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4月 14, 2012

監院糾正教育部 大學評鑑輕教學

監院糾正教育部 大學評鑑輕教學
 監察院15日糾正教育部獎勵大學機制分配不公,以致教授忙於研究、追求在國外期刊的論文發表數,輕忽大學實用技藝傳授。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指出,如果大學埋首研究,勢必偏廢其它功能。
【政大大學線上/記者王奕琪、黃紹婷報導】

監察院15日糾正教育部獎勵大學機制分配不公,以致教授忙於研究、追求在國外期刊的論文發表數,輕忽大學實用技藝傳授。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指出,如果大學埋首研究,勢必偏廢其它功能。

糾正案指出,教育部提出的大學評鑑方式與獎勵制度,過於強調研究數量、論文發表、學位獲得;輕忽教學與服務品質等難以量化的部分,品德教育獎助也逐年降低,導致大學「有腦無心」。周祝瑛在<反對獨尊SSCI、SCI,找回大學精神>文中提出警告,認為大學過於專注部分期刊(SSCI、SCI)論文發表,部分研究成果甚至無助於台灣學術界。

周祝瑛表示,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術研究成就,難以在短時間內有突破性的發展,「把理、工、醫、農跟人文社會論文一起計算學術排名,從本質上就是一種荒謬的行為。」大學應講究多元發展,避免以共同、定量的評鑑指標(SSCI、SCI等),讓大學發展趨向齊一化。

周祝瑛認為,除了大學評鑑外,教育部許多重要獎項與或是教授的升等及福利,也幾乎都以學術論文的發表數為評量標準,教授耗費時間與資源從事研究,剩餘的資源無法公平的分配給教學、社會服務等功能。

政大政治系前教授郭立民曾連續兩年獲教學特優獎,卻因18年內未有論文產出,校方去年不予續聘。

台灣大學政治系學生陳乙棋認為,政策經費補助引導學校往研究導向傾斜,對於真心想從事教學的教授而言,等於是半強迫地要求他們發表論文。「我覺得這樣是政治凌駕於學術,讓政策影響大學治學方針。

台大醫學系學生陳亮甫認為,評鑑本身就是種不太健康的作法,教授忙著做研究,一定會對教學品質有影響,他認為大學評鑑應融入學生的學習成效與主觀評價。

高等教育司四科科長蔡忠益表示,大學評鑑是由各大學自訂目標,由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派人至各校審查,評分標準除論文發表外,專書、著作、藝文展演或是產學合作都在研究的評分範圍內。「但由於教學品質難以量化,對於監察院糾正的部分,教育部會再做規劃,並在102年提出改進的評鑑獎勵計畫。」 

曾志朗重批:大學評鑑走偏路

曾志朗重批:大學評鑑走偏路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台師大邀曾志朗以「為人師就是要學會欣賞學生心靈的成長」為題演講。 記者周永受/攝影
中研院院士曾志朗今天應邀到台師大演講,以「為人師,就是要學會欣賞學生心靈的成長」為題,劈頭就對著台下台師大學生直言:「沒熱情,真的不要來教書!」他更批評目前的大學評鑑只看研究數量,已經「走偏路」了,大學應更重視教學,而不能只專注於研究。他說現在自己沒有公職在身,要挑戰大學的排名迷思。

曾志朗也透露,他目前正和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合作撰寫一篇白皮書,分析目前台灣過度重視大學排名、SCI與SSCI的現象。曾志朗認為,只有進入世界前50名,追求排名才有意義;台灣的大學如果只是排在兩百名後,公布排名或宣傳排名都只是虛榮心作祟。

呼籲準人師:沒熱情,真的不要來教書

曾志朗演講時指出,為人師,「熱情」比什麼都重要,如果只是想找個工作,有很多研究機構,例如中研院,不用負擔教學任務,可以埋頭研究;但如果要到大學教書,絕對要有教學的熱誠,才能無時無刻幫學生解決困難。他更直接告訴學生:「如果沒有熱情,最好趕快離開。」

曾志朗以自己的經驗舉例說,每年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甚至來自不同的國家,有截然不同的生長環境與價值觀,老師如果只有在課堂上教,絕對不足以認識學生,也無法了解學生想學什麼?這些都要花時間投入,沒有熱情的老師絕對做不到。

每次到大學訪視,曾志朗表示,他很喜歡偷偷跑到教授研究室外觀察,看看這些教授有沒有安排時間駐班,隨時敞開大門讓學生進來請教甚至聊一聊?如果發現這所學校沒有給教授足夠的個別談話空間,他對這所學校的印象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認為這所學校連基本的辦學都不懂。

曾志朗強調,大學應該以教學為第一優先,應徵時應該先看老師有沒有教學熱誠,再來談研究能量。他話鋒一轉,大學評鑑只看研究數量,也走偏路,在大學還是要先教好學生,教出有獨特創見的學生才重要,不能只專注於研究。

曾志朗進一步表示,幸好現在沒有公職在身,可以做一些想做的事,挑戰大學排名迷思就是其中一項。他認為,台灣過度重視大學排名,俄羅斯跟法國都沒有大學進入世界排名的前段班中,難道他們的大學不好嗎?那為什麼我們要害怕他們的競爭呢?他強調,排名一點都不重要,重要是大學能否教出有創見的學生。

北市公立幼稚園資源不均 內湖中籤率0.8%

北市公立幼稚園資源不均 內湖中籤率0.8%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

今年度的公立幼稚園將於5月開始招生入學,但台北市議員高嘉瑜日前接到家長陳情表示,各行政區的公立幼稚園資源分配不平均,以內湖區為例,全區提供給一般生的名額竟然僅2個,卻有238名幼童等待候補,中籤率僅有0.8%,連百分之1都不到。

教育局表示,預計今年增加10班,明年增30班因應。

一名駱姓阿嬤抱怨,孫子想就讀玉成國小附幼,但名額都給優先入學生了,一般生根本連抽籤資格都排不到。高嘉瑜指出,台北市有135間公幼,共1萬3200個名額,但許多學校在第一階段優先入園後,就已額滿。

其中,內湖區的13所附幼只能提供2個名額給一般生,而名額最多的大同區則有132個名額,兩者相差66倍。高嘉瑜表示,內湖區的移入人口愈來愈多,許多家長也希望讓孩子就讀家附近的公立幼稚園,但卻擠破頭也進不去。

