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1月 12, 2009

洪蘭: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

洪蘭: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
作者:洪 蘭  出處:天下雜誌
學生的敬業就是做好學生的本分,父母出錢讀書、國家出錢蓋了教室、買了儀器栽培,要好好學習,這不是八股,是做學生的基本要求。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呢? 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
advertisment

看到香港城市大學來台灣招募好學生並提供十萬港幣的獎學金,真是心裡一驚,「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以前是香港學生來台灣讀書,現在是我們去香港讀書了。這也難怪,現在全世界的大學都在搶人才,因為十九世紀的財富在土地;二十世紀的財富在勞力;二十一世紀的財富在腦力,列強因殖民地而致富,我們也因加工區做代工而經濟起飛,現在更要靠創意來致富了。因此各大學祭出各種優惠條件,網羅第一流的人才,甚至派出「學探」,像星探或球探似的,去全球尋找。在國際競爭這麼激烈的時候,我們的大學生卻沒有感受到這股壓力,令人擔憂。最近去一所台灣最頂尖的醫學院做評鑑,發現上課秩序極不好,已經打鐘了,學生才姍姍來遲,進來後,有人吃泡麵、有人啃雞腿、有人打開電腦看連續劇、有人趴在桌上睡大覺。打手機、傳簡訊的就更不用說了。遲到的同學不是悄悄在後面找個位子坐,而是大剌剌走到他座位的那一排,叫坐在外面的同學起來讓他進去,絲毫不尊重同學的上課權。想不到現在連音樂廳、戲劇院開始表演了都不准進場,怕侵害到觀眾和表演者的權益,知識的殿堂反而更隨便,自由進出,好像菜市場,視授課老師為無物。我看不下去,起身離開,後來好奇,再回去看原先睡覺的同學有無醒來上課,結果發現不但原先睡的沒起來,又陣亡了更多。假如這是我們大學生的上課態度,我們拿什麼去和別人競爭?
學生也應該「敬業」
就業最重要的是「敬業」,因為那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在早上八點的晨會,我們發現醫生們不但遲到,連白袍都沒穿,當然也還沒去巡病房。醫生的責任是照顧病人,以往是七點先巡病房,八點再來晨會,現在即使來了也是坐在最後面做自己的事,紀律的鬆散令人咋舌。看到這個現象,就了解為什麼台大的校長在歡迎新生時,講的不是如何立志做大事,而是晚上不要熬夜、不要翹課、要替媽媽洗碗……,這些是我們對小學生所講的話,假如大學生要這樣教,我們的大學生還叫大學生嗎?那種「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讀書人抱負到哪裡去了?敬業是個最基本的做事態度、是個操守,不敬業的人,能力再好也不會成功,對醫生來說,還會害死人。學生的敬業就是做好學生的本分,父母出錢讓我讀書、國家出錢蓋了教室、買了儀器栽培我,我要好好學習,這不是八股,是做學生的基本要求。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呢? 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看到學生浪費他們自己的生命,也浪費國家的資源,就很難過,曾經有人擔心我們下一代會去別的國家做台傭,假如我們自己不覺醒,這個擔憂就可能不是杞人憂天了。

台大醫學生不敬業 洪蘭痛批

台大醫學生不敬業 洪蘭痛批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20909
2009/11/09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當全世界的大學都在搶人才時,台灣最拔尖的大學生上課姍姍來遲,進教室還在吃泡麵、啃雞腿、打開電腦看連續劇、或趴在桌上睡覺…,這些畫面讓醫學院評鑑委員、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實在看不下去,發表文章痛指台大醫學院上課不認真的學生「尸位素餐」,下一代到國外當「台傭」的擔憂,將不會是杞人憂天。
不警覺國際競爭激烈 上課睡覺的一堆「陣亡」
2009年醫評會 (TMAC)醫學院評鑑10月上旬展開,19至22日訪視台大醫學院,擔任評鑑委員的洪蘭親眼看到學生上課百態後,在最新一期天下雜誌發表「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一文,直指學生應「敬業」、好好學習,因為父母出錢讀書、國家出錢蓋了教室、買了儀器栽培,就要好好學習,「這不是八股」。「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呢?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
洪蘭說,看到香港城市大學來台灣招募好學生並提供10萬港幣的獎學金,真是心裡一驚,「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以前是香港學生來台灣讀書,現在是我們去香港讀書了。
洪蘭憂心,當國外大學派出「學探」到全球網羅人才,國際競爭如此激烈,我們的大學生卻沒有感受到這股壓力。
她文章中描繪台大醫學系學生的上課百態包括:「已經打鐘了,學生才姍姍來遲,進來後,有人吃泡麵、有人啃雞腿、有人打開電腦看連續劇、有人趴在桌上睡大覺。打手機、傳簡訊的就更不用說了…」她看不下去,起身離開,後來好奇再回去看,發現不但原先睡的沒醒來,而且「陣亡」更多。
不尊重同學的上課權 遲到了還大剌剌進出
洪蘭看到遲到的同學不是悄悄在後面找位子坐,而是「大剌剌」叫坐在外面的同學起來讓他進去,「絲毫不尊重同學的上課權」。
她今天告訴本報記者,她也是台大畢業的,了解台大醫學系學生上課有固定座位,但她認為到音樂廳、戲劇院看表演,觀眾也有固定位子,但表演一開始就不准進場,因為怕侵害到觀眾和表演者的權益。她認為,知識殿堂更不該如此隨便,遲到了還自由進出,「好像菜市場」,既不尊重老師,也不尊重其他同學的受教權,更是不尊重自己學生應有的本分。
不僅台大醫學系學生上課不敬業,洪蘭文章中,更指醫生也一樣不敬業,早上8時開晨會,評鑑委員卻發現「醫生們不但遲到,連白袍都沒穿,當然也還沒去巡病房,紀律的鬆散令人咋舌」。
她強調,敬業是最基本的做事態度和操守,不敬業的人,能力再好也不會成功,醫生不敬業,還會害死人。
洪蘭文章只提到最近去一所「台灣最頂尖的醫學院」做評鑑,今天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證實,文中指的是台大醫學系,她寫了文章後就關掉手機,也不收email,並做好「不要去台大看病了」的心理準備,更自我解嘲說,「以後要做好保健,不要生病」。
她沈痛的說,台大是她的母校,但她堅持「知識分子要說真話」,看到不對的事不說出來,就變成「共犯」。
學生上課吃東西、打瞌睡,難道教授都不管?洪蘭指出,這是「制度」的問題,大學教師的升等評鑑,有一部分是讓學生來打分數,造成年輕老師不敢得罪學生。
最令她憂心的是,政府花五年五百億拚卓越大學,台大不能只拚世界百大,學生品德卻沒教好,這樣的教育「走偏了」、「很危險」。

