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3月 29, 2005

針對一綱多本命題 旨在診斷非模擬考

中國時報與中華民國輔學教育學會合辦的第三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斷層診斷大會考」於四月十七日登場?
媒體自身涉入這種補教業熱中的「考試」賺錢?
顯然媒體也是生財有道的,而且在這之中,媒體自身涉入九年一貫課程論述爭議中,媒體的立場又是什麼?純做功德、還是製造混亂來謀財?

基測衝刺》英語科 一綱多本偏易 決勝在文法
這是因應基測的一系列報導,聯合報的開頭這麼寫:
前言:94年國中基測即將在5月28、29日登場,這是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首屆國中畢業生參加考試,面對一綱多本後的測驗,要如何準備考試,教育版特別訪問各補教名師製作系列報導,分五天刊登。

不過,今天這一篇標題是「一綱多本偏易」,那,之前的緊張言論是叫假的???
高中生見杜正勝 猛吐槽

標準的標題殺人法又來了。
學生上書部長 九年一貫教材太簡化 補習更多

同樣一件事,中國時報的報導就顯得很不一樣。

星期一, 3月 28, 2005

補教辦基測 小六生練考

一綱多本撐出了補教界的「測驗」市場?
國小1年1版本 英語白老鼠
養不盡的「白老鼠」又來了!

星期五, 3月 25, 2005

教育麥克風》早學英文 不見得不好

就標題而言,這篇投書觀點和聯合報前訪問張湘君的觀點恰恰相反。
那聯合抱你的觀點又是什麼?
國小1年1版本 英語白老鼠

「白老鼠」傳奇又來了!!

教部草案明文規範 家長有責參與教育事務

家長參與教育權限增大了。

星期四, 3月 24, 2005

2005/3/21,人本電子報第884期:請勿毀損教師形象 請為小孩做出榜樣 堅決反對課多少、補多少

這是人本對中小學教師課稅案的立場
從納稅議題在2003年重新被炒起,部份教師組織的代表便不斷行文教育部,及面會前行政院院長游錫?,訴求承諾『課多少 補多少 實質所得不減少』。此舉實在重傷了絕大部份教師群,她們對於遵守繳稅義務,從未多做聯想,卻因為教師組織少數幹部所作出的決議,被當成不誠實的人。試想,任誰聽到『課多少 補多少』,都會說:『騙人,這樣等於是沒繳』。

 有些教師代表以為強迫政府接受這種訴求,可以換來教師群的支持,提升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從而遂其個人野心。然而,這種政策性買票,目前換到的卻是社會大眾對教師的反感與誤解。僅因少數人的得利,要詆毀大多數教師的形象,我們以為萬萬不可,絕對不值得。

 在教育的領域裡,更不應該存在這種欺騙人的手法。將稅繳出去,又要政府將他發回來,等於是沒繳稅,這對孩子,是個什麼示範呀?!當學生問老師『你對於繳稅的立場與想法』,教育界又該如何對孩子交代?教育,就該為孩子立個榜樣,怎能以『沒有繳到稅』做為『願意繳稅』的條件呢?

 教師組織口口聲聲說,教師免稅是當年政府對國中小教師工作辛勞補償,根本是自欺欺人。如果不是當年的教師代表自己多年的爭取,如果不是六十七年中美斷交,國中教師根本無法獲得免稅特權,甚至全體教師早就回復課稅。(詳參附件一)重新檢視歷史,教師組織所稱的信賴利益保護原則毫無根據,因為取消免稅:『是廢除特權,不是變相減薪』。

 有些教師代表以教師待遇太低為由,要求要『補』給每一位教師,然而不論從:

(一)國際教師薪資水準比較。(註一)
(二)教師與各行業薪資比較。(註二)
(三)教師、公務員、其他行業人員初任薪資比較。

 都可以得知,我國教師所得水準,實在不低。但是從頻頻發生管教爭議、體罰事件看來,教師的專業水準實在亟待提昇。我們當然樂意調整教師待遇,但不能是齊頭式的補償,要以改善教育品質為前提,全面性地:『提昇教師專業,調整薪資結構』。

 有些教師代表宣傳,課多少補多少,一來一回並不影響什麼,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收來的稅只會按比例(21.5%)分配給教育經費,但補給教師的薪水卻全部要算在教育經費的頭上。假如從95年度課稅後補給老師,六年內會排擠教育經費546億,這可是全國200萬小學生營養午餐六年的經費總合,而且還會是永遠的無底洞。

 回顧過去,幾乎每一任財政部長都把回復教師課稅視為首要工作,然而密集的選舉、政治力對教師組織的圖謀、以及教師代表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躍等,都使得這些努力功敗垂成。

 由於年底又逢縣市長選舉,取消教師免稅的議題是否會延宕,或是來一場『課多少補多少』的騙局,仍有待觀察。

我們公開呼籲:

謝長廷院長

敬愛的全體教師

促進租稅公平,為小孩做出榜樣

拒絕課多少補多少,維護教師形象

(註一)2002-2003年,歐洲各國「教師最低薪資」佔「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百分比,國中約為89.9%、國小約為93.6%;台灣則為117.8%。
其中,芬蘭在2002年參與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評鑑計劃(OECD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評鑑調查中,該國15歲學童的閱讀及數學能力均為世界第一,其「教師最低薪資」佔「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百分比,國小約為99.3 %、國中約為113.7%。

(註二)教師為39505元,為所有行業比較中第二高,第一高為水電燃料業,因其包含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獨佔市場因此薪資優渥。



2005/3/22,人本電子報885期:全教會呂理事長,請說清楚你們的主張

這則是對全教會電子報的回應。

看樣子,真的槓上了!!