受班級數限制,各公幼都表示增班相當困難。以內湖區的明湖國小附幼為例,錄取人數54人,但超額3人,實收57人,但這57名幼童全是優先入學名額。高嘉瑜批評「公立幼稚園入學這道窄門,窄到連門縫都沒有了。」

高嘉瑜認為,因少子化所空出來的國小校舍,應視各行政區幼童數的變化增減班,避免資源浪費。政府大力鼓吹生育之餘,對於托嬰、托育、幼教等政策,也應有完整的配套措施。

優先入學生包括中低收入戶子女、原住民幼童及教職員子女。教育局幼教科長李慧銘表示,公幼招生扣除優先入學生後,多出的缺額先招收5足歲幼童,所餘缺額再招收4足歲幼童,議員提供的缺額資料是4足歲的第二階段招生,因此缺額較少。

但為滿足家長需求,教育局除今明兩年共增40班外,未來也將達到每一個行政區都有一所公辦民營公幼。

嘉女免試增額敲定校長致歉

嘉女免試增額敲定長致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曹馥年/嘉義報導】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昨天核定國立嘉義女中免試入學嘉義縣市變更名額案,由原核定147人增加39人,共計186人,嘉義市政府昨晚發表措詞強硬的聲明,批教育部「向政治低頭、與魔鬼交易,違背教育專業,應向市民道歉」,嘉義縣政府則說「終於給嘉義縣學子合理交代」;嘉女校長鄭勝文為此紛擾表示歉意,強調校方按專業辦理,今後會更嚴謹處理。

承辦免試入學薦送作業的嘉義家職教務主任曾進興說,外加名額嘉義縣23所國中增32人,以朴子國中增4人最多;嘉義市5所國中增7人,簡章不重印,在網路公布勘誤表,昨以最速件公文給變更名額國中,4月9、10日報名時間不變。

嘉義市政府對教育部以「外加名額」核定調整,導致嘉女免試入學名額一變再變,強調「核定簡章可改,還有什麼公平可言」,教育部作法讓嘉市家長及學生惶恐不安,應向市民道歉。市府也認為此爭議說明12年國教已偏離正軌,應該想清楚再來推動。

「此例一開,後患無窮!」市府教育處長余坤龍說,家長要求教育部依原簡章辦理,教育部不採納,讓人失望;嘉市家長協會理事長林嘉德也不滿說,12年國教讓國中畢業生就近讀高中,嘉女在嘉市,嘉縣有3所高中,又有許多縣籍子弟到嘉市求學,嘉市名額應比嘉縣多才對。

「終於給嘉義縣學子合理交代!」嘉義縣政府教育處長王建龍表示,希望各校未來都能依簡章規定,依各地區實際學生數比例分配名額,照顧偏鄉孩子學習權益。鄭勝文也為免試名額分配引發紛擾致歉,他說:「校方尊重中辦指示,已盡最大努力,今後會更嚴謹處理。」

星期六, 2月 19, 2011

經,該怎麼讀?

經,該怎麼讀?
【聯合報╱黃光國/台大心理學系教授(台北市)】
2011.02.15 09:44 pm
http://www.udn.com/2011/2/15/NEWS/OPINION/X1/6152635.shtml

針對教育部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修或必選,張曉風女士提了兩個問題:第一,是「經,該不該讀?」,第二,是「經,該怎麼讀?」在我看來,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如果我們不能解決「經該怎麼讀」的問題,則必然難以解決「經該不該讀」這個「民初時代就吵個不完」的老問題。
從本土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四書的內容,基本上是一種「行動的智慧」。它一方面涉及華人社會中倫理秩序的合理安排,更重要的是:它還教導個人許多修養的方法。
近年來,許多本土心理學的研究都一再指出:儒家講究「盡心知性以知天」的自我修養理論,對於個人的心理健康或生活適應,都有正面作用,對於西方文化強調「個人主義」所造成的種種缺失,能夠收到振衰起敝的效果。這一點,不論是我去年出版的《反求諸己:現代社會中的修養》,以及最近即將出版的《心理學的科學革命方案》中,都有詳細的析論。唐君毅先生的《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一書,將儒家的「盡性立命境」列為生命存在的最高境界,確實是有其根據的。
我認為:今天我們要解決「經該怎麼讀」的問題,一定要能夠結合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才能具有說服力。如果我們的教書先生仍然是沿用「以經解經」的老辦法,要求學生死記章句,死背注解,這表示教育部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仍然停留在「民初時代」,難怪會遭到自命「開明」的「全盤西化派」強烈反彈。
相反的,如果學校老師對於四書的現實意義都能「講清楚,說明白」,甚至願意以之作為自己行動的指針,那些所謂的「自由派」還會「抵死反對」嗎?
至於有人建議用「中英對照」的方式讀經,如果這是為了要「一魚兩吃」,一面幫助學生學習英文,一面鼓勵他們對外國人「宣揚中華文化」,我可以贊成。如果這是因為老師不瞭解四書的整體意義,看不懂四書章句,以為用「中英對照」,就可以增進他們對四書章句的理解,坦白說,這是「用洋經解土經」,跟背《四書集註》一樣,效果十分有限。
教育部天天把「品格教育」掛在嘴上,今天要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修或必選,卻搞不清楚儒家修養跟品格教育之間的關聯,連一份像樣的說帖都拿不出來,這樣的教育部豈能不令人浩歎!

爭來1小時 怎麼讀孔孟?

