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院糾正教育部 大學評鑑輕教學 |
‧大學線上 2012/04/01 |
監察院15日糾正教育部獎勵大學機制分配不公,以致教授忙於研究、追求在國外期刊的論文發表數,輕忽大學實用技藝傳授。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指出,如果大學埋首研究,勢必偏廢其它功能。 |
【政大大學線上/記者王奕琪、黃紹婷報導】
監察院15日糾正教育部獎勵大學機制分配不公,以致教授忙於研究、追求在國外期刊的論文發表數,輕忽大學實用技藝傳授。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指出,如果大學埋首研究,勢必偏廢其它功能。
糾正案指出,教育部提出的大學評鑑方式與獎勵制度,過於強調研究數量、論文發表、學位獲得;輕忽教學與服務品質等難以量化的部分,品德教育獎助也逐年降低,導致大學「有腦無心」。周祝瑛在<反對獨尊SSCI、SCI,找回大學精神>文中提出警告,認為大學過於專注部分期刊(SSCI、SCI)論文發表,部分研究成果甚至無助於台灣學術界。
周祝瑛表示,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術研究成就,難以在短時間內有突破性的發展,「把理、工、醫、農跟人文社會論文一起計算學術排名,從本質上就是一種荒謬的行為。」大學應講究多元發展,避免以共同、定量的評鑑指標(SSCI、SCI等),讓大學發展趨向齊一化。
周祝瑛認為,除了大學評鑑外,教育部許多重要獎項與或是教授的升等及福利,也幾乎都以學術論文的發表數為評量標準,教授耗費時間與資源從事研究,剩餘的資源無法公平的分配給教學、社會服務等功能。
政大政治系前教授郭立民曾連續兩年獲教學特優獎,卻因18年內未有論文產出,校方去年不予續聘。
台灣大學政治系學生陳乙棋認為,政策經費補助引導學校往研究導向傾斜,對於真心想從事教學的教授而言,等於是半強迫地要求他們發表論文。「我覺得這樣是政治凌駕於學術,讓政策影響大學治學方針。 」
台大醫學系學生陳亮甫認為,評鑑本身就是種不太健康的作法,教授忙著做研究,一定會對教學品質有影響,他認為大學評鑑應融入學生的學習成效與主觀評價。
高等教育司四科科長蔡忠益表示,大學評鑑是由各大學自訂目標,由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派人至各校審查,評分標準除論文發表外,專書、著作、藝文展演或是產學合作都在研究的評分範圍內。「但由於教學品質難以量化,對於監察院糾正的部分,教育部會再做規劃,並在102年提出改進的評鑑獎勵計畫。」 |
|
曾志朗也透露,他目前正和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合作撰寫一篇白皮書,分析目前台灣過度重視大學排名、SCI與SSCI的現象。曾志朗認為,只有進入世界前50名,追求排名才有意義;台灣的大學如果只是排在兩百名後,公布排名或宣傳排名都只是虛榮心作祟。
呼籲準人師:沒熱情,真的不要來教書
曾志朗演講時指出,為人師,「熱情」比什麼都重要,如果只是想找個工作,有很多研究機構,例如中研院,不用負擔教學任務,可以埋頭研究;但如果要到大學教書,絕對要有教學的熱誠,才能無時無刻幫學生解決困難。他更直接告訴學生:「如果沒有熱情,最好趕快離開。」
曾志朗以自己的經驗舉例說,每年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甚至來自不同的國家,有截然不同的生長環境與價值觀,老師如果只有在課堂上教,絕對不足以認識學生,也無法了解學生想學什麼?這些都要花時間投入,沒有熱情的老師絕對做不到。
每次到大學訪視,曾志朗表示,他很喜歡偷偷跑到教授研究室外觀察,看看這些教授有沒有安排時間駐班,隨時敞開大門讓學生進來請教甚至聊一聊?如果發現這所學校沒有給教授足夠的個別談話空間,他對這所學校的印象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認為這所學校連基本的辦學都不懂。
曾志朗強調,大學應該以教學為第一優先,應徵時應該先看老師有沒有教學熱誠,再來談研究能量。他話鋒一轉,大學評鑑只看研究數量,也走偏路,在大學還是要先教好學生,教出有獨特創見的學生才重要,不能只專注於研究。
曾志朗進一步表示,幸好現在沒有公職在身,可以做一些想做的事,挑戰大學排名迷思就是其中一項。他認為,台灣過度重視大學排名,俄羅斯跟法國都沒有大學進入世界排名的前段班中,難道他們的大學不好嗎?那為什麼我們要害怕他們的競爭呢?他強調,排名一點都不重要,重要是大學能否教出有創見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