全教會呂理事長,請說清楚你們的主張

 一直以來,在教育改革的場合,我們和全國教師會呂秀菊理事長是重要的合作夥伴,也共同推動不少重大議題,無論常態編班或是教育經費管理辦法,呂理事長所表現出來的前進理想,一向讓我們敬佩。然而在這次教師課稅的議題上,理事長的許多發言,讓我們很疑惑,更有許多不理解。3月21日所發布的新聞回應稿更是充分地讓我們無法捉摸,究竟教師會的主張,是什麼?

一、 呂理事長回應稿的第一點表示,教師支持課稅,完成租稅公平之歷史進程。從教師遊行喊出「還我納稅權」開始,社會都已了解教師並未拒絕繳稅,大家不懂的是為何一邊說要繳稅,一邊又說要「補多少」,如果繳的都要補回去,那一來一往,豈不是徒增作業流程,行政支出,還讓國庫雪上加霜。

二、 呂理事長屢屢說,「課多少補多少實質所得不減少」,是游院長對全國教師所開的支票。又不高興地表示「請人本不要張冠李戴刻意栽贓,以達到再度污名化全國教師的目的」,看到這裡我們實在很疑惑,這是不是表示「課多少補多少實質所得不減少」是一個「贓」呢?而且還可能是個「污」?

 既然是個贓是個污,教師會何不直接主張,要求行政院撤回贓污的支票,並嚴正表示行政院不准污辱廣大的教師群,同時發表聲明「要繳稅,而且不可以補回」。即使是別人開的支票,既是個贓,當然有拒絕的權利!

 如果呂理事長反對「課多少補多少實質所得不減少」,那與本會立場一致,我們樂見教師會主動退票!

三、 然而呂理事長與教師會究竟主不主張「課多少補多少實質所得不減少」?

 回應稿寫得迂迂迴迴,若有似無。似乎也還蠻願意補回來的,又不好直接主張,便說是別人家要給的,卻又好像不能大大方方拿。我們看的也是一頭霧水,無法斷定,究竟呂理事長主張為何。

四、 如果呂理事長確實主張「課多少補多少實質所得不減少」,那到底要補在哪裡?是「教育經費」?還是全體教師所得總和不減少?還是個別教師補助繳稅額度?

五、 我們認同改善國中小教育環境與教學環境是重要並要投入資源的事情,而且不宜等待。但這件事情跟教師納稅到底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需要將他們一起談?難道行政院宣布教師繼續免稅,教師會就不要求改善教育環境了嗎?

六、 我們一向支持調整教師待遇,但這件事必須與納稅義務脫勾。不能變成是將該繳的稅補回給教師,因為要繳兩千元的稅,於是調昇兩千元的薪水,這不叫做調整待遇。薪資結構、調整待遇這件事情,應該要另行協商,另定分級架構、評鑑基準……而不是呼嚨混在「課多少 補多少」?。

七、 至於呂理事長說「請行政院以誠實信用的方法,和本會協商免稅取消之配套」。這「信用」是什麼意思呢?據檯面上所知,應該就是「課多少補多少,實質所得不減少」,除非行政院還答應了呂理事長什麼,而我們還沒有機會知道。

對於這個『信用』,本會立場很清楚。

教育必須誠實。請呂理事長與教師會,誠實說明主張。

如果堅持「課多少補多少實質所得不減少」請大大方方接受社會公評。

要講道理,不要一昧將提出不同意見的人稱為打手,就以為站穩了立場;要勇於自己主張,不要扭扭捏捏說這是支票,就以為自己無辜。

然而,我們衷心的期待是,呂理事長與教師會可以跳出現有邏輯,共同反對「課多少補多少實質所得不減少」的騙局。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馮喬蘭 20050321


星期三, 3月 23, 2005

教育大部挑起民粹對立?

一封被公開的私人信函。
對於教育部公佈的『教師平均薪資不低於服務業』統計報告,認為是「粗造、共產式的對比法」。

全教會真的跟教育部槓上了!
全教會電子報:政府應信守教育政策之延續並立法改善教師工作環境以保障教育品質
【全教會回應人本記者會新聞稿】敬請刊登20050321

政府應信守教育政策之延續並立法改善教師工作環境以保障教育品質



前言:

人本教育基金會擔憂國教品質,教育經費的不足,這本是事實,但從未見過人本教育基金會苛責過政府對國民教育投資的不足,對於人本教育基金會的關心,全教會表認同,請人本教育基金會與全國教師會共同向政府發聲:『投資教育,台灣才有未來』。請政府具體提出改善國教品質的人力規畫及時程表。

本會對人本的主張大多張冠李戴刻意模糊焦點提出回應以正視聽:
一、教師支持課稅,完成租稅公平之歷史進程。
二、課多少補多少實質所得不減少,是前行政院院長游錫?於2002年0911對全國老師所開的支票,請人本不要張冠李戴刻意栽贓,以達到再度污名化全國教師的目的,同時本會更質疑,人本以如此模糊焦點的方式,是否企圖為即將跳票的行政院充當打手呢?
三、本會主張全面改善國中小教師教學工作環境條件。
國民教育是國家最基礎的教育,礎不堅則國不固,然長久以來國教因資源之極度不足教學環境困窘,自九年一貫實施以來,毫無教學配套,讓第一線的老師吃足了苦頭,教改大工程打了大折扣,險些走回頭路,此刻請政府拿出誠意改善教學環境,以推動延續性教育政策,別要馬兒好卻不讓馬兒吃草。
四、本會主張誠信、協商、配套三原則。
請行政院以誠實信用的方法,和本會協商免稅取消之配套,以符合行政程序法之信賴保護原則。

本會誠摯地呼籲自詡為教改團體的人本,不要漠視國中小教學環境的惡質,我們的政府也不要企圖掩飾並推卸國教環境的困窘,政府應信守教育政策之延續,並立法改善教師工作環境,以保障教育品質。

新聞連絡人:全教會理事長 呂秀菊

星期二, 3月 22, 2005

教育大部挑起民粹對立?