評論/爭來1小時 怎麼讀孔孟?
2011/02/14
【聯合報╱張曉風/作家(台北市)】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3448&f_ART_ID=301402
去年十一月十九日,蒙教育部長請我們國文科課發小組(即課程發展小組)吃了一頓晚餐。課發小組職小位卑承辱多,在總共開了廿多次會議之後,討論大抵完成,算是撈了一頓尾牙。但我個人對這些會是有些沮喪的(當然,這不代表跟我意見相反的人不沮喪),最沮喪的一件事莫過於從前在「好日子的年代」,高中國文是一周六小時的,後來,趁「周休二日」之變,居然驟減成四小時了。
我一直認為教幾篇文言或教幾篇白話的那種比例爭議根本不是問題所在,試想一個學生如果一學期讀了十三篇文章,其中「六文七白」和「七文六白」會差很多嗎?重點是我們該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讀更多的作品。
所以,那一天,在赴宴之前我就寫好了一封信,請求部長給國文多一小時的「配額」。因為課發會本身並沒有職權要求鐘點,所以請部長去規劃出時間方面的新天地來。那一天全體委員除了一兩位因故缺席,其他全赴了宴,而我繞桌一圈,全體到席委員都簽了名,我便將聯名信呈給了部長。不過,部長當時雖笑嘻嘻的收了,事後並沒有給我或委員會任何回音。
但過了一個月,部裡忽然邀請我們再去開會,他們決定可以把許多年吵來吵去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修或必選了,這件事雖不是直接答應我們的請求,不是直接給我們「小時」,但給我們課,也就有了小時,而數目上也剛巧是我們要求的一小時。這一小時我認為來之不易,卻之不祥,應該好好善用方是。
但四書要怎麼讀,二千五百年後今人要怎樣來印證當時的思潮,民族的遺產要怎樣繼承怎樣增資?接下來要做的事還很多。經,該不該讀,這是民初時代就吵個不完的問題,經該怎麼讀?那又是第二個問題了,委員中有某教授就「強烈建議」該用中英對照的方法來讀才好——這些,還待協商討論。
總之,我個人希望把孔子孟子介紹給年輕的一代,在他們二人還沒有遭韓國人搶走之前。至於有人認為這是馬政府的親中政策,未免過份聯想,台灣中學生在民國四十幾年就在讀四書了,我們何曾追隨對岸?

星期三, 2月 09, 2011

四書列高中必選 最快明年實施

四書列高中必選 最快明年實施
2011/2/9/國語日報頭版
楊惠芳/臺北報導 

教育部成立專案小組,積極研議「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綱要」,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選,預估最快從一百零一學年度起,自高一逐年實施,擬每週上一小時,但學者專家看法不一。教育部初步規畫,將過去列為必選的「論孟選讀」,加入《大學》、《中庸》成為四書,與「小說選讀」、「區域文學選讀」、「國學常識」、「語文表達與應用」都列為必選。 教育部次長陳益興昨天表示,專案小組在完成草案後,將舉辦公聽會徵詢意見,送教育部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定案。至於如何避免互相排擠,以及兼顧白話文及文言文的比例,教育部將審慎規畫,並交由高中課綱工作圈研議,讓高中生適性學習。 臺灣師大附中國文教師林麗雲表示,將四書列為必選,教學時間長達三年,在考試引導教學的情形下,「小說選讀」及「語文表達與應用」等,將不可能有選修空間。她認為,四書雖然重要,但一年就可以,不宜三年都必選,否則將抹煞學生的想像力及創造力。她認為,四書列為必選,文言文比例會太高,以中國大陸為例,傳統經典文學占三分之一,文言文的比例也沒有臺灣高。 搶救國文聯盟成員、作家張曉風表示,四書是中華文化精髓,是中學生必讀的教材,將可增強學生的國學素養。至於文言文比例會不會太高的問題,她認為,教科書的編撰有很多彈性,教學也可以很有趣,四書不一定要以文言文或枯燥的方式呈現。

古文教材大反撲 挑戰既定課綱/高中國文課綱 四書明年改列必選


古文教材大反撲 挑戰既定課綱/高中國文課綱 四書明年改列必選

高中國文課綱版本比較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民進黨執政期間取消了高中「必修」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國民黨執政後,教育部又開始研擬翻案,不僅將把「中國」文化教材改稱為「中華」文化教材,且將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四書列為高中「必選」,每週至少一小時,預計明年八月起實施!
中國文化教材改稱中華
教育部去年九月才公布高中國文新課綱,預計明年八月起實施新課程,國文科訂每週必修四小時,學生另可選修每週三小時以內的論孟和小說選讀、區域文學選讀、語文表達與應用、國學常識等五項語文類選修課程。
但教育部一月間悄悄成立「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專案小組」企圖翻案,昨天遭課綱委員、師大附中國文老師林麗雲投書媒體踢爆,質疑教育部又要將中國文化教材改為必選或必修,同時「橫柴舉入灶」,強要推翻已公布的課綱,她因此辭去委員一職,向教育部嚴正抗議。
林麗雲質疑,中華文化教材一旦列入必選,勢必排擠其他國文或數學、自然等其他選修課程,教育部明明就是在重修國文課綱,卻還硬拗。新版國文課綱的文言文比率已提高上限到六十五%,再加上四書必選,高中生所讀的文言文非常多,更沒時間可選讀現代文學。
參與修訂課綱的作家張曉風坦言,小組日前的決議,就是未來高中三年、每週都要讀一小時的四書;課綱小組成員、退休國文老師李素真則表示,盼了七年終於等到,很支持教育部的作法。
教部:不會動到原課綱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表示,教育部確實在研修中華文化教材新課綱,但他指出,這和國文課綱是兩回事,不會動到原有課綱。
教育部次長陳益興說,「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與過去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只是名稱不同,內涵都是教授四書,為了不要陷入政治紛擾,所以從「中國」改稱「中華」,至於是否改為必選或連讀三年?則要尊重小組成員討論。
陳益興強調,校園霸凌、幫派、毒品滲入等社會現象令人憂心,社會各界建議要更重視下一代人格發展,教育部因此以中華文化教材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及倫理道德觀念作為回應。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則直批,教育部根本在胡扯,原來反霸凌、反毒、反黑是要靠研讀四書?
全教會痛批黑箱作業
全教會理事長劉欽旭則批評,才剛公布的課綱,不到半年竟又要改,實在非常奇怪,對老師教學是很大困擾。全教會也有代表擔任教育部課程發展委員會的委員,卻都不知情,顯然已涉及黑箱作業,已要求教育部說明及審慎處理,四書一旦列為必選,就會變成必考,對考生影響很大,絕不能草率翻盤。