星期日, 11月 01, 2009

2009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

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 成大進步88名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19613
2009/11/01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上海交大最近公布2009世界大學排名,台大是兩岸三地唯一在兩百大以內的學校,從去年的164進步到今年的150名,台灣進榜大學多數都進步,成大因高被引學者(論文被引次數高)。分數大增,排名躍進到262名。
前三名都是美國大學,哈佛仍蟬聯世界第一,史丹佛第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第三;英國劍橋大學排第4,是非美國大學排名最高者;日本東京大學亞太第一,世界第20。
兩岸三地唯一進兩百大的是台大,仍居兩岸三地榜首,一百名之後沒有詳細排名,經各項分數加總,台灣共7所大學進五百大,大陸則有18所,大陸排第一的是北京清華206名;香港除了港大、中文和科大在300名內,香港理工327名,城市大學385名。
上海交大排名強調學術、研究,評鑑指標校友獲諾貝爾獎和費爾茲獎數量占10%;教師獲諾貝爾獎和費爾茲獎數量占20%;各學科領域被高度引用教師數占20%;科研成果占40%,包括發表在Nature和Science 期刊論文數等。
高教評鑑中心兼任研究員黃慕萱分析指出,台灣多數大學進步是因為論文數量增加,大陸成績進步的大學也是如此,但有諾貝爾獎得主任教的20分,兩岸三地加上新加坡,全部都是零分。
黃慕萱說,成大進步88名主要是有兩位高被引學者,包括教授邱成財和校長賴明詔,兩人讓成大這個項目從去年的0分變成10.3分,跟台大一樣。
【2009/11/01聯合報】
----------------------------------------------------
2009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學校學術研究的比重較高)
第一:台大(150名), 第二: 成大(262名), 第三: 清大(297名)
2009科研世界大學排名(學校學術研究的比重較高):
第一:台大(102名), 第二: 成大(307名), 第三: 清大(347名)
2009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名(學校聲望的比重較高):
第一:台大(95名), 第二: 清大(223名), 第三: 成大(281名)

星期六, 8月 22, 2009

2009年教學卓越計畫



技職教學卓越 32校補助15億
2009/08/15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教育部昨天公布98到99年度技職校院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核結果,32所學校獲得約15億6091萬補助,以台北科技大學8千萬居冠。
教育部在95年到97年推動第1期技職校院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每年約花14億元補助4成、約30到31所學校。
教育部技職司長陳明印說,今年起補助款項從特別預算改成公務預算,補助總金額下降,一年從原來13、14億降為9億,且以後2年一期。
陳明印表示,98到99年度補助計畫為一年半,共有國立8校、私立24校獲得補助。今年新增7校包括中州技術學院、育達科大、景文科大、華夏技術學院、嘉南藥理科大、輔英科大和德霖技術學院。
去年獲補助6校今年未進榜,包括台北護理技術學院、長庚技術學院、東南科大、萬能科大、中台科大及大仁科大等,陳明印強調,「因為其他學校進步更多。」
學校這次獲補助金額在3千萬到8千萬間,包括雲科大、南台科大等金額都減少,陳明印表示,這是因為補助總金額減少。
但台北科大等少數學校獲補助金額增加,台北科大從去年的7千萬增為8千萬,技職司表示,該校試辦進用業界教師,實施之後,有相當成效。
陳明印表示,教卓計畫需初審與複審,先由教育部邀集學者專家成立審查小組,根據各校所提計畫進行書面審查,66校提出申請計畫,44校通過初審,再經簡報會議和實地訪視,最後32校通過。
陳明印說,技職校院推動教學卓越計畫成果不錯,包括學校成立發展教師教學知能專責單位,建立教師評鑑及教學評量辦法;建立大一新生輔導機制,協助學生訂定學習計畫;課程大綱100%上網;建立健全課程規畫機制等,都可以看到許多具體的成效。
評論:除了補助金額,「排名」的變化,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有些人大幅進步,有些人逐漸後退。