這是教師會的電子報,內容是某人寫給王嘉蘋的私人信函,可是被「公開發送」了,信中認為教育部3/18公佈的『教師平均薪資不低於服務業』統計報告是一種「粗造、共產式的對比法」,這份統計如下:
國中小教師平均薪資不低於服務業
教育大部挑起民粹對立?

這是教師會的電子報,內容是某人寫給王嘉蘋的私人信函,可是被「公開發送」了,信中認為教育部3/18公佈的『教師平均薪資不低於服務業』統計報告是一種「粗造、共產式的對比法」,這份統計如下:
國中小教師平均薪資不低於服務業
教師課稅》公聽會 「杜部長請出席」
教師課稅》人本籲教師要維護形象

前一則爆出這幾天聽會的部分內容。
第二則則爆出「人本教育基金會」與「全教會」在教師課稅方面意見相左。

星期一, 3月 21, 2005

觀點麥克風》張湘君:學好英文 不等於國際化
應用外語系主任提出應該先加強「中檢」的建議,倒是頗有意思。
住了千萬豪宅,再告訴大家還是鄉下土捔厝比較好??
母語教學 難倒族群複雜學校

昨天聯合報出現實習教師對於母語教學做官樣文章提出抨擊,今天中時馬上推出南投山區母語教學的困難,並由訪問中否定母語教學存在的價值,中時跟聯合在母語教學方面,倒是十分一致。

星期日, 3月 20, 2005

鄉土語言日 做給長官看

這是一個實習老師對於學校做給長官看的「鄉土語言日」感言。

依照投書內容,這顯然是行之已久的「官場文化」,它可不只是發生在鄉土語言教學吧?
所有的長官視察都可能因為校長的軟骨頭而出現各種造假情事。

不過,放在鄉土語言教學的抨擊就會失焦。
又提到母語非閩南語以及外籍新娘子女的問題,這應該是要鼓勵學校多多開設其他母語課程,何況作者也承認目前學校中是以「國語文化」為主的,既是如此,那就更應該用心力去推動鄉土語言教學了呀。

星期五, 3月 18, 2005

讀者投訴》國中彈性課程 到底教什麼

看問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教育部將檢討

這是2005/3/18聯合報的「大」新聞。
前一則是「記者連線報導」,後一則則是教育部官員(司長)的說法。
而討論的重心其實是「彈性課程」的問題。原來尚未出現爭議的彈性課程都被踢爆,這一把火燒的範圍擴大了。
整個報導內容可以看出:
1.即使學校掛羊頭賣狗肉,也是沒有違法。
2.教育部不會處罰學校,會由修正課程綱要、改善教師教學方法來達成。
3.「彈性課程」也不是大家都掛羊頭賣狗肉,還是有好的例子。既是如此,為何沒有獎勵表現好的學校措施?而直接訴諸課程綱要檢討研修呢?

彈性課程》坪林國中 呷茶兼學文學

星期四, 3月 17, 2005

「2009年12年一貫」 非12年國教

新的議題「12年一貫課程」正式開打了嗎??

星期二, 3月 15, 2005

基測近 家長慌 補教喊衝刺
家長憂心:社會科 台灣史會不會占50%?

這類新聞反映出家長的恐慌,會不會越報導家長就越恐慌呀?
還有,標題與內容的誤差其實都還滿大的。

同一天中時的報導標題就比較正面:
國中基測 知己知彼 脫穎而出

星期一, 3月 14, 2005

They Can't Handle the Truth


這是2005/2/28洛杉磯時報對台灣媒體的評語(以下為媒抗網友中譯):
他們無能處理事實
They Can't Handle the Truth

台灣的媒體盡全力的找尋題材,即使那裡面沒什麼事實。媒體改革者在這樣百無禁忌的媒體文化中沒什麼施力點。

By Mark Magnier, Times Staff Writer
Los Angeles Times, 2/28/2005

?於台灣台北報導?— 當愛爾頓強爵士在午夜之前,身穿淺藍色的運動服、戴著墨鏡抵達這裡時,他在機場被一群當地記者包圍,並以拿相機對他的臉猛拍、咆哮詢問的方式迎接。這位流行明星嘗試擺脫糾纏,但是很快的被再度包圍,然後他開始罵髒話。

這些台灣記者向來以對污辱性言論激烈回應而聞名,他們也跟著罵回去,有些人還建議愛爾頓強考慮去其他地方。這個已封爵的娛樂明星在去年秋天(對他們)尖叫說:「我們會樂於離開台灣,如果台灣到處充滿像你們這樣的人,豬 ! 豬 !」

幾小時後,愛爾頓強在演唱會的鋼琴旁說:「在機場遇到的這些電視台、以及攝影記者們,是我有史以來愈過最無理的人,而我已經去過六十個國家,如果我冒犯到台灣的任何人,我深感抱歉,但是對於這些人,我是字字出於真心。」

把這些名流裝模作樣的事件放一邊,台灣的媒體在亞洲向來是以挑釁而聞名。在亞洲,平面媒體或是廣播新聞記者常常是政府或是商人的附庸,而台灣這些缺乏自律的新聞記者,則是一下子被認為是對當權者有力的監督者,一下子又被認為是混亂的化身。

有鑒於媒體以其特權破壞他人名譽及生活等等無節制的惡行,在這個產業內外的改革者正嚐試遏止-譁眾取寵、黨派偏見、腐化等等產業特性,有些人則主張媒體只是反映台灣社會的現況,而台灣這個社會也正是全亞洲最無禁忌的。

來台的國外知名人士們,並不是唯一嚐試躲開這島上盛氣凌人的無冕王(註一)的人們,這些記者有著「吃人不吐骨頭」、「吸血鬼」,或甚至更糟的封號。數年前,當時台灣的副總統兼行政院長連戰給了那些要採訪他的記者群們一張行程表,在行程表上說著他是要去多明尼加共和國,但是實際上他卻偷偷的到烏克蘭訪問,這些新聞記者們發動所有的管道搜索他的行蹤。