星期三, 12月 08, 2010

台灣學生PISA大退步探秘 死背古文→死記模型→建模能力欠缺

台灣學生PISA大退步探秘 死背古文→死記模型→建模能力欠缺
◎ 正反修羅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十二月七日公布二○○九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 PISA)的測驗結果。PISA評量從兩千年開始,每三年進行一次調查,以滿十五歲學生為調查對象,評量分為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及科學素養三個領域。
測驗結果顯示,台灣學生在「閱讀素養」平均成績國際排名從二○○六年的第十六名滑落到二○○九年的第廿三名,輸給所有其他華人地區;台灣學生在「數學素養」平均成績國際排名從二○○六年的第一名滑落到二○○九年的第五名;「科學素養」方面,台灣學生平均成績國際排名從二○○六年的第四名滑落到二○○九年的第十二名。筆者可以斬釘截鐵的說:問題出在於台灣學生的建模能力退步,因為PISA題目背後有「數學建模」的思維架構
有學者將台灣學生平均成績退步歸因於台灣沒有特別重視PISA,只以平常心應考,並且認為退步的分數不嚴重;教育部官員更將台灣學生平均排名大幅滑落歸因於PISA施測都在三到四月間,和國中基測時間很接近,施測學生有大部分是國三生,學生可能將心力放在基測上,因此影響了成績。教育部官員的說法是嚴重的「模型錯誤」,因為二○○九年與二○○六年兩次都有和國中基測時間很接近的問題,為何二○○六年的排名遠高於二○○九年?
其實,台灣學生成績退步的真正原因在於「死記模型」,而疏於練習自己建立模型!最根本的原因是學生滿腦子的「死模型」,思維方式「習慣」於接受並記憶既有的模型,尤其是「死背古文」更是讓孩子養成「死記模型」壞習慣之元凶!
從馬英九政府執政之後,一群拍馬屁的老師、學者就開始公開主張學生要多學古文,多背誦古文,並且自行開始實施。只會死記模型,不會自己建模,人家PISA擺明了題目很多要以建模的思維架構來出題,你在那裡死背古文,不死也帶傷! (作者為大學數學教授)

這大概是最切中紅心的2009PISA成績退步解釋吧。

2009PISA台灣成績下滑

PISA學力評量 台灣3項排名均下滑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全球昨晚同步公布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二○○九年各國學生表現結果,台灣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排名都大幅下滑,且均落後上海、香港、韓國、新加坡等鄰近主要競爭國家與城市,一度全球第一的數理能力跌落到第五名,「閱讀素養」更由第十六名大跌到二十三名。
上海囊括三冠王
PISA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全球學生評量,目的是瞭解十五歲學生參與社會所需的關鍵知能,自二○○○年起每三年進行一次調查。二○○九年的調查有六十五個國家及經濟體參與,全球四十七萬名十五歲學生參與,台灣有一百五十八校五千八百三十一名學生。
在閱讀、數學、科學三項素養中,上海均名列第一,囊括「三冠王」。台灣「閱讀素養」從二○○六年世界排名十六名降為去年的二十三名,「數學素養」從全球第一去年降為第五名,「科學素養」則從第四名滑落到第十二名。
台灣負責參與這項計畫的台南大學PISA國家研究中心計畫主持人洪碧霞分析,台灣學生平均分數降幅不大,排名退步,是因為其他國家對PISA的重視度提高。但她也提醒,台灣有一成七學生不為樂趣而讀書,顯示許多學生都是「苦讀」。
成大校長賴明詔認為,雖然一次的成績不能完全反映台灣學生的實力,但三項排名都呈現下滑,凸顯目前中學創意教學不夠,須好好檢討。
建中校長蔡炳坤指出,PISA是項具有公信力的國際評比,從排名消長來看,被其他國家超前,對台灣確是一大警訊。
全國教師會秘書長、敦化國中老師吳忠泰直言,台灣學生的學習走向受到考試影響太大,學生靠著不斷反覆練習,把基測分數衝高,「升學考試方式不改,三年後的PISA成績會更差」。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表示︰「非常憂心。」台灣的閱讀素養本來就相對較差,如今排名再度滑落,顯示教育部這幾年推廣閱讀運動的成效不彰。
教育部常務次長陳益興指出,由於PISA施測在三、四月間,和基測時間接近,可能施測學生把心力放在基測上,影響PISA表現,已請研究團隊撰寫分析報告,會提出改進計畫。

2009PISA台灣退步的原因?

PISA評量/台灣敗在教學僵化 模擬題免了唄
2010/12/08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王維玲/台北報導】
不少在教學現場的國中老師昨天指出,台灣PISA名次退步正可讓老師檢討教學方式,除了基測考的選擇題,更要加入開放題型,引導學生表述及推理等能力。
台北市興雅國中數學老師林壽福、新竹光武國中自然老師林茂成和苗栗頭份國中國文老師林孟君都表示,PISA結果證明台灣有很多改善空間,不少老師對此題型不了解,可加強宣導,改善評量方式。
林茂成表示,對多數國中老師來說,基測幾乎是唯一目標,上次數學和科學成績好,大家以為沒事,可以回家睡覺,這次退步並非壞事,可讓教學現場檢視、反省,要如何讓學生探索學習,可讀摘要、圖表,並加以論述。
全家盟副理事長林文虎表示,比起上海、新加坡或香港,台灣的城鄉落差太大,如果PISA抽樣抽到都會區,台灣的成績就會不錯,教育部應該正視城鄉落差嚴重的問題。
林文虎也指出,即使抽到都會區,「我們還是在用卅年前的手法吃PISA!」台灣教學僵化,使學生難以應付題目靈活、強調通盤理解、歸納、推理能力的PISA。他透露,早在PISA成績公布前,教育部已知台灣退步,開始委託專家學者研擬PISA模擬試題,供學生練習,但他強烈反對。他認為,PISA是幫台灣教育做健檢,提供教育部改進方向,「我們現在的做法就是想辦法把傷口蓋起來,假裝沒有這件事」。
全國教師會表示,PISA只涵蓋少數科目,並沒有納入藝術、人文、社會科學等重要領域;此外,PISA並非為國家教育目標課程而設計,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來評量閱讀、數學、科學的讀寫能力。
【編譯莊蕙嘉/報導】上海學子首度參加PISA,勇奪三冠王。專家認為,上海成績不足以代表全中國,但凸顯中國現代化的速度及中國學生的努力。美國更將上海的出色表現視為重要訊息及挑戰。