星期三, 5月 06, 2009

教改白老鼠 大一數理直直落

教改白老鼠 大一數理直直落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92539
【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今年的大一學生水準特別差?在大學教了10餘年物理的邱韻如表示,大一生是建構式數學實施的第一屆,又是九年一貫國中的第一屆,可說是最「白老鼠」的一群,數理程度明顯變差。
長庚大學通識中心物理科教授邱韻如昨天在教改論壇召開的記者會中指出,今年大一生數理程度特別低落,立刻得到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劉源俊的共鳴,表示在教學第一線的確發現同樣現象。
邱韻如表示,建構式數學在85年9月正式推動,當年的小一生在91年進國中時,不幸又碰到新課綱,雖已在國中、高中階段針對數學補救教學,但恐怕還不夠,「大學還要再補救。」
不只大學新生水準降低,教改聯盟對國內學者論文「重量不重質」的問題感到憂心。台大名譽教授劉廣定說,國內最近探討波蘭醫學院在台招生問題時,一再質疑波蘭醫學教育水準,但事實上,台灣臨床醫學論文的RI值,即10年內被引用次數和國際平均值相較為-36,不但遠低於國際平準,比起波蘭的-7也還差得遠。
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則直指國內教師評鑑只看SCI、SSCI論文數,是造成重量不重質的主因;台灣忝為全世界大學及大學生密度最高的地方,共有160餘所大學,論文數量自然比僅有4所大學的挪威、6所大學的以色列高,但提到論文被引用率,卻只有泰國、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水準。
【2009-05-04/聯合報/A14版/教育】
-------------------------------------------------------
還在建構式數學?到底有完沒完?
對啦,是要補救教學,補到進墳墓都還要加強......

星期六, 4月 18, 2009

台灣學生參加AMC 再創佳績

台灣學生參加AMC 再創佳績
2009/4/13自由時報
AMC十、AMC十二成績公布,除了年紀最輕的陳伯恩沒到場外,獲得滿分及高分的同學們昨天拿著獎狀一起合照。(記者胡清暉攝)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台灣學生參加二○○九年美國中學數學分級能力測驗(AMC)再創佳績,AMC十(相當於高一程度)滿分十七人,占全球滿分的二十二%,AMC十、AMC十二(相當於高三程度)的高中組比全球平均分數高出二十至三十分。
承辦AMC在台測驗的九九文教基金會解釋,AMC十、十二的滿分均為一百五十分。台灣的AMC十平均分數為一○○.七分,比全球平均的七十.四分,高出三十.三分;至於台灣在AMC十二的高中組平均八十九.八七分,也比全球平均高出二十一.九分。
滿分同學之中,年紀最輕的是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中附設小學部六年級的陳伯恩。基金會表示,這是國內首次有小學生拿下AMC十的滿分。陳伯恩從小在國外長大,父親是交通大學教授,也是滿分學生中唯一採用英文試卷的學生。
同樣獲得AMC十滿分的台北縣溪崑國中游育豪、台中市五權國中張庭瑋,都是國二學生,兩人從小就對數學很感興趣,喜歡挑戰很難的題目,其中張庭瑋甚至曾花了三、四天的時間思考一題數學題目的解答。
在AMC十二的部分,台灣沒有人獲得滿分。最高分是來自雲林私立福智高中高三學生劉又中。他只差一題未作答,拿到一百四十五.五分,已透過繁星計畫錄取台大數學系。
劉又中表示,他從國二起就念佛教學校,早上五時半起床,起床後讀四書五經,平日要拔草、種菜、打掃等勞動服務,校內沒有電視、報紙,晚上九時半睡覺,平日會安排老師課後輔導,生活規律,加上自己對數學很有興趣,因此,在數理方面的表現不錯。
九九基金會分析,雖然AMC十滿分人數較去年的二十六人減少,但今年滿分學生分布各地,還包宜蘭、花蓮等過去少有學生滿分的東部縣市。

AMC?

新聞辭典︰AMC
●全美中學數學分級能力測驗,美國為主辦國,台灣考區委託民間教學基金會承辦,每年舉辦考試,用來評量各地區學生的數學能力,許多名校都會指派學生應試。
宜蘭考場今年設在蘭陽女中,依年齡分組考試,高中程度分成AMC10、AMC12等2個組別,AMC10考生以高一學生為主,AMC12多為高三學生,台灣考區本屆的AMC12級別無人滿分。(資料來源:羅東高中,記者江志雄整理)

星期日, 4月 12, 2009

日本調查》國小學英語 國中未必好

日本調查》國小學英語 國中未必好
2009/04/12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愈早學英語效果愈好?教育部電子報最近報導,一項調查指出,日本約7成國中英語教師認為,即使國小開始實施英語教育,學生將來也不會變得比較會說英語。
日本新學習指導要領從2009年度以國小5、6年級為對象,開始教英語,日本最大規模通訊教育Benesse公司2008年7月至8月間,以日本全國公立國中約3600名英語教師為調查對象,詢問相關問題看法。
4月4日公布調查結果顯示,約7成國中英語教師認為國小英語教育無效,也呈現國中小之間深刻的認知隔閡。
調查結果指出,針對當地國小實施的英語教育,48.5%受訪老師回答「知道」;對國中小學英語教師的交流,有28.6%回答「有集合交流機會」,25.6%回答「有去參觀教學」,呈現出國中小間幾乎沒連繫合作實際狀況。
再者,有約8成國中教師認同「習慣聽英語」的國小英語教育可以達到英語教育效果,但是,卻有42.1%不認為「國中的英語教學變得更為順暢」;顯示出國中小英語教育不具連貫性。也只有24.3%認為「將來能說英語的日本人會增加」。
另一方面,針對國中教師本身的英語指導方法,有超過4成回答「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喜歡英語」,相對地,教學方式是以「讀音」、「文法練習問題」及「發音練習」等為多。
「唱英語歌曲」、「演講」等實踐性教學只有4成左右,顯示出教師想要教導學習英語的樂趣和考試對策教學的魚與熊掌兩難選擇。Benesse分析指出,為期提升國小英語教育效果,必須思考與國中的具體連繫合作方式。