數個月後,當時的外交部部長章孝嚴在南非的拜訪行程中,上演了類似的神奇戲碼,在他偷偷的到比利時拜訪,然後回到台北時,他被憤怒的記者緊追逼問,他為自己的外交行動辯護,而提出了一個現在在民主理論中廣為人知的「煮飯論」,他說在記者的緊迫盯人的採訪行為下研訂外交政策,就像是煮飯時鍋蓋不停被人掀開一樣,將很難獲致成果,然而,為了避免惹惱這些搖筆桿維生的人,他還是很快的道歉了,並且懇求新聞記者的原諒。

幾年前,當電視明星白冰冰的女兒遭到綁架時,有一些人指控媒體的執著的採訪行動導致了一個致命的結果,這個歌星批評媒體用車子、轉播車、直昇機跟著他家人跑,甚至在交付綁架贖款的過程中還是緊追不捨,白冰冰在一場新聞記者會上問:「你們是在幫我還是害我?」當她的女兒的屍體尋獲時,這些控訴變得更為尖銳,白家的鄰居在房子週遭拉起了布條,上面寫著:「記者有罪!」

很少見到新聞記者們肩負起這些新聞責任,他們常常將問題推到編輯給他們的壓力上。

在一篇常常被引用的媒體改造論文中提到,一個聯合報的編輯曾說過:「如果你不能拿到這條新聞,從十四樓跳下去還太便宜了你,你應該爬到至少二十樓,然後從那裡跳下去」,當時他們正在報社的十四樓開會。

根據政府表示,在這個兩千三百萬人的市場裡,台灣有六個二十四小時的新聞電視台、4,185 個雜誌、172 個廣播電台、135 個有線電視頻道、2,524 家報紙、 以及977 地方新聞通訊社。評論者說:為了收視率,他們孤注一擲的讓報導內容充斥著色情、謀殺、貪污腐敗、和綁架,而沒有處理太多其他的報導。

台北世新大學的新聞教授康照祥,講述一個他班上頂尖的學生,到地方電視台上班後的幾個月就辭職了,這名學生被要求要穿著短裙,然後走過一個裝在下水道的隱藏攝影機,這個舉動是為了一個「調查」報導,報導中是要描述遍布台灣的隱藏攝影機是如何偷偷的錄下猥褻的畫面,電視台找不到這樣的猥褻影片,因此必須要來自行演出一個。康教授說,當他的學生強力反對這樣的一個提議時,她的老闆問她:「你是要良知?還是要收視率?」

台灣媒體的部分特性反應出它的演化過程-有些人稱為從哈巴狗演變成瘋狗的過程。在1988年之前,主要的報紙和新聞台都是政府的傳聲筒,這個政府是被執政的國民黨所掌控,國民黨獨裁統治台灣已有數十年。

政府控制權的減少導致私有化,但是幾個重要的電視台仍由政黨所經營,在這個分化的社會裡,政治是一個血腥的運動,立法院中的肢體暴力衝突,到了幾年前仍是屢見不鮮的,媒體的客觀性幾乎等於無。

陳水扁的執政民主進步黨有一套工具來操控媒體,有些人還說是操控真相的手段,華盛頓的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葛來儀(Bonnie Glaser)表示:「台灣媒體的行為真的是很可恥,但是政府常常跟著參與,他們沒人會感到良心不安。」

新聞界中的監督者舉証歷歷的說,有兩億五千萬的預算是用來『說服』電視台,讓他們邀請政府所想要請的將領以及其他百姓來到談話性節目、去演出一些對政策有利的劇本、以及其他可以推銷其議程的作為。

師大大傳所教授胡幼偉,以政府金援其他國家以取得邦交為例表示:「台灣政府在海外做金錢外交已經行之有年了,他們自然不認為在國內做這樣的事情有什麼不對的。」

付點小錢給新聞記者以得到有利於自己的報導,這樣的作法在許多亞洲文化中其實是很普遍的,特別是在這些地區文化中都有送禮的傳統,專家表示這種送紅包的文化,雖然已經慢慢消失了,但是仍然是一個問題

當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的董事盧世祥教授,在兩年前開了一門新聞倫理的課時,他的新聞系學生都沒有選修這門課,當他問學生為什麼的時候,幾個人說他們不想被一些在現實世界中不管用的無聊規範給限制住,進而導致精神分裂。

在許多新聞機構中,查証以及更正這個動作是很少見的,記者們很清楚,如果比競爭者早拿到頭條就可以獲得重賞,而且就算報錯新聞也不用付什麼代價,毀謗罪的官司也不是經常可見。

TVBS資深記者陳昭仁表示:「很多記者根本不確認他們的新聞證據」,在回憶一則在台北的炸彈新聞中,競爭的友台在他們的九點新聞中播報說有關單位已經逮捕了一個嫌犯。他說:「我告訴我的老闆,這則新聞是錯的,但是他說還是先報了再說,然後在十點的新聞裡,大家又開始密集報導這個人不是嫌犯。」

在去年的總統大選裡,電視台比賽看看誰能先報出選票結果,一些電台聲稱國民黨已經獲得八百萬張選票,但是稍後正式結果只有六百萬票,這些因為錯誤而感到尷尬的電台,保留選票結果,然後宣布資料不再更新。

在世界的某些地方,國家的政治人物很少被質疑,然而,在台灣的記者對抗他們的領導者就如同對抗流行明星一般,資訊是自由的流通的,即使多半是虛構的,包道格這位實質的美國大使,在2002年就任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後,就因為敏感資訊的迅速外流而困惑不已。

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國際記者協會、自由之家等監督團體的2004年調查中,台灣的媒體享有世界上最高的新聞自由。

然而,還是有些人持續的希望媒體能夠有所改善。

新聞局官員林佳龍在一篇呼籲媒體改革的文章中說:「從政論節目到新聞到娛樂節目,台灣的電台節目惡質已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對於媒體環境以及機構的再造已經是刻不容緩了。」