2009PISA台灣退步


PISA評量/閱讀.數學.科學 上海三冠 台灣退步
2010/12/08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上海中學生參加PISA評量,在閱讀、數學及科學三項奪冠,不僅台灣排名落後,這現象也引起美國關注。 歐新社二○○九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昨天公布,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項素養評比,首次參加的上海奪得三冠王;第二次參加的台灣三項名次都退步,閱讀退到廿三名,數學從上次冠軍掉到第五。
PISA由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舉辦,評量十五歲學生的關鍵知能,這次六十五國或地區參與,上海、新加坡都是首次參加,上海閱讀、數學、科學素養都奪冠,新加坡和香港都在前五名,且每項都領先台灣,台灣在兩岸三地表現墊後。
圖/聯合報提供台灣二○○六年世界第一的數學,掉到第五名;上次排第四的科學,下滑到十二名;三項之中,表現最差的閱讀,則從十六名摔到廿三名。
台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計畫主持人洪碧霞指出,台灣學生表現大致維持中上水準,各項素養都優於OECD會員國平均,數學與閱讀素養分數跟三年前相近,科學稍有退步;這兩次評量,都沒雙峰現象。
上海為何首次就三冠王,洪碧霞指出,因為上海將這項評比「當成國家考試」,是國家榮辱,被抽到的學生很有榮譽感,作答寫得密密麻麻,反觀台灣被抽到的學校不太想參加,學生只稀稀疏疏地寫幾個字。
教育部次長陳益興也說,評量去年三月施測,抽到的國三生五月就要考基測,「或許影響學生實施意願」;也有官員認為,上海、新加坡和香港都是都會,而台灣是全台抽測,評比基準不同。
台師大國文系教授鄭圓玲說,台灣學生能力不差,只是PISA考的題型跟我們常考的選擇題不同,台灣學生只要稍加練習就會;PISA對閱讀要求是要能統整多元題材,並能溝通,跟台灣強調語文文化,單向、深入不同,評量成績如要好,大家要重視。
洪碧霞也說,他國進步但台灣退步,與台灣「未積極讓自己進步有關」,她指出,除了上海,韓、港和德國等都很重視,德國為此改革課程,從早分流變成晚分流,香港也改課程、教學和評量。
教育部為提升學生閱讀能力,五年編列十億經費,但台灣名次不進反退,是否代表政策失敗?教育部無正面回應。洪碧霞指出,教育部閱讀政策以小學生為主,才做三年,不是針對國中生,還無法反應在這次評量,但從小扎根是對的,還要持續。
教育部強調將與國科會組成專案小組,並請學者寫國家報告,提出具體改善計畫;並將閱讀納入九年一貫各領域課程推動重點,也建議教科書內容參酌學習素養取向適度調整,建立可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學習評量標準。
PISA測什麼?
●PISA是「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簡稱,由OECD主辦的全球性學生評量,兩千年開始舉辦,三年施測一次,這次有六十五國及地區參與,測量閱讀、數學、科學三科素養。
因測試素養而非成就,題目偏重情境化,貼近生活,評量學生重要知能的應用與溝通,台灣是第二次參加,受測樣本包含一百五十八校,包括國中、五專及高中職,共有五千八百卅一位學生參與。
(記者陳智華)

星期三, 7月 21, 2010

奧林匹亞名次下跌 還好 數學建模能力 要快趕上

奧林匹亞名次下跌 還好 數學建模能力 要快趕上
◎ 蕭志如 (2010/7/18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報導,台灣參加今年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國際排名從去年第十一名跌到第十九名,是十九年來最差的一次。其實筆者認為台灣學生這樣的「解題能力」已經綽綽有餘,例如美國的AMC數學能力測驗,台灣區每年有近三萬名學子參加,光報名費就一千八百萬元,參與測驗的台灣學子連續數年榮獲全球排名第一,可見台灣孩子的數學解題能力是可以令人安心的!
台灣學生缺的是「數學建模能力」!
美國從一九八五年開始就由COMAP, the Consortium for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主辦全國性的「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Mathematical Contest of Modeling(簡稱MCM),一九九八年COMAP將此項活動往下延伸,開始辦理全美國高中生的數學建模競賽(簡稱HiMCM),COMAP這個組織的Funding sources包含了許多國家級的單位,其中甚至還包含了美國的National Security Agency,可見美國各界極為重視數學建模的教育。
中國大陸也從一九九二年開始由中國民間的「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主辦全國性的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簡稱CMCM),一九九四年起改由「國家教委高教司」和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共同舉辦,每年一次。反觀台灣,則還在啟蒙階段。
數學建模是一種把「一般口語」轉成「數學語言」,利用「數學語言」去推導出「用一般口語無法推導出來」的深層見解(insight);再把數學語言所推導出來的深層見解,轉換成一般口語的工作;一般口語所「看不到的」經由數學建模的工作卻「可以看到」,數學的價值也就在這裡!
最近有幾條比較熱門的政治新聞,最熱門的當然是ECFA,筆者沒看到有人願意以「數學建模」當做「顯微鏡」來仔細的檢視ECFA;另外一條新聞是攸關「全世界正積極管制碳排放量」及「中華白海豚存亡」的彰濱工業區開發案,也未看到有誰願意以「數學建模」的工作來加以檢視的。
數學建模是檢查「口語的推理」是否夠深刻是否夠完備的重要工具,歡迎支持與反對彰濱工業區開發案的雙方來參加「全民節能減碳數學建模競賽」,用數學模型來支持您的論點。免報名費,最高獎金三萬元(http://model.math.scu.edu.tw/)。至於奧林匹亞數學競賽排名退步,就不必太在意了!
(作者為東吳大學數學系教授)