星期二, 12月 30, 2008

AMC8 台灣124人滿分創新高

AMC8 台灣124人滿分創新高
2008/12/29自由時報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今年美國中學數學分級能力測驗AMC8公布成績,全世界共二十八國、十五萬五千多名八年級(國二)以下的中小學生接受測驗,其中台灣一百二十四人滿分創新紀錄,約占全球滿分人數三十%,滿分人數比率、前五%優異成績比率均居全球之冠。
美國數學協會辦的AMC,分為AMC12(高三以下)、AMC10(高一)、AMC8三種。九九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焱銘指出,台灣採自由報名,今年九千一百人報考AMC8,創近年新高,滿分人數方面,全球四百一十二人,台灣就有高達一百二十四人,打破前年滿分一百二十一人紀錄。而AMC8滿分二十五分,台灣平均十七點○三分,也遠高於全球平均的十一點七二分。
九九執行長顏啟麟分析,今年有三題屬國三、高中程度,拿滿分很不易,台灣卻有八名小六學生獲得滿分,分別是台北市林智元、宋彥儒、林靖為,台北縣李盷達、潘功祐,台南市李政翰、楊其穎,嘉義市孫培文。 就讀嘉義市大同國小的孫培文,小二起對數學有興趣,今年獲全國數學奧林匹亞小六組第一名,也曾獲嘉市國語文競賽分項第一名,今年第三度挑戰AMC8終於拿滿分,他說,未來想當數學老師或中研院研究人員。
台南市永福國小李政翰不但數學好,還獲得南區作文比賽佳作,也是田徑健將。他表示,很愛看達文西密碼、三國演義等書,從不熬夜,立志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比賽。
增加學生壓力 教育部不鼓勵
教育部表示,民間引進的測驗,教育部不鼓勵,學生沒必要多考增加壓力。前台大數學系副教授、人本基金會董事長史英則認為,許多家長一味追求成績,但孩子們不是讀書機器,應均衡發展,否則恐揠苗助長。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說,AMC在美國是普測,但在台灣像菁英戰,,因此,台灣生在AMC成績一向良好。他說,美國學生追求的是學習數學的興趣,台灣學生卻往往在一次次測驗中失去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所以,務必打破滿分的迷失。

星期四, 12月 11, 2008

台灣國中小數理 超會考卻超不愛

2008.12.11  中國時報 台灣國中小數理 超會考卻超不愛
李宗祐/台北報導

   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IEA)公布「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二○○七)」結果,台灣國中小學生數學和科學平均成績均進入全球前三名,八年級學生數學平均成績還是全球第一。但台灣學生對學習數理的興趣和自信卻吊車尾。
 配合IEA昨日公布TIMSS二○○七調查結果,國科會與教育部聯合舉行記者會,宣布台灣學生數理成就的優異表現。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任兼TIMSS二○○七台灣地區主持人張俊彥表示,若把這項評比形容為全球國民教育奧運會,台灣學生本屆的表現可以領金、銀、銅牌。
 八年級冠世界 四年級居前三
 張俊彥強調,IEA的報告特別提到,台灣受測國中小學生數學成就高達二四%到四五%為優等,「這樣的表現非常不容易」。
 張俊彥分析,我國八年級(國二)學生數學平均成績在國際排名第一,與第二、三名的韓國和新加坡無顯著差異,並列全球最優等級;科學平均成績排名第二,與第一名的新加坡在伯仲之間,同列全球最優等級。
 我國四年級學生數學平均成績排名第三,與第一、第二的新加坡和香港有顯著差異,與第四名的日本並列全球第二領先群;科學平均成績第二名,平均分數較第一名的新加坡低三十分,與第三名的香港並列全球第二領先群。
 弔詭的是,我國中小學生數理學習成就名列前茅,但學習態度和自信心明顯不足。台灣四年級生數學「正向態度」(學習興趣)指標被列為高度正向的比例,在全球三十六國敬陪末座;八年級生在全球四十九個國家排第三十九。科學「高度正向」的比例,無論四年級或八年級,全球排名也在末段班,分居第廿三和廿八名。
 興趣敬陪末座 信心屬後段班
 自信心調查方面,四年級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指標,全球倒數第二,八年級倒數第四。學習科學的信心指標全球排名略好,但也低於國際平均水準,同樣是後段班。
 張俊彥指出,這種高成就、低興趣又自信不足的現象,並非台灣獨有,本屆排名居全球領先的亞洲國家都有類似現象。有趣的是,許多學習「正向態度」排名在前面的國家,學習成就表現卻不怎麼理想,例如喬治亞四年級生對數學興趣全球最高,但成績為全球第廿七。IEA研判,很可能與各國文化差異有關。

2007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台灣學生數理優異 自信墊底


2007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台灣學生數理優異 自信墊底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