要求媒體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多,其中包括一項新的法律,由於擔心對於黨派偏見以及過度商業化的行為,會侵蝕社會大眾對於媒體發布消息的信任度,因此在這項法律中,要求所有的政黨必須在今年年底釋出所有在媒體持股,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鼓勵國民對於不負責任的報導進行抗爭、或是提起毀謗案訴訟,那些名譽遭受損害的人們也開始贏得訴訟判決。

其他對於改善節目品質,以及要求新聞從業人員負責任的提案也正在討論,其中包括成立一個以英國BBC或是日本NHK為範本的公共電視網,這個電視網將純靠政府資助、以及觀眾捐助。

在2003年,政府決定要廢除一個對台灣六大家中文報紙做正確性和客觀性的評比計畫,因為評論者認為這樣的計畫內容,可能造成政府假借公正之名,行追求自身目的之實。取而代之的方案,則是要求媒體自律。

媒體改革能有多快的成效還有待觀察,但是一些觀察家認為,媒體只是反映社會上許多的聲音。

中天新聞的資深副總裁陳浩表示:「我們有一個很糟糕的民主制度以及一個很糟糕的媒體,台灣是不穩定的、黨性頑強的社會,我們需要找一個中立點,然而要找到這個答案並不容易。」

在那之前,名人以及政客將仍需要與媒體狗仔們對抗,電視記者陳浩表示:「我們給了他們知名度,而這是他們要付出的代價。」

--------------------------------------------------------------------------------
Special correspondent Tsai Ting-I in Taipei contributed to this report.

註一:原文是用Woodwards and Bernsteins兩位記者的名字來描述,這兩位記者因水門案而一戰成名,接下來他們致力於揭發政府的不法關係,他們的評價是毀譽參半,喜歡他們的人說他們有勇氣、而不喜歡他們的人則是用這篇報導所使用的形容詞如:「吃人不吐骨頭」、「吸血鬼」來描述他們

星期六, 3月 12, 2005

高中課綱研習 5月舉辦
國中小作文 一學期至少4篇
杜正勝:總統告訴我 台灣主體方向不變
這是杜部長昨日(3/11)早上接受ET_FM東森早餐周玉蔻訪問時的內容,由聯合報報導,標題是訪問中最重要的嗎?我存疑。

星期五, 3月 11, 2005

回首沙特百年身

不大看得懂作者所言,沙特被冷落?應該是沙特被台灣冷落吧!

在台灣沒人鳥沙特,並不代表其他地方一樣沒人鳥。
2005/3/10:「日日談」廢考本國史地 可解決爭議嗎?

國語日報第2版日日談的主張與3/9陳儀深的看法類似。
差異在於,國語日報認為廢考只是忽視爭議,而無解決爭議。陳文則認為廢考是「退步」。

星期三, 3月 09, 2005

自行引進外籍英師 中市拔頭籌
2005/3/9國語日報稱台中市3月份自行首度拔得頭籌引進外籍英師15人,相關的新聞為2004/10/25教育部引進首批外籍英師5人。
同心圓不是無謂重複

自由時報這一篇讀者投書對王嘉萍的意見提出具體的反駁。
1.這投書出現在自由時報,而其他大報則無此類評論,純粹以王嘉萍的意見為意見。
杜正勝:不贊成反分裂法 將加強愛台鄉土教育
民生報社評 教材所反映的放與縮

民生報這一篇社論,大概是近日有關學校課程論述中最有大中國意識型態的一篇了。
1.一味推崇美化中國的進步,唱衰台灣。
2.最精彩的是最後一段:
「...大陸的教材,收納了過去主張所不容的題材與類型,其基本方向是朝開放那一面走的;而我們新的國文課本課程綱要為了「去中國化」,卻是朝收的這一面走。這種自我收縮設限的作法,豈足以為新時代之軌範?寄語教育當局:不要只知耽溺在意識形態中。 」

今日的台灣教材不是也「收納了過去主張所不容的題材與類型(就是台灣本土作家的作品),其基本方向是朝開放那一面走的(容納以前被禁而不提的,當然是往開放方向)」,而且台灣「去中國化」正式拿掉以前被強加的,當然是讓教育回歸真實的作法,是進步的。

所以,真的只能寄語聯合報集團:不要只知耽溺在意識形態中。
國中社會內容草案 「受政治操弄」

1.聯合暴與王嘉萍在唱雙簧。
2.王嘉萍在全國教師會電子報中說他沒講「去中國化」,可是今天的聯合報不僅說他講「去中國化」,還講台灣教太多還有「去世界化」。是聯合報在加油添醋還是王嘉萍你昨天在假澄清?

聯合報跟王嘉萍,你們為何這麼怕台灣???

星期二, 3月 08, 2005

建構中小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 今年五、六月 小六國英數抽測

中國時報 C4/教育超連結 2005/02/25
建構中小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 今年五、六月 小六國英數抽測

【韓國棟/南投報導】
  為瞭解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成效,教育部決定建構「台灣中小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今年五月底、六月初,針對全國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抽樣一萬人,進行國語、數學、英語三個學科領域的學習成就施測。
  教育部昨天在南投召開全國教育局長會議,宣布這項學習成就評量測驗實施期程,請各縣市屆時配合辦理。教育部表示,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建立完成後,即可據此分析、比較、追蹤不同年度學生在學習上的變遷趨勢,藉以作為改進課程與教學政策的參考。
  今年五、六月施測結束後,明年六月將針對全國高中職二年級、國中二年級、國小六年級及國小四年級學生的國語(文)、英語(文)、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社會部分不含小四)等五個學科領域學習成就進行施測。
  明年六月抽測的小六學生,還要再抽取約十%,每二年進行追蹤施測一次,直到高中職畢業為止。
中國時報 C4/教育超連結 2005/02/28
部編教科書 書商促開放著作權 指動用國家資源編寫 不該由得標廠商壟斷 全教會原則支持釐清疑問 但也擔心開放有違多元理想

