨,而且也的確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大一普通物理學時教到流體力學,解釋血管阻塞與高血壓的觀係(物理-醫學),教到光學時解釋為何點彩畫會隨你畫的距離變化而有色彩變化(物理-藝術)或教到波動時解釋蠍子如何從波動知道敵人的位置及方向時(物理-生物)總能比純粹套公式做計算更吸引學生。因此對我而言統整教學是可以提倡的,它代表的意義是在專業的基礎上,加入其他領域的知識與學問,讓學生了解科學中各領域的相關與互通性。我也請教了了解統整教育法論的專家,確認了我的理解大致是正確的,因此對所謂的統整教學的理解應是在分科的基礎上加強科際間的互動。
但是我很驚訝的發現,目前的統整教學並不是這樣子做的。提倡統整教學的人很明顯的是把統整教學無限上綱到打破所有科系之間的界限把物理、化學、生物及其他相關學門通通攪到一起。
因此國中已經沒有生物課本,物理課本,化學課本,只有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在對教師的進修上,也一改以往的重專業,而改為重統整。而在實務上更發生了生物老師教地球科學,物理老師需教生物的奇觀,完全違背了專業分工的原則。這種課程安排與教授方式就算在世界上實施統整教學的國家也是前所未見的。很明顯的導入統整教學的人就如導入建構數學的人一樣,把某種教學法膨脹成為唯一的真理與道路。這種對某種特定理念,特定名詞的過度堅持是很可怕的,因為以目前來看,對統整專家而言,重要的是統整而不是內容。這是一個很令人擔心的發展,教育的重點是知識的內容,有了專業才能談統整,沒有知識還統整些麼?
我們懇切的希望教改不要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方式進行,不要用破舊立新的方式來執行。在教學方面,我們呼籲立即停止目前的做法,尊重專業,分科教學,但加強各科內容的關連。建構數學已經把我們的孩子建構的有點智能不足,我們難道還要用錯誤的統整教學把我們的孩子統統整成科技文盲嗎?

國科會:家長對建構式數學沒信心,花時間補習傳統教學!!
國科會:家長對建構式數學沒信心,花時間補習傳統教學!!
東森新聞報
2004.08.19
 

許多人都質疑建構式數學讓台灣學生變笨了,不過國科會2004/8/19日公佈的調查卻大爆冷門,顯示家長及學生對建構式數學極度欠缺信心,於是花更多時間以傳統數學補建構式數學。學建構式數學的國二生,比學傳統式數學的國二學生程度更好,只是諷刺的是,會變好不是因為建構式數學比較好學,而是他們花了更多時間,補習傳統式數學。


爭議已久的建構式數學,究竟是台灣學生的救星還是毒藥?國科會19日針對國中生數學程度的調查大爆冷門,採用建構式數學教學的國二學生,無論在數學的概念理解,操作過程及解題能力上,都比去年採用傳統式數學的學生略勝一籌。

雖然結果大爆冷門,連原因也讓人跌破眼鏡,原來學生數學變好的原因不是建構數學好學,反而是家長及學生對建構式數學極度欠缺信心,引發緊張,學生大幅減少娛樂時間及增加補習時數所致,讓學生上學時學習建構式數學,放學後繼續接受傳統式數學的洗禮所致。學生表示,傳統式數學較不複雜。教育部的苦心大家看的到,不過學生的感覺畢竟騙不了人。為了應付建構式數學而補習傳統數學,恐怕才是學生最大的負擔。

2005/4/20聯合報社論:大學校長應維護個人聲譽並顧全學界風氣

因為反教育部(杜正勝),所以聯合報已經正式嚴正表達反對師大黃光彩校長到底的決心!!

而中國時報也不遑多讓,同步這樣呼籲:
2005/4/20中國時報社論:教育行政首長還剩下幾分尊嚴?

中時由「民粹」來批判本次事件,並認為教育應該超越政治,而政治涉入使教育蒙塵,所以,黃校長是否具備合格資歷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應該下台!!

能不能問一下中時,黃校長資歷問題,難道不是政治民粹所挑起嗎?那放火的人要不要一併去職?

星期一, 4月 18, 2005

杜正勝續留任 全教會藉機反撲 爭議部長.不怕踢館

這是新台灣新聞週刊463-464期(2005/2/3)的對教育部長的報導。
文中依照標題所列,出現三個立場不同的團體對教育部長的不同支持情形:
反對教師組工會 全教會心存芥蒂
立法推常態編班 人本肯定其用心
願傾聽基層聲音 家長協會支持他
國家地理知識賽 考倒資優生

一種新的競賽又來了。
勝出者可代表台灣參加今年七月的國際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
學英語 九成國小學童感壓力

議員問政。
議題發起者:親民黨黨團市議員。
施測對象:台北市48所國小的五、六年級學童進行抽樣問卷調查,發出1316份問券,有效問卷1180份,結果發現有近九成的孩童認為學習英語壓力沉重。
另外,台北市2002年起小一學英語,比其他縣市小三要提早2年。

偷跑先教,然後再來說孩子學習壓力大??
學英文 近9成小學生壓力大

晚報做過,早報再來一次。主要結果:

問卷結果顯示,高達8成8的孩童認為學英文的壓力很沈重;8成4學童參加過校外的英語補習。至於參加補習的原因,只有2成7是「自願參加」,父母要求則占4成8,還有2成5是「怕程度比別人差」。

調查中還顯示,雖然高達96%的學童都具有一定的英語程度,但也有4%的學童學了3年英文,卻連A到Z的英文字母都寫不全。對於這種現象,李以敏(新生國小英文教師)指出,多數英語學習成就較低的學生,其他科目也有學習障礙,所以倒不見得是英語教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