二○○七「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結果昨天出爐,台灣國二與小四生在數學表現上名列全球第一與第三,科學表現則都居全球第二。但「表現好,不代表快樂學習」,調查也指出,台灣學生「正向態度」與「自信心」成績低於國際平均,學者分析,這可能與台灣考試、升學制度帶給學生壓力有關。
國二生數學表現 全球第一
TIMSS二○○七年報告係由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 (IEA)針對全球五十七國家(每國每年級抽測四千多位學生)進行檢測、被喻為「國民教育世界盃」。
在「數學成就」上,台灣國二與小四學生名列全球第一與第三,不僅全球領先,且都比上次二○○三年檢測進步;至於「科學表現」方面,兩個年級都是第二,也都維持世界傑出水準。
教育部次長吳財順指出,兩年級的受測學生都接受國中小九年一貫新課程教學,但比以前舊課程學生檢測成績進步,應該可讓原本對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不放心的國人減低憂慮。
台師大科教中心主任張俊彥表示,台灣、新加坡、日、韓與香港等亞洲國家,數學和科學均名列世界前茅,香港小四數學也是全球第一,新加坡小四及國二生的科學表現則是世界最優,但弔詭的是,這些國家的學生在「正向態度」與「自信心」成績,卻都低於國際平均。
在數學部分,台灣小四生的高正向態度,在三十六個排序國家居最後一名;國二生則在四十九國中排第三十九;科學方面,我國小四和國二的高正向態度則分別排名廿三與廿八名。顯示學生其實都缺乏自信、學習不夠快樂。
國中小學生數學呈M型現象
此外,台灣國二生在數學方面,高達五%未達「初級」標準,韓國和新加坡僅二%及三%;在科學部分,台灣國二生也有五%未達初級。而且年級越高、低分群越多,顯示台灣教育並沒有把每個孩子都「帶起來」。
台師大數學系教授林福來指出,加拿大高三才上的數學教材,在台灣卻已納入高一課程,不排除台灣及亞洲國家學生都是因應升學考試,重複模擬題目,因此才能獲得較高的學習成就,但學習興趣與自信卻較低。反倒成就成績較差的歐美學生,自信心與興趣較強。

九年一貫學生 跟得上世界

九年一貫學生 跟得上世界
2008/12/11國語日報
楊惠芳/臺北報導
 
對TIMSS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小四及八年級學生在數學和科學方面的平均成績表現優異。教育部次長吳財順表示,這是接受九年一貫課程和一綱多本教科書的學生首次受測,調查結果不僅展現我國對數學和科學教育努力的成果,也可讓原本對九年一貫課程不放心的國人,減低一些憂慮。  教育部指出,這項調查每四年進行一次,一九九九年我國首度參與這項調查,只有國二學生受測,二○○三年小四、國二同時受測。這是第三次受測。與歷年調查相比,小四學生在二○○七年的數學及科學表現,數學進步一名,科學第二未變;國二學生在二○○七年的數學表現,從二○○三年的第四躍升為全球第一,科學維持第二。整體來看,數學有顯著進步,科學方面則維持水準。 吳財順表示,這次受測的小四學生在九十二學年度入學,是接受九年一貫國教課程的學生;國二學生是在八十八學年度進入國小就讀,三年級以前實施八十二年版的國小課程標準,四年級時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升國中後,又接受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因此,這次調查頗具參考價值。 吳財順強調,雖然我國學生在學習成就方面表現不錯,但在正向態度及學習信心方面,還有努力空間。未來教育部將協助國中小教師增進教學方法,從主題探究教學、戶外體驗教學、趣味科學探究等方面著手,讓教學趣味化,課程教材生活化。

數學科學成就調查 我學生成績一流 學習態度落後

數學科學成就調查 我學生成績一流 學習態度落後
2008/12/11國語日報頭版
楊惠芳/臺北報導 

我國國小四年級及八年級(國二)學生的數學及科學表現,在「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2007,簡稱TIMSS)」中表現優異,其中小四學生的數學和科學平均成績排名,在三十七個國家中,分別排名第三和第二;八年級學生的數學和科學平均成績在五十個國家中,排名第一和第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國中小學生在「學習態度」與「自信心」方面,無論數學或科學,都明顯較國際平均值低,其中小四學生的「數學正向態度(喜歡數學)」,在三十六個國家中敬陪末座,八年級學生則是在四十九個國家中排名第三十九。在「科學正向態度」部分,四年級和八年級的學生,分居第二十三名及二十八名。 這項由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IEA)主辦的調查,是在去年五月二十一日到六月八日,針對四年級與八年級學生進行的。我國在IEA監督下隨機抽選國小、國中各一百五十校、每校一班,國小四年級學生四千零四十六名、國中二年級學生四千一百三十一名。

星期三, 12月 10, 2008

數學能力調查》學者看法 名次背景都重要

數學能力調查》學者看法 名次背景都重要
2008/12/10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陳智華/台北報導】
學者指出,TIMSS測驗光看名次沒有意義,還是要分析這次接受測驗的學生背景,例如根據那一個課綱接受科學和數學的教育,上的是那些課程,而會有這樣的表現,不能光用名次來評論學生的表現好或不好。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每4年舉行一次,測驗4年級和8年級學生科學和數學能力,此調查是國際教育成就評比學會(IEA)執行,1999年時台灣第一次參加,當時只調查國二生(8年級),2003年時同時調查國二生和小四生。
今天國科會和教育部將聯合公布2007年調查的成績,2003年施測時,台灣受測的4年級學生,正好開始上九年一貫暫綱課程;而8年級上的是舊課程。
去年受測的4年級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接受九年一貫正綱,因此這次的成績,可能可以反映出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成效;8年級的學生則比較特別,5、6年級時接受的是九年一貫暫綱,到七年級時換正綱,還上了銜接課程,因此可以拿到世界第一,學者認為值得好好分析。
---------------------------------------------
那些罵罵號的人,不知道有什麼感想?