中國時報 C4/教育超連結 2005/02/28
部編教科書 書商促開放著作權 指動用國家資源編寫 不該由得標廠商壟斷 全教會原則支持釐清疑問 但也擔心開放有違多元理想

【陳洛薇/台北報導】
  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部編本教科書將於九十四學年度(今年九月)正式起跑,多家出版同業廠商近日緊急成立「部編本著作權授權聯合促進會」,向教育部、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全國教師會及全國家長會多個單位陳情,要求教育部開放部編本著作權。
  部編本著作權授權聯合促進會陳情指出,教育部官員在很多公開場合一再強調,部編本將開放著作權,讓從事升學相關輔助教材的出版公司得以採用。如今部編本的印行權已由翰林出版標得,後續延伸的輔助教材產品是否開放授權,攸關全國廣大教師、家長、學生使用權益,教育部卻一直未說清楚。
  「教育部這次編寫部編本教科書,原本是要有效解決一綱多本的狀況,同時降低延伸輔助教材(參考書、講義、評量等)的價格,以減輕家長經濟負擔。如果再由特定出版商掌控,豈不是違背當初構想,更容易造成市場壟斷,損及廣大消費者權益及市場自由機制的發展?」
  部編本著作權授權聯合促進會強調,部編本是動用國家資源編寫完成,若由得標廠商壟斷市場機制,將形成不公平的競爭起點,教育部應儘速釐清授權事宜。如果部編本的參考書等輔助教材全面開放出版商發行,申請規範與流程為何?教育部也應儘速公告。
  全國教師會很重視此事。全國教師會教學研究部主任王嘉蘋表示,教育部曾公告解釋,由於教育部並無印刷廠,因此部編本需對外招商,合作辦理印製、發行等事項。但部編本的著作財產權仍屬教育部,未來將全面公布上網,供全國師生、家長參考與作非營利使用。
  她認為,教育部應該釐清疑問,到底民間書商可不可以發行部編本教科書延伸的參考書、講義及評量,不要讓書商們處於混沌不明的環境中無所適從。
  但她也指出,如果部編本著作權全面開放,書商都印教育部編寫的部編本,不願意斥資研發新教材,那教科書又要走回頭路,教科書多元的特色恐怕就會成為歷史了。
國號領土爭議 納入國中社會課綱 九年一貫社會基本內容草案召集人黃富三:相關議題像毒瘤 不除不會好 先台灣史後中國史、世界史順序及各三分之一比例很合理


中國時報 C4/教育超連結 2005/03/07
國號領土爭議 納入國中社會課綱 九年一貫社會基本內容草案召集人黃富三:相關議題像毒瘤 不除不會好 先台灣史後中國史、世界史順序及各三分之一比例很合理

【韓國棟/台北報導】
  預定九十五學年九月起逐年實施的「九年一貫七至九年級(國一至國三)社會領域基本內容」草案首度將近年來社會上爭論不休的中華民國國號與領土範圍議題納入;台灣史比重也大幅增加,與中國史、世界史各佔三分之一。
  草案研訂小組召集人黃富三說,國號及領土爭議就像身體裡的毒瘤,「不開刀摘除,一定不會好。」歷史教學應由近及遠,先台灣史、後中國史、世界史的順序是對的,各佔三分之一篇幅的比例也是合理的。
  教育部昨天公布「九年一貫七至九年級(國一至國三)社會領域基本內容」草案,並舉辦公聽會。與會的中小學老師、家長、學者及社會人士有人認為政治議題過多,不該談國號領土爭議;也有人認為政治議題不夠,應該詳述二二八事件及國號及領土爭議。
  全國教師會教學研究部主任王嘉蘋表示,台灣的國中小學生大多認為我們的國號就是「台灣」,而不會說「中華民國」。實際上,在未修憲更改國號前,國號就是「中華民國」,要國中學生討論這個問題之前,一定要先教導他們相關的法律政治觀念,驟然拋出這個議題反而不妥。
  黃富三表示,國號領土爭議及二二八事件「就像身體裡的毒瘤,雖然開刀切除不一定會好,但不開刀一定不會好。」既存的歷史事實不能否認,但解釋一定要客觀。
  他舉例,有二二八受難家屬說,二二八事件中死亡人數高達數十萬人,也有外省人說二二八事件中外省人死的比本省人多,這些說法的來源都是「傳言」,沒有證據,歷史必須根據證據與事實。
  教育部昨天公布的草案十分重視台灣的政治現實問題,台灣史比重大幅增加,八年級的內容不諱言地指出,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於一九七一年進入聯合國,中華民國主權受到挑戰,社會上產生國號與領土範圍的議論,此乃台灣住民需理性面對的課題。
  九年級內容更進一步探討台灣的國際地位問題,不但向學生說明國際社會上將我國通稱為「台灣」的事實,如台灣產品外銷時註明Mad e in Taiwan,美國制訂的法律稱《台灣關係法》;還向學生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並要求其他國家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份」,以致除在邦交國外,無法使用「中華民國」名稱參與國際活動,甚或不能參與的事實,強調爭取我國應有地位的重要性。
九年一貫基本內容=課程標準? 全教會質疑有違多元教學理想退休教授指升學左右教育 才是根本問題

