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9月 14, 2008

教改迷思,該打破了

教改迷思,該打破了
2008-09-01
中國時報 A11版
【劉廣定、周祝瑛】
 前第一家庭貪瀆案件涉案者多是出自台大等一流大學,甚至有小學校長等理當為社會楷模的扁親家公。到底台灣社會怎麼了?台灣教育除教人升學考試外,是否忘了教做人的基本要求?
 回頭來看,這近二十年的教改,更是被人批評為「缺德」的教改。許多人當初投票給馬英九,是因為受夠了社會上長久以來的敗壞風氣,教育上的黑白顛倒與是非不明。雖然馬總統的競選白皮書中曾提到,要設立「教育改革檢討委員會」,要重視對中華文化精髓的傳授與品格教育,藉以建立一種包容、開放、深邃、豐富的台灣主體意識。但從馬政府百日來的施政表現中,在教育上不但缺乏令人耳目一新的願景,反而處處妥協、討好。
 例如日前頗受爭議的高中《九八課綱》問題,其中因涉及各科總綱訂定的倉促妥協、科學課程內容明顯落後美國國家標準,與備受意識形態干擾等嚴重瑕疵,遭到社會的反彈與批評。鄭部長五月上台後雖然從善如流決定延緩一年實施,但這期間教育主管部門未見積極進行檢討工作,雖然美其名召開一些虛應故事的公聽會,但實質上仍然繼續沿用政黨輪替前的課程總綱與全體委員。
 在這種換湯不換藥和稀泥方式下,不但文史課程中依舊充滿意識形態,在台文中充斥著「漢人沙文主義」、李白繼續成為外國人,自然科學邏輯被扭曲與簡化,連過去一再強調「教育要回歸憲法精神」、「回歸教育本質」、「朝正常化發展」的理想,都即將落空。
 其實從上述九八課綱就可看出十多年來教改始終圍繞在一個迷思:許多重要教育政策的形成竟是由「臨時任務編組」方式產生,透過委辦外包方式,將重大的決策如全國中小學課程,由大包工到小包工,層層瓜分利益、分擔責任,過程粗糙。一旦出問題,找不到人負責,形成攬包計畫工程總管「有權無責」、政府有責但行政消極不作為現象。
 十多年前備受各界批評的建構式數學如此,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是這樣,連現階段的高中九八課綱不也正是陷入同樣的循環模式?更讓人訝異的是在這其中堂堂的政府研究單位、「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竟然幾乎毫無參與及置喙。於是關係到下一代人口素質的各級學校課程(尤其是九八課綱),竟然是在缺乏專責機構的長期研發與監督下,繼續發包、草率行事?再這樣繼續下去,台灣的國家競爭力很快會被「發包」下去。
 許多人都關注扁政府的掏空金錢資產等問題,然而卻很少人注意到在教育上「文化資產被盜空」問題。高中九八課綱最大問題之一,是除許多科目課綱本身充滿矛盾與不合邏輯外,在過去意識形態主導下,將文化資產掏空。因此要呼籲兩點:首先,馬蕭全面檢討教改政見要不要兌現?其次,迫在眉睫「地雷」九八課綱不能只「微調」,而是要勇於改正。
 (作者劉廣定為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周祝瑛為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