台灣國二生 數學表現全球第一

台灣國二生 數學表現全球第一
2008/12/10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路透波士頓9日電】
台灣國二生的數學表現全球第一。一項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去年囊括4項評比項目第一名的新加坡中小學生,科學學科表現排名仍高居全球第一,但4年級和8年級數學成績,分別被港、台學生擠下。
波士頓學院最新公布的「國際數學及科學趨勢研究報告」〈TIMSS〉顯示,新加坡4年級和8年級學生的科學學科成績排名仍高居全球第一,但香港4年級學生和台灣8年級學生的數學表現後來居上分別奪冠。
接受評鑑的學生來自37國42萬5千人,4年級學生平均年齡10歲,8年級生平均14歲。這項評鑑始於1995年,今年是第4次。
美國學生在全部4個評鑑項目中總排名約第10,不及俄羅斯;日本學生在全部4項排名均高居前5名,葉門4年級學生與摩洛哥8年級學生在科學與數學領域的排名均敬陪末座。
上次評鑑中,新加坡學生囊括4項評比第一名,4年級學生在最新評鑑中的數學表現被香港學生後來居上,排名第2;8年級學生被台灣與南韓學生擠到第3名。
調查結果顯示,整體而言,亞洲學生科學與數學學科表現符合國際標準的比率最高。此外,如果學生在家及在校使用同樣的語言,在家也能用電腦與書本,課業表現通常也會優於其他學生。

星期二, 10月 28, 2008

九八糟綱濫本 教改災難

九八糟綱濫本 教改災難
【聯合報╱黃光國、劉源俊、王仲孚】
2008.10.28 05:02 am

上周五當教育部鄭部長約見教改總體檢論壇的幾位代表進行意見徵詢時,與會學者,甚至部長本人與官員們都無人可以明確的回答:九八課綱是否真的比九五課綱好?沒想到事隔兩日部長就改口,九八課綱除了文史之外,其餘二十一科高中課程於明年正式推出。
消息傳來我們深感遺憾與無奈。教育部此舉充分顯示決策過程中不但未能正視九八課綱所存在的問題,忽略了總綱中的缺陷,並且以為自然科可以用技術來修正,低估了這套課程將會帶來我國高中全面性的嚴重後果,長期以來教改撥亂反正的機會淪為空談。
高中課程與教科書中長期存在的「綱」太糟、「本」太濫的問題,正反映出十多年來教改的問題。檢視近十多年來教改的決策模式可以發現,從一九九四到九六年行政院教改會任務編組的方式決定重大教育政策,形成日後發生問題找不到負責人的窘境。
面對任何重大教育政策時,理應先由專責機構進行政策研究與評估,甚至試辦及事後追蹤檢討,可是偏偏許多政策在規劃之初卻是仿效教改會方式,交給許多專門承包教育部研究工程的「大老」,他們神通廣大,藍綠通吃。教育部一遇到問題,便把研究工作交給這些「大老」,由他們出面邀請專家學者,組成委員會;決策發生問題,都由委員會負責,卻等於是大家都不必負責。結果家長、老師和學生成為這些專家學者「創意拼盤」的白老鼠,教改造成的災難,也形成一種「怪圈」,週而復始,難有寧日!
九八課綱,教育部也是遵循相同模式,先在二十三個學習領域或學科中,找到一位「有影響力」的教授,把「編綱」的工程承包給他,再由他把各學科的「綱」切割成許多小部分,分包給一批和他有關係的教授,大家眾志成城,拼湊成各門學科的課綱。
一旦課綱公布後,各家書商也是依樣畫葫蘆,用「大包轉小包」的方式,由大教授邀集小教授,甚至研究助理與中學老師,大家一起來寫教科書。結果課程的長期研究與試辦都省了,教師的培訓與意見徵詢也免了。至於原先任何一項課程綱要的基本條件與教科書的起碼要求,如各單元是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文字是否通順可讀,課文內容的邏輯是否一貫等,變得很難要求,尤其各課綱與學科之間有無連貫,進度能否銜接的統整都很困難。結果就出現九八課綱中自然科學領域各科各行其是、缺乏聯繫的問題。此種發包拼湊的產物,不僅老師很難教,學生的學習也是痛苦萬分。
教育部用這種決策模式研擬出來的九八課綱,當然具有「糟綱濫本」的特色,所以許多高中教師與關心教育人士聞綱色變,不得不呼籲「停用九八課綱,宏觀微調九五暫綱」,以免教改大災難重演。 (黃光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劉源俊/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王仲孚/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