中國時報 C4/教育超連結 2005/03/07
九年一貫基本內容=課程標準? 全教會質疑有違多元教學理想退休教授指升學左右教育 才是根本問題

【韓國棟/台北報導】
  教育部昨天公布「九年一貫七至九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基本內容」草案並舉辦公聽會。因這項草案指出台灣住民要理性面對國號與領土範圍的議論,教育部擔心與會民眾爆滿,甚至引發強烈爭議。但整場公聽會僅五十多人與會,討論過程理性平和。
  今年五月舉辦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首度採用九年一貫「一綱多本」教材,因各民編本社會領域教材內容不一,多數考生不知如何因應,抱怨連連。為解決此一問題,教育部決定編訂七至九年級(國一至國三)課程綱要基本內容,供民編本教科書編者參考。
  但台灣師大退休兼任教授林有土昨天與會時指出,當初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時太理想化,忽略升學考試對中學教育的影響。升學考試使大學綁住高中教學、高中綁住國中教學,升學考試問題不解決,編得再好也沒用。
  全國教師會教學研究部主任王嘉蘋說,九年一貫的精神是讓民編本教科書各自發揮多元教學創意,教育部編訂社會領域基本內容,簡直又回到以前「課程標準」時代,教育部乾脆承認九年一貫失敗算了。
  教育部國教司長吳財順說,社會領域基本內容並未強制民編本教科書全部採納,主要是供編書者參考。和以往的「課程標準」比較,基本內容有彈性多了;以前的課程標準規定非常詳細,民編本幾乎沒什麼彈性。
本報民調 首屆一綱多本基測 七成考生惶恐

中國時報的「唯恐天下不亂」民調出爐,考生們「果然」十分惶恐!!
這個民調的問題在於:
「...本報採用立意抽樣法,針對台北市東、西、南、北區,分別各選擇二所國中學校,以問卷調查訪問九年級學生,取得有效樣本數一千八百廿二人。 ...」

使用立意抽樣來民意調查?北中南各取二所國中??
中國時報,你們的記者太混了吧!!
國小高年級 國英數大檢測
《公文》社會學習領域基本內容研訂本會意見
這是今天全教會一紙很有意思的公文,全文如下: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 函
會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九十九號四樓之一
電話:〈02〉2567-5117
傳真:〈02〉2567-5110
聯絡人:陳映羽(分機16)


受文者:教育部
速別:最速件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三月八日
發文字號:九四全教教字第九四一四五號
附件:

主旨:有關「七至九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基本內容之研訂」謹陳本會之意見,以供 貴部參酌。

說明:
一、為落實九年一貫精神,社會學習領域基本內容應一至九年級一併討論,不宜僅就七至九年級來處理。
二、有關社會學習領域基本內容之研訂影響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甚巨。應北、中、南、東、全國分四區召開以教師參與為主之公聽會,傾聽基層教師意見,務使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修訂更為嚴謹,希冀獲得最大共識,俾便政策修訂之周全與穩定。
三、有關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修訂, 貴部若召開各種大小型的相關會議,希望能邀請本會代表參與,且主動提供相關訊息與本會,務使相關行政資訊透明。


正本:教育部

副本:本會教學部、本會秘書處


     理事長 呂秀菊


最搞笑的應該就是說明三了。
全教會對這個社會科課程這麼有興趣,是為什麼?

是因為社會科課程具有高度政治性嗎????
回應媒體對94年3月6日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基本內容研訂公聽會之報導

這是3/7教育部對這個引起全教會不爽的聽會之說明了。
全文:
有關媒體對於94年3月6日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基本內容研訂公聽會之報導,教育部說明如下:

一、基本內容不是課程標準,而是課程綱要的補充

(一) 實施課程綱要改善了課程標準的僵化

在未施行九年一貫課程之前,國中各科均是依據課程標準進行教學,課程標準係就全部之教材單元鉅細靡遺地依序臚列,國立編譯館並據以編製出全國一致性適用之統編本教科書。然而,實行多年後各界批評聲浪四起,認為課程標準過於僵化且無彈性,無法激發起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創造思維,難以適應多元化的社會。於是,依據課程綱要、能力指標進行教學的九年一貫課程因應而生。

(二)各界對於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仍有批評,乃委託研訂基本內容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在僅規範基本能力的指標上,又配以開放多元的民間教科書版本後,實施迄今3年餘,各方迭有批評,認為能力指標的解讀彈性過大,選材之紛亂性亦大,致使產生學校選用不同版本教科書的轉換銜接問題,學生轉學的教科書版本銜接問題,親師生焦慮基測出題的公平性等問題。

為改善上述現況,又有鑑於英、美、日、新加坡等主要國家的教科書早已開放有年,但在多元的版本中,皆共循一套由國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基本內容架構,以便於「異中求同」、「多而不亂」。本部乃於93年7月委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組成研訂委員會,依據課程綱要社會領域能力指標等進行「社會學習領域七至九年級基本內容」之研究,以作為出版公司編輯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之參據,讓各版本的內容有更多交集,俾利師生教學、學測命題之參酌。

基本內容是指比較核心、必教的內容。因此,基本內容的研訂並未訂滿全部的教材內容,而是訂出約三分之二左右的基本內容,讓各版本教科書內容有一定程度的交集,以符應各界的期待,紓緩教科書版本差異過大所衍生的種種問題。書商仍可就基本內容選取不同的素材以編撰教科書。

故基本內容的研訂,絕不是要限制書商回到統編本的時代。相反地,基本內容的研訂可以某種程度地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因為過去版本差異過大,學校選了七年級的教科書後,使用後不滿意也不敢在八、九年級改選其他較適合的優良版本,這對認真嚴謹經營教科書出版的書商並不公平,對於教師和學生的教學也非常不利。

二、國小教授過的台灣史內容屬基礎概念,仍應於國中階段加深加廣

依據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國小教授的台灣史內容係屬於基礎性概念,在於讓學生認識今昔台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至於系統化地認識台灣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等),教授台灣歷史事件的緣起、脈絡與省思,則不適合在國小階段進行教學,適合教授予心智發展較為成熟、較具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的國中學生。

另就螺旋擴充原則而言,就基礎概念進行加深加廣之教學是符合學生學習之邏輯順序的,故台灣史之基本內容由國小銜接至國中並無重疊。

三、未有「去中國化」的意涵

本部並未要求社會學習領域基本內容研訂小組進行所謂的「去中國化」。至於聯合報與中央日報報導之全國教師會教學研究部主任王嘉蘋表示,國小五、六年級社會課本已經教過台灣史,七年級全學年亦均教授台灣史,有「去中國化」之疑義部分,經向王嘉蘋主任查詢,王主任表示,並未做此評論,對此項報導感到遺憾。