星期二, 5月 18, 2010

1綱1本解套 北北基增區域選書

2010/5/18蘋果日報
【郭美瑜╱台北報導】

台北縣市、基隆市前年起推動國中基測科目一綱一本,引發爭議,教育部已修改《國民教育法》、訂出可由學校或區域選定國中小教科書,並已送行政院審議。全國教師會批評教育部是為一綱一本解套,而據該會調查顯示,一綱一本讓近三成北北基國中生壓力更大,區域選書更恐出現民間版「國編本」教科書,甚至各區自辦基測。
「還是要上補習班」
北北基一綱一本、共辦基測,槓上中央一綱多本,教育部部務會報日前修正《國教法》,除現行各校選定教科書版本,另增加可區域選書。全教會教學研究部主任吳忠泰昨說,區域選書使書商大者恆大,恐出現民間版「國編本」教科書;五都整併後,地方更易與中央抗衡教育政策,各區也可能自辦基測,限縮考生入學選擇。 針對台北市長郝龍斌聲稱一綱一本會減輕升學壓力,全教會近日調查北北基二百零一校、六千五百五十二名首屆用一綱一本的國二師生意見,二成九學生、一成二老師覺得壓力更大,五成七學生、七成八老師認為壓力不變。北市仁愛國中梁姓家長說,一綱一本雖指定教科書版本,但老師不放心,仍要學生做很多版本參考書的題目;蔣姓國一生坦言:「還是要上補習班。」 北市教育局雖聲明,北北基是從多本選出一本,推薦學校採用,選書權仍在各校,北北基聯測也將以課綱為命題範圍,但北北基各校選用推薦版本教科書比率,已逾九成七。教育部次長陳益興說,區域選書是參考國外做法及近年實施經驗,非為北北基解套,至於是聯合學校、鄉鎮或縣市為選書區域,仍待尋求共識。
《國教法》區域選書修正內容
●現行規定:
˙由各校校務會議訂定辦法,公開選用國中小教科書
●修正方向:
˙國中小教科書可採學校選書或區域選書,選用方式、程序及相關事項自治法規,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訂定
●後續影響:
˙教科書商大者恆大,恐出現民間版「國編本」教科書
˙書商競爭更激烈,行銷花招更多,影響專業選書考量
˙五都整併後,國立高中職改隸直轄市,地方更易與中央抗衡教育政策,也可能各區自辦基測,限縮考生入學選擇

資料來源:教育部、全教會

星期六, 5月 15, 2010

兩岸四地大學競爭力 台灣倒數第二

兩岸四地大學競爭力 台灣倒數第二
2010/05/06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今天出刊的Cheers雜誌「2010亞洲大學競爭力調查」中,台灣的大學「國際化」指標僅5.9分,在兩岸四地華人地區僅贏過中國的5.6分。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今天出刊的Cheers雜誌最新完成「2010亞洲大學競爭力調查」,由兩岸四地華人地區─新加坡、香港、台灣、大陸校長填寫主觀看法,經統計後發現,新加坡與香港的整體評價不相上下,尤其是「國際化」指標,分別有8.8與8.7分(滿分10分),但台灣僅5.9分,大陸更低只有5.6分。
台灣國際化分數偏低
台灣的大學總體評價7.0分,在兩岸四地只排名第三,第一名新加坡7.7分,第二名香港7.6,第四名大陸6.5分。而台灣在各項指標中,「國際化」的分數偏低,不到6分。成長於台灣、目前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的邢怡銘認為,「不用英語教學,很難吸引國際學生」,台灣大量課程都無法全英文授課,是國際化的重要阻礙。
大陸雖然把「國際化」喊的震天價響,但仍只是幾所重點大學強力發展,尤其把學生「送出去」不是那麼容易達成。就有學者認為,「北京、上海不能代表全中國,內地的學生無法負擔費用。」目前復旦大學每年送1000多人次出國,也只佔全校人數的1/30。
Cheers雜誌分析指出,大陸的大學M型化嚴重,能見度高的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師資好,但觀察整個中國的高等教育,資源還是集中在少數大學;企業招募人才時有「名校情節」,如果持大陸學歷,要看是哪個名校畢業;台灣學生如果想要前進大陸唸書,應優先選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大陸大學,較有保障。
「華人社會貢獻」台灣拿高分
台灣國際化表現差,但在「對華人社會貢獻」、「教師整體素質」和「創新研究」表現傑出,尤其是「對華人社會貢獻」7.7分,分項成績最高。Cheers雜誌認為,僑生政策是主要原因,98學年度台灣就有1萬2840名僑生,台灣的企業家更有不少當年是以僑生身份來台就讀,例如廣達創辦人林百里來自香港、全球智慧型手機大廠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來自緬甸等。
「亞洲大學競爭力調查」共對197位台灣、香港、新加坡與大陸四地的大學校長與台籍教授進行問卷,共回收135份問卷,回收率達68.5%。

亞洲大學競爭力 我輸星、港

亞洲大學競爭力 我輸星、港
2010/05/07 聯合報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一項針對兩岸四地大學競爭力調查顯示,新加坡與香港整體評價不相上下,「國際化」大幅領先台灣和大陸,整體排第三的台灣,以「對華人社會貢獻」勝出,大陸強項則是國家投入教育經費多。
昨天出刊的Cheers雜誌公布「2010亞洲大學競爭力調查」,由新加坡、香港、台灣、大陸135位校長和台籍教授進行評比,台灣的校長占大多數,有100多位。台灣的大學總體評價7分,在兩岸四地排第三,前三名依次是新加坡7.7分、香港7.6分、大陸6.5分。
台灣在各項指標中,「國際化」分數最低,只有5.9分。在台灣長大、求學,但目前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的邢怡銘認為,「不用英語教學,很難吸引國際學生」。
大陸的「國際化」指標也最低。雖然重點學校強調將學生送出國,但有學者認為,「北京、上海不能代表全中國,內地的學生無法負擔費用。」目前復旦大學每年送1000多人次出國,只占全校人數1/30。
台灣國際化表現差,但在「對華人社會貢獻」、「教師整體素質」和「創新研究」表現傑出,尤其「對華人社會貢獻」分項成績最高。