評曰:過了這麼多年,這些老人都沒進步呀。

星期一, 10月 27, 2008

教改文藝復興

大老級教授:廢98課綱 取消延後分流
2008/10/27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98課綱不只文言、白話比率的爭議,文化大學中文系教授王仲孚更曾表示,歷史課綱也有問題,具有去中國化的政治任務,造成教育混亂。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李府翰攝影高中九八課綱即將定案,但教育部本月初針對新課綱自然領域舉行座談會,多位科學界「大老級」的教授,甚至連課綱委員都反對新課綱的「延後分流」的構想,認為就「適性學習」及因應教學現場需求,應從高二就分組,高三才分組不利準備大考及教學。
九八課綱問題重重,教育部長鄭瑞城上任後先宣布暫緩一年。但教育部今天將召開的課程發展委員會,可望確定新課綱微調後,於九十九學年度上路。據了解,由於國文、歷史科反彈聲浪大,教育部目前傾向以九五暫綱或九八課綱為基礎再檢討、暫緩實施,但包括物理、化學、數學等其他各科,則傾向「微調」後實施。
但包括教改總體檢論壇、搶救國文聯盟等團體,則強烈呼籲「刀下留人」,不要拿學生當白老鼠;因九八課綱從總綱到時數分配、延後分流、增加選修等主軸都大有問題,應直接廢止九八課綱,全面重新研訂能用十年、且與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綱銜接的「十二年一貫課綱」。
延後到高三才分社會組、自然組的「延後分流」制,是九八課綱修訂主軸。但包括台大化學系教授劉廣定、台大數學系教授林長壽,甚至數學科課綱召集人、也是課發會委員的台大數學系教授陳宜良,都主張應「適性學習」,反對延後分流,也就是對數理很有興趣的,不要強迫高三才分組,可提前接觸更深入的課程。
清大物理系教授齊正中在座談會中質疑,教育部延後分流與提高選修學分數的主張,基本上就是相互矛盾的概念。擔任課綱發展工作圈總召的宜蘭高中校長羅清鏞也明言,雖然在九十三年全國高中教育發展會議時,有人提倡「延後分流」,但在實際執行上是有困難的。
九八課綱是在前教育部長杜正勝任內遴選課綱委員,組成課發會拍板定案;由於研修時間過於匆促,未如八四課綱經過試教階段,且缺乏第一線高中教師參與,又涉意識形態爭議,不少教師建議,應在今年底課綱委員任滿後,重新遴選委員,並視第一屆使用九五暫綱的高中生明年大考結果,全面檢討研修一套能與國中小銜接的新課綱。
搶救國文聯盟副召集人張曉風指出,有人以為反對九八課綱的焦點只在文言文與白話文的課文比率,爭取多一兩篇古文,其實是把問題簡化了;九八課綱除了國文、歷史,連數學、物理、化學都有許多爭議;聯盟的主張很清楚,就是廢九八課綱,全面重新檢討。

評曰:何謂「各界團體」?是統派文人的指稱嗎?還「補教業者」咧!

星期日, 9月 14, 2008

教改迷思,該打破了

教改迷思,該打破了
2008-09-01
中國時報 A11版
【劉廣定、周祝瑛】
 前第一家庭貪瀆案件涉案者多是出自台大等一流大學,甚至有小學校長等理當為社會楷模的扁親家公。到底台灣社會怎麼了?台灣教育除教人升學考試外,是否忘了教做人的基本要求?
 回頭來看,這近二十年的教改,更是被人批評為「缺德」的教改。許多人當初投票給馬英九,是因為受夠了社會上長久以來的敗壞風氣,教育上的黑白顛倒與是非不明。雖然馬總統的競選白皮書中曾提到,要設立「教育改革檢討委員會」,要重視對中華文化精髓的傳授與品格教育,藉以建立一種包容、開放、深邃、豐富的台灣主體意識。但從馬政府百日來的施政表現中,在教育上不但缺乏令人耳目一新的願景,反而處處妥協、討好。
 例如日前頗受爭議的高中《九八課綱》問題,其中因涉及各科總綱訂定的倉促妥協、科學課程內容明顯落後美國國家標準,與備受意識形態干擾等嚴重瑕疵,遭到社會的反彈與批評。鄭部長五月上台後雖然從善如流決定延緩一年實施,但這期間教育主管部門未見積極進行檢討工作,雖然美其名召開一些虛應故事的公聽會,但實質上仍然繼續沿用政黨輪替前的課程總綱與全體委員。
 在這種換湯不換藥和稀泥方式下,不但文史課程中依舊充滿意識形態,在台文中充斥著「漢人沙文主義」、李白繼續成為外國人,自然科學邏輯被扭曲與簡化,連過去一再強調「教育要回歸憲法精神」、「回歸教育本質」、「朝正常化發展」的理想,都即將落空。
 其實從上述九八課綱就可看出十多年來教改始終圍繞在一個迷思:許多重要教育政策的形成竟是由「臨時任務編組」方式產生,透過委辦外包方式,將重大的決策如全國中小學課程,由大包工到小包工,層層瓜分利益、分擔責任,過程粗糙。一旦出問題,找不到人負責,形成攬包計畫工程總管「有權無責」、政府有責但行政消極不作為現象。
 十多年前備受各界批評的建構式數學如此,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是這樣,連現階段的高中九八課綱不也正是陷入同樣的循環模式?更讓人訝異的是在這其中堂堂的政府研究單位、「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竟然幾乎毫無參與及置喙。於是關係到下一代人口素質的各級學校課程(尤其是九八課綱),竟然是在缺乏專責機構的長期研發與監督下,繼續發包、草率行事?再這樣繼續下去,台灣的國家競爭力很快會被「發包」下去。
 許多人都關注扁政府的掏空金錢資產等問題,然而卻很少人注意到在教育上「文化資產被盜空」問題。高中九八課綱最大問題之一,是除許多科目課綱本身充滿矛盾與不合邏輯外,在過去意識形態主導下,將文化資產掏空。因此要呼籲兩點:首先,馬蕭全面檢討教改政見要不要兌現?其次,迫在眉睫「地雷」九八課綱不能只「微調」,而是要勇於改正。
 (作者劉廣定為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周祝瑛為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星期六, 6月 07, 2008

北北基教科書選一本 結果揭曉

北北基教科書選一本 結果揭曉---2008/5/27國語日報頭版

楊惠芳/臺北報導 
攸關九萬多名臺北縣市、基隆市學生的國中教科書「一綱一本」選書結果,昨天揭曉。三縣市教育局強調,這是「一綱多本選一本」及「區域選書」的結果,將推荐給北北基一百九十八所學校選用,但各國中最後選用的版本,仍須依國教法規定,由校務會議訂定辦法選用教科書版本。 