另查課程標準時期,民國83年發布之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即在一年級安排有認識台灣(社會篇、歷史篇與地理篇)的課程,且為全學年實施。

隨意抹黑杜部長的媒體應自律
2005/3/8台灣日報這一則讀者投書恰好點出媒體環境對教育部長的不友善!
而這是許多媒體資訊接收者所不查的。

被點名的媒體:
TVBS
蘋果日報與其他電視台
「去中國化」教育部代我向媒體發言?
至於這一則,意思是說,王嘉蘋認為中央社的報導中引述教育部科長說法,認為她對聯合報(孟XX)的報導感到「遺憾」是「假的」。即使她不承認有說過「去中國化」等敏感政治字眼,但他也沒有對聯合報的宣染報導感到「遺憾」。

她關心社會科課程的訂定,對於媒體的不實報導則不感到遺憾?

這種立場跟說法,很奇怪對不對?

顯然,王嘉蘋這次是決定鬧事到底了!!
召集人黃富三:不了解目前國小教些什麼?

3/7這封電子報的抬頭,與媒體常用的「標題殺人法」毫無二致。
全教會有媒體界人士臥底嗎?令人覺得疑雲重重。
國中社會基本內容 全教會籲暫緩

2005/3/7國語日報頭版,全教會與會者--王嘉蘋的意見是:
「...與現行課程相較,基本內容明顯增加臺灣分量,不少內容,學生早在小學就學過,重複性高...」

也就是說,台灣學太多了,所以不應該於95學年度實施????

星期一, 3月 07, 2005

教育部打算架空能力指標?『七至九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基本內容之研訂』公聽會側記

全教會今天(2005/3/7)這一則電子報的抬頭???教育部打算架空能力指標?『七至九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基本內容之研訂』公聽會側記,就顯出全教會某些幹部的心態。細讀內容,發現重點只有2項:
一、教育部居然膽敢沒有通知全教會???
二、一些「重大爭議」的側記:

(一)社會學習領域的問題,不宜祇從7~9年級來討論,應1~9年級一併思考、檢討。若能與高中社會課綱一併討論、思考,將更理想。

(二)教育部一方面委託一批學者研究能力指標之解讀,另外又另聘一些學者研擬『七至九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基本內容』(草案)。這二批學者沒有對話、討論。所以到底是能力指標位階大於領域學習基本內容?還是學習基本內容架空了能力指標?書商教科書編纂可不可以祇符合能力指標,不符合學習領域基本內容?

(三)某書商代表表示綱要頻頻異動,造成書商在編寫教科書時很大的困擾,影響教科書的品質嚴重。加上社會科學習時數已大量減少,教育部『七至九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基本內容』(草案)給這麼重的份量,根本就很難執行。

(四)課程綱要的相關修訂,不論改不改能力指標,祇要實質上會動到教科書內容、會影響老師的教學,都應慎重。教育部不應祇在台北召開一次公聽會就算交差了事。茲事體大,應有誠意廣納意見,聽聽更多的聲音。(教育部說相關程序他們已跑過一回,他們有邀請基層老師參加焦點座談;但全教會卻是這一次的公聽會才有機會參與。)

(五)有關一綱多本、基本學歷測驗的問題,不是社會領域所獨有,其他領域呢?教育部是否都在規劃之中。

星期五, 3月 04, 2005

國中社會內容草案 避談統獨
老師看草案》爭議仍在 對國中生太沉重

被訪問的老師有多大代表性?
聯合報你的立場又是什麼?

星期四, 3月 03, 2005

四十六.八分 國人地理知識 平均不及格
地理教育 與生活脫節?
台灣首度參加國家地理賽成績不佳,這篇分析稿倒是十分有趣。
因為所有的訪問者幾乎一面倒的指出,「與現實生活脫節」是地理、歷史教學失敗的重要原因。
但是,記者(撰稿者)怎麼好人做一半,不再深入「為何史地教學與現實生活脫節」呢?
會不會是因為............台灣的材料教太少,而外國(中國)的教太多呀??

英明的記者好像在裝弱智了。
國人地理常識 7成不及格
國家地理雜誌和中國地理學會針對全國18歲至50歲的民眾進行「地理知識大調查」,結果發現國人地理知識「慘不忍睹」,平均只拿了46.8分,高達69%的受訪者不及格。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董事黃烈文指出,此反映出國人對環境的冷漠,更缺乏對自己生長環境及國際社會的認識。

這份「國人地理知識大調查」的有效樣本為1073人,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約為正負3.1%。調查題目形式為選擇題,包括本國、世界、環境、自然、人文與地理技能等11題。

1千名受訪者中,只有9人全部答對,占所有受訪者0.8%;共334人及格,占受訪者33%,而年齡集中在31~35歲。全部答錯的有38人,只答對1題的有47人,83人答對2題,得分不到30分的人有26%。

調查還顯示出台灣民眾的地理常識有性別及區域的差異。男性及格的比例達38%,女性僅有24%;北部地區民眾及格率36%,高屏澎地區民眾及格率23%。

答對率超過7成的題目包括:「全台灣共有多少人口?」、「全台第一大古城在哪?」、「引發南亞大海嘯的地震震央在哪一國家?」;不過,仍有26%民眾答不出台灣的人口總數,令中國地理學會相當詫異。

「我國對外貿易,被哪一個國家賺走最多錢?」是答對率最低的的題目之一。僅22%民眾知道我國被日本賺走最多錢,有32%的人認為是中國大陸。中國地理學會分析,可能因為近年台灣地區與大陸商業往來頻繁,不少人認為我國入超最大國為中國大陸。


國家地理賽 台灣首次參加
統獨是否入國中社會內容 6日辦公聽會
李遠哲:美國教改 學到台灣缺點
李院長抨擊「過度重視考試分數」的教育制度。

星期三, 3月 02,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