亞洲大學200大 台灣17所上榜

亞洲大學200大 台灣17所上榜
2010/05/13
【中央社╱倫敦12日專電】
根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公布的2010亞洲大學前200名最佳大學排行榜,台灣共有17所上榜,國立台灣大學排名第21,較去年上升1名;香港大學連續第2年掄元。
綜觀亞洲前20名大學,日本囊括8所居首,香港與南韓各4所,新加坡與中國各2所。
統籌這項調查的QS公司研究部主任梭特(BenSowter)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今年是QS第2年進行亞洲大學排行榜調查,被評比的台灣大學共有34所,其中26所排名都有進步。
「整體而言台灣的大學排名調查結果是正面的,可以發現他們持續在追求進步」。
根據調查,亞洲排名前200名的大學,台灣共有17所大學上榜,優於去年的15所。
其中名次進步最多的是國立中央大學,由去年的第77名,躍升到第58名,台灣科技大學表現也很出色,由72名提升到56名,逢甲大學則從去年的第201名,勁升到第154名。
國立政治大學是台灣唯一名次下跌的大學,名次由去年的第117名,下跌到今年的第125名。梭特說,政大以社會科學著稱,與其它綜合性大學評比時較不利。
台灣上榜的前5所大學及排名分別是:台灣大學(第21)、成功大學(第31)、清華大學(第34)、陽明大學(第41)、台灣科技大學(第56)。
根據調查,2010年亞洲前20名最佳大學分別是: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上升2名)、新加坡國立大學(上升7名)、香港中文大學(下跌2名)、東京大學(下跌2名)、國立首爾大學(上升2名)、大阪大學(下跌1名)、京都大學(下跌3名)、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上升4名)、名古屋大學(上升2名)。
東京工業大學(下跌2名)、北京大學(下跌2名)、韓國科學技術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Science & Technology下跌5名)、韓國浦項科技大學(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升3名)、香港城市大學(上升3名)、中國清華大學(下跌1名)、九州大學(Kyushu University下跌2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下跌4名)、韓國延世大學(上升6名),筑波大學(下跌1名)。
從調查來看,亞洲大學持續進步的趨勢不變,並充分顯示亞洲地區高等教育競爭激烈。
梭特指出,研究人員是根據研究、教學、國際化及畢業生就職情況等指標,再加上交換學生、師生比例、論文出版等細項進行綜合評比,受調查的台灣各大學,從各項指標來看,都持續進步,「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對於台灣政府計劃開放大陸學生到台灣就學,梭特表示,他不做政治性的評論,但就文化的角度來看,是正確的做法。
他認為,「此舉不僅讓外來的學生認識台灣文化,也讓台灣的文化透過這些學生傳揚出去」,台灣的大學必須提供全球性的教育,強化學生因應未來全球競爭的能力。
梭特並說,台灣大學生面臨嚴重就業問題,近年來在英國和其它國家也有同樣情況,他呼籲各大學必須提供學生更多就業時所需的專業技能,提高競爭力,才不會發生「畢業即失業」的窘況。
【2010/05/13 中央社】

亞洲前200大 我17大學入榜

亞洲前200大 我17大學入榜
2010/5/14自由時報

〔記者胡清暉、黃以敬/綜合報導〕QS(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昨日公布「二○一○年亞洲前二○○名最佳大學」排行榜,香港大學蟬聯「亞洲第一」寶座;台灣則有十七校上榜,優於去年的十五校,台灣大學排名第二十一,較去年進步一名,中央大學由去年第七十七名躍升到第五十八名,政大則由一一七名退到第一二五名。
台大躍進第21 政大退居125
曾與泰晤士報合作世界大學排行調查的QS機構,今年是第二年進行亞洲大學排行調查,評比項目包括國際研究實力、教學素質、同儕僱主評價等。綜觀前二十名,日本囊括八所,香港與南韓各四所,新加坡與中國各兩所。台灣上榜的前五所大學依序是台大、成大、清大、陽明、台灣科大。
台大圖書資訊系教授黃慕萱分析,台灣進榜大學增加,整體是進步的,但這調查問卷取樣不夠平均,有利英語系國家,例如前五名多是香港的大學,外界認為領先的東京大學則掉到第五。
台大副校長陳泰然表示,會繼續加油但不盲目追求排名;中央大學副校長劉振榮說,應是五年五百億補助讓中大在地科、物理、光電等方面成長快速;政大則表示會繼續努力,但政大以人文見長,現有指標較有利綜合性大學。

星期一, 4月 19, 2010

中小學數學師資培育國際評比-數學師資培育跨國研究(TEDS-M 2008)初步結果

2010/4/16教育部即時新聞
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3340&pages=0