這項選書結果的適用對象,是目前就讀國小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學生,也就是今年九月及明年九月升國一的學生。臺北縣教育局長劉和然表示,北北基仍會繼續推動在一百學年度「共辦基測」,但共辦基測的命題範圍將會「綱本兼顧」,不會只考「本」。
 根據北北基教科書評選委員會的選書結果,五科教科書最高分的版本分別是:國文是翰林版、英語是佳音版、數學是康軒版、社會是翰林版、自然與生活科技是康軒版,南一版教科書未入選。
 劉和然表示,北北基三縣市共有一百九十八所國中,除北縣私立光仁中學沒有參加投票外,共有一百九十七校投票。無論哪個版本獲得推荐,未來都將回歸市場機制,希望藉此促使書商依據課程綱要,編輯更好的教科書,兩年後再進行第二次評選。
 臺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林騰蛟表示,北北基選書過程完全符合國教法,先由學校選一本,再選書投票。另外,北北基共辦基測的方向不變,預計六月初向教育部長鄭瑞城報告。

星期日, 5月 04, 2008

鄭瑞城倡區域選書 取代各校自選

鄭瑞城倡區域選書 取代各校自選
〔記者李文儀、劉力仁、林恕暉/台北報導〕

面對北北基堅持一綱一本,認同一綱多本理念的準教長鄭瑞城,昨天拋出十五考區「區域選書」取代各校自選的可能性,並提出政黨責任政治的解決方案,希望上任後優先解決這項迫在眉睫的爭議。
以基測15個考區為單位選書
鄭瑞城說,現在各校自選課本的範圍太小,雖然可以尊重老師的創意,但以校為單位似乎太零碎,有學者提出擴大為區域性的概念,例如以基測十五個考區為單位來選書,基測考題則應出自各版本相同的共同範圍。
台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重申北市仍將依一綱一本既定時程選書。他表示,北北基三縣市的一綱一本,是學生一本、老師多本,由北北基教師共同選出最適合的教科書版本,孩子只唸一本,絕非回到國立編譯館編定一個版本時代,他會在五二○後當面向部長報告。
「區域選書」似乎和北北基自選教科書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否有意為北北基一綱一本解套?鄭瑞城強調,他在理念上傾向一綱多本,但學生課業及家長經濟壓力等現實問題也存在,這些執行問題必須解決,否則硬推也會有問題;就像一綱「多本」到底要幾本?部編版要有一本,但民間版是不是一定要像現在有五、六本?都可以再思考。
鄭瑞城並以他在政大的經驗為例,有學生抱怨同樣是經濟學,有的老師只教單一研究方法,有的老師什麼都教,他當時建構基礎課程內容,要求七十%必須相同,另外卅%可由老師依科系或需求發揮特色,一綱多本也可以類似方式處理。
鄭瑞城說,五二○後北市與中央不再分屬不同政黨,黨內政策應有一致性,才是政黨政治負責任的表現,他將請劉兆玄院長透過政黨機制與台北市協調。
鄭瑞城強調,他對教育議題當然有自己的想法,但若將想法當成政策說出來,「由我一個人就決定,實在太恐怖」,因此他必須廣徵各界意見,他今天起將邀集學者專家及社會團體做私人諮詢,希望在上任前了解中小學各項重要問題及解決方案,也會拜會現任教育部長杜正勝請益。
至於檢討教改,他覺得好像「帶有清算味道」,應該修正為教育永續發展的討論。
----------------------------------------------------------------

北北基「 一本」綁基測 才是癥結
記者黃以敬/特稿
準教育部長鄭瑞城提出「區域選書」的概念,希望消弭教育上中央與地方的教科書爭議,事實上,北北基一綱一本爭議不僅在「一本」,更在北北基要自辦基測,藉由考試變相引導教學去「獨尊」一本,更對其他招生區的教育流動形成「排斥」,這才是教育部要面對地方教育「獨立為王」的最大問題。
呼籲準新部長,面對問題、要做任何決策前,誠如教師團體建議,最好要先好好「補課」了。
一綱多本之所以受到質疑,未必是「要買很多本」,其實目前所有學校都只有買一本,只要教師盡責補充教材,早已是吳局長所希望的「學生一本、老師多本」。而基測考試,研究顯示,考的就是準部長主張的「各個版本的共同處」,不會因版本而對學生造成差異,只是宣導不周,且被當成升學唯一依據,所以不能讓家長安心,也因此需要十二年國教配套及基測改良。
北北基宣稱的「改良式一綱多本」,之所以引起巨大爭議,不僅是因違法介入教師選書的專業權,更因北市堅持自辦考試,強調要以選出的單一版本作為取材,觸及教育獨裁的大忌,明顯地用考試綁教學、迫使各校獨尊一本,不要說準部長期待的三十%版本差異,連吳局長所說的五%都不會存在,學生會只死讀一本,教育勢必走回一元的老路。
更令人擔憂的是,北北基自辦基測,要北市學校優先作為選才依據,等於迫使大多數北北基學生必須中央及北北基所辦兩種基測都考,升學壓力加重。
此外,外縣市學生要進入北市就讀更是難度加大,必須讀北市版本去考北市基測,不然就是考中央基測去擠北北基學生選剩的學校名額,教育自由選擇權將被戕害,外縣市分享北市傳統優勢菁英教育資源的管道將變窄門,教育城鄉差距將更拉大,在在恐怕都是未來教育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