我國中小學職前教師,數學成績勇冠全球在教育部及國科會經費支持下,我國參加由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簡稱 IEA)主辦,針對中小學數學職前師資培育進行的「數學教師培育跨國研究」(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y in Mathematics 2008 ,簡稱 TEDS-M 2008)」初步結果出爐。我國中學和小學數學職前教師(相當於我國教育實習學生)的數學成績在美國、德國、俄羅斯、瑞士、新加坡、挪威等中、小學各15個參與國中都排名第1;而數學教學知識成績排名分別為第1與第2。這樣優秀的表現,再次展現我國各界對師資培育關心和努力的成果。IEA在長期對中小學生進行的成就評比中發現,各國學生數學成就有很大的差異。而教師的素質往往是學生成就表現優劣的關鍵。是以,IEA跨出其歷史上的一大步,邁向對成人研究的里程碑,TEDS-M 2008於焉誕生。此研究比較各國師資培育制度、實務、成果。研究樣本分為師資培育大學、師資培育者及職前教師3大類。此次發布主要是針對職前教師層級的結果。雖然成人研究困難重重,在教育部、國科會及TEDS-M 2008研究團隊的努力下,於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間針對375位正在中學實習及1,023位正在小學實習的教育實習學生進行施測;其中中學是普測,問卷回收365份,回收率為97%;小學是抽測,問卷回收923份,回收率為90%。而於2008年6月完成84位中學與121位小學數學師資培育者之問卷調查,回收份數分別為80與115,回收率皆為95%。另於2008年6月完成19所被抽測機構之問卷調查。所有調查方式及作業流程均依照國際標準。此次研究,IEA在國際結果尚未完成分析且公布之前,允許各國根據目前國際資料庫先行分析且自行公布結果。研究發現 我國中學數學職前教師的數學與數學教學知識成績皆排名第1(見圖1-1及1-2),且都大幅領先排名分別第2與第3的俄羅斯與新加坡。 我國小學職前教師的數學成績排名第1(見圖1-3),與排名第2的新加坡有一段差距。 我國小學職前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成績排名第2(見圖1-4),與排名第一的新加坡沒有顯著的差異。這項中學、小學各15個參與國研究結果顯示,我國中學數學職前教師和小學職前教師的數學成績都排名第1一,且數學教學知識成績排名分別為第1及第2。此優異表現與TIMSS對我國八年級學生數學成就調查結果相符。研究發現我國中學數學職前教師在數學上優異的表現持續延伸至師資培育學程。在仍持續修習大量較高深數學科目的情形下,我國中學數學職前教師數學成績大幅領先參與國的平均約1.67個標準差。反觀新加坡,在師資培育階段很少修習較高深數學,數學成績落後我國約達1個標準差。我國小學職前教師與新加坡職前教師在進入師資培育學程時,數學成績相當,在兩國都未持續修習大量較高深數學,且新加坡修習的又比我國更少的狀況下,我國小學職前教師與新加坡的數學成績差異僅剩0.33個標準差;更甚者,在新加坡小學職前教師修習的數學教育科目多於我國的狀況下,我國小學職前教師之教學知識成績與新加坡沒有差異。在我國職前教師的傑出表現下,調查結果另呈現出幾個情形,值得我國師資培育制度規劃與改進參考。一、我國中學數學職前教師在大學層級與中小學層級數學科目的修習機會上,在參與國中都名列前茅;但在數學教育科目及一般教育科目的修習機會上,排名都是第11,在參與國中排名偏低。二、我國小學職前教師在大學層級數學科目、中小學層級數學科目、數學教育科目及一般教育科目的修習機會上,分別排名第10、9、13、13,在參與國中排名落後。三、我國中學與小學現場實習輔導教師,在教導職前教師的成效上,於參與國中排名分別為第2、3;然而中小學現場實習輔導教師並不夠認同大學師資培育學程所教授原則與內容;不過,中小學職前教師認為師資培育學程具有成效。四、我國小學階段之數學師資培育課程與內容的安排,滿意度於參與國中排名第10,未臻理想。五、我國約36%小學職前教師把擔任教職視為第一優先職業,顯著低於參與國的平均45%,排名第10,此現象值得我國深思。六、對於中學數學職前教師的培育,我國師範大學培育的職前教師,在數學科目的修習機會上顯著大於師培中心培育的職前教師;而師培中心培育的職前教師在一般教育科目的修習機會上顯著大於師範大學培育之職前教師;兩者修習數學教育科目的機會相當。在培育結果上,我國師範大學培育的職前教師在數學知識及數學教學知識的表現上皆顯著優於師資培育中心培育之職前教師。對於以上的研究發現,研究團隊認為仍需持續探討其原因及因應措施,並追蹤實習學生就任教職後其數學知識與數學教學知識之轉變或成長。策進作為教育部主管我國師資培育政策規劃與執行工作,對於本次計畫之研究發現與建議非常關注,吳部長基於師資培育為教育之母、是教育品質的核心、更是教育改革的成敗關鍵,為擘劃未來我國師資培育的新藍圖,正式做以下宣示:一、 成立我國第一個師資培育行政專責單位:為師資培育政策制度整體永續規劃及穩健推動,教育部將配合行政院組織調整再造契機,設置師資規劃及培育司,就師資培育政策的3個主要核心:職前教育養成、教育實習檢定暨在職教師進修發展等有效統合師資培育業務,帶動師資培育制度專業及永續發展,提升教育品質。二、 現行國內中小學數學師資培育課程中之數學、數學教育及一般教育的課程與內容,有重新檢討及研究的必要,尤其對數學學習理論、數學教材教法與數學教學實習課程的增強與落實更為急迫;同時應就相關教材教法研發人才與示例建立永續機制。三、 師資培育大學教師宜有一定比率具中小學實際教學相關經驗,以有助於將抽象學理與實際教學整合,落實師資培育培用合一制度,同時鼓勵師資培育大學聘用具有中小學經驗之臨床教師。為落實教育實習輔導的功能,也應推動中小學專業發展學校,加強中小學及師資培育大學間之合作研究與專業成長社群。四、 少子女化下教職難求,影響實習學生生涯規劃,將協調地方主管教育機關依法核准教師退休,促進教師年輕化;落實不適任教師淘汰機制;確?中小學教師代?代課制?與合?控管比?,落實釋放教師甄選名額(含代理代課),並規劃適量公費師資。鼓勵優良師資培育單位發展跨國師資培育及證照制?,進行師資國際輸出。五、 師範/教育大學之師資人力、課程整合方面均較一般師資培育中心充裕。為培養優質專業教師,應朝發展師資培育重點大學,規劃整體性職前師資培育課程與重視職前師資品德與教學志業之陶養。

教育部補助幼稚園輔導計畫,教保品質成長看得見

2010/4/18教育部即時新聞
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3347


為引導幼兒教育優質發展,教育部於民國95年度發布「教育部補助辦理公私立幼稚園輔導計畫」,希望在幼托整合正式上路之前,透過輔導計畫邀請幼教學者專家進班進行教學輔導,促進幼教老師專業省思與成長,進而提升幼稚園及托兒所的教學品質。
教育部表示,由於幼托園所的熱烈參與,自95年度起每年約有550家以上的幼托園所申請這項計畫,4年來接受輔導之幼托園所,總計約2,700園次。在輔導人員及幼托園所教師們的努力下,幼托園所已漸漸的展現其課程發展上的獨特性,老師以孩子生活中俯拾即是的事物,轉化為教室裡的課程及教學,引導孩子在正常化的教學環境中,透過閱讀、觀察認識這個世界,藉由師生間的討論,培養帶得走的思考及學習能力。
以臺北縣汐止市保長國小附設幼稚園為例,該幼稚園為了培養幼兒閱讀的興趣,在97學年度以「開啟幼兒閱讀的一扇窗」為主題,申請參加輔導計畫至今。保長的老師們說道:「在輔導的過程中不只是老師有所進步,幼生的進步才是令人最感到開心的」,家長也覺得他們家中的兩個小孩,分別經歷了老師接受輔導前和輔導後的教學,他覺得現在的教學讓他第二個孩子在能力上有較好的表現。此外,花蓮縣康樂國小附設幼稚園,一所靠近海邊的迷你學校,匠心獨具的老師們,透過輔導計畫在與輔導人員的合作下,從關心社區的出發點與孩子們一同發展出曼波魚館的主題。
輔導計畫,看似輔導幼教老師提升教學品質,然實際受惠的卻是孩子們的學習。老師們說:「輔導的過程中不只是老師有所進步,幼生的進步才是令人最感到開心的,透過觀察評量發現幼生不斷的進步,與以往教學時所教導過的幼生有明顯的差別,點點滴滴都可以感受幼生們也在這次的輔導中得到很大的收穫。」
教育部表示,顯見這項計畫受到幼托現場的肯定及其對園所的重要性。基於現場的需求,未來年度教育部仍將繼續投入經費,協助及陪伴有心提升教學品質的園所